張麗榮
媒介素養是信息時代培育人才、培育合格公民需要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學校全體師生,在“尚美”文化的引領下,積極主動應對,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新型媒介賦能教育,助力師生成長。
1.在發現美的教育實踐中植入媒介素養教育,體悟生活美好
居家學習期間,學校教師積極挖掘適用于教學的各種媒介,引導學生在學習中發現美和感受美。例如,四年級開展了“小詩集·大制作——感悟語文之美,出版之樂”活動,教師帶著學生們“制作我的小詩集”。學生們分組或搜集整理、或自創詩歌,并配上精美插圖和注釋,或裝訂成冊、或制作成電子詩集。在此過程中,學生在發現詩歌內涵美的基礎上,體悟到了“出版”之樂,更感受到了書籍這一媒介的價值和意義。再如,國際象棋社團堅持線上教學,社團小棋手們結合教師下發的資源包,在線上、線下的棋盤上反復演練,同時,還能將棋理遷移于生活,引導學生體悟“人生如棋、走好每一步”的哲理內涵。
2.在表現美的教育實踐中浸潤媒介素養教育,培養思辨能力
豐富的媒介資源可以帶給學生多感官的體驗和感受,學校注重正確引導學生利用媒介資源的動機,使用媒介資源的方式、方法與態度,不斷提升對傳媒的思辨能力。疫情期間,面對網上真假難辨的大量信息,學校教師變危機為契機,組織“心系天下事 聽你說新聞”活動和制作“今日頭條”小報線上傳閱活動。學生們變成小小播報員和小記者,關注當下、關注社會、關注世界。教師給予及時的表揚,提出建議,從信息辨別、內容選取、播報站位、畫面布局、口述表達等方面幫助學生改進。這樣有趣的嘗試,使學生們更加關注新聞時事、分析篩選信息,逐漸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3.在創造美的教育實踐中融入媒介素養教育,培育核心素養
創造性的教育實踐活動可以結合一定的媒介資源,既培養媒介素養,又提升創造性。例如,電子智能社團利用創客的八大技術,即電子、編程、3D打印、激光切割、VR、AR、定格動畫等有效解決了學科教學中的難點問題。例如,為二年級音樂學科制作了教具——“會唱的音符器”,把直觀的唱名學習引入到五線譜的學習中。教師將枯燥的線譜音符形象化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激發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學習音樂的興趣,學生還可以直接進行音樂創編,培養了創造性思維。又如,覃喬恩同學為了協助金帆樂團的同學更好地學習古箏,根據教師對練習者的要求,在手套中放置了若干角度傳感器,通過編程,這些傳感器記錄教師的標準手型,練習者的手型會與標準手型進行對比,并通過指示燈的形式告訴練習者手型是否正確。經師生試用、反饋、改進,最后成功研制出“箏箏日上——多功能指法練習器”。
未來,教育融合重構與創新大勢所趨,線上線下的混合式學習將成為常態,學校將繼續鞏固媒介素養教育成果。
編輯 _ 李剛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