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瓊
[摘 要]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電子設備走進我們的日常生活,在這個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的時代里,只有熟練應用信息化手段,才能為生活如虎添翼。在教育教學中,教師也要嘗試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和設備進行教學,達到提高學習效率和教學水平的目的。當然,凡事都有兩面性,信息化教學手段有其優越性,也有其局限性。只有合理利用,才能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課堂教學;信息化;學習效率
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開展教學已不鮮見。然而,凡事都有兩面性,使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并不一定都能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前提是要對信息化手段的利弊有充分的了解,然后科學合理地應用在教學中,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信息化教學手段的優勢
1.形式新穎,吸引學生注意力
傳統的教學手段單一,無法讓學生長時間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學生很容易被其它因素所吸引而溜號,需要教師不斷通過語言提示將學生的注意力拉回到課堂。而使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如課件或者其它網絡資源,配合教師聲情并茂的講授,可以較長時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能更長時間地把注意力放在屏幕顯示的知識上和教師的講授上,減少了注意力不集中現象的發生。
2.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傳統的教學手段全靠教師的一支粉筆和一張嘴,前面講得唾沫橫飛,底下學生昏昏欲睡;教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聽得累且煩,關鍵是記住了多少還不好說。一個簡單的動畫就能解決的知識點,卻要教師連說帶比劃地講上好半天,學生還不一定聽得懂、學得透。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教學,可能一個幾秒鐘的視頻就能完整地把知識點傳授給學生,學生看得明白、學得輕松,既節省了學生的學習時間,又讓教師從千篇一律的講授中擺脫出來。
3.有利于學生直觀感受,代入感強
實驗心理學家赤瑞特拉做過兩個著名的心理實驗,其中一個是關于人類獲取信息的來源,即人類獲取信息主要通過哪些途徑。他通過大量的實驗證實:人類獲取的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3.5%來自嗅覺,1.5%來自觸覺,1%來自味覺。這說明,視覺和聽覺是人類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因此,教師要利用信息技術給人以視覺和聽覺沖擊的優勢,帶給學生學習上的直觀感受。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對于一些復雜、抽象的知識很難用準確的語言進行描述,通常會采用制作簡單教具的方式配合講解,但這樣的方法對于很多學生來說可能還是似懂非懂,理解起來有難度,即便教師自己覺得已經描述得很清楚、很明白了,但學生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并沒有真正掌握到知識點。而使用信息化教學可以將同樣的問題可視化、具體化,尤其是一些存在變量的問題,通過交互式的課件輕易實現,而且在使用這類資源時更容易讓學生代入到角色當中,真正做到自主學習,自主去解決問題。
二、如何正確使用信息化教學手段
1.要注意信息設備的質量問題
信息化設備進入課堂,是教學的大勢所趨。但是大部分學校的設備購買都實行政府采購,一些采購人員對這些信息設備的相關參數并不了解,也未必懂得什么樣的參數才是合格產品,所以會導致偶爾采購到不合格產品的現象,既浪費了大量資金,又產生了各種各樣的質量問題。如交互式液晶觸控一體機的屏幕亮度問題,過亮或過暗都會對學生視力造成較大影響,對學生的視力發育不利;屏幕的刷新率過低產生屏幕閃爍,對學生的視力造成傷害,加劇學生視力下降等。因此,要嚴格控制信息設備的質量,使信息技術教學更好地為教育教學服務。
2.要認清信息化教學手段的輔助地位
信息化教學手段是輔助教學的一種方法,是為了更好地展示教學的重難點而使用的教學手段,是為教學提供服務的,不能取代教師或完全代替教師進行上課。如果分不清主次,過度使用容易讓學生失去教師的指引,偏離正常的教學軌道。如讓學生觀看課件自主學習,他可能在學,也可能就是在“看動畫”,具體學沒學,是否掌握了知識點,還需要教師通過如提問、練習等方法來確認,這是信息化教學手段無法代替的工作。
3.要合理科學地使用信息設備
按照目前的趨勢,無紙化教學遲早是要實現的,這確實是好事,可以減輕學生“沉重的書包”,降低課業負擔,但其可能產生的負面效果也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首先,學生的視力問題,過度、頻繁地使用電子產品讓學生的眼睛不堪重負。其次,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功能強大,不僅僅可以用來學習,還可以用來玩游戲、看視頻、聊天等,對學生具有很強的吸引力,自制力差的學生又無法控制玩的時間,如果再遇到比較忙碌不怎么關心孩子的家長,那么孩子在上課時可能腦子里想的依然是昨天打游戲時要過的關卡,不能集中精力投入到學習中。再次,由于長時間沉迷于玩手機、玩電腦,成人都變得不愿運動,何況自制力更差的小學生呢?如果不能正確使用信息設備學習,學生沉迷其中,占用正常的活動時間,會變得不愿意運動或不參加各種活動,身體素質越來越差。
4.要加強教師信息素養的提高
傳統的上好一節課的標準,只需要教師精心設計一份教案,充分預設學生的各種情況,運用一定的教學方法和藝術就能做到。但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對教師“好課”的要求越來越高,想上好一堂課,除了精心的設計教案外,還要制作精彩的課件,這就對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信息化1.0時代要求的“能制作課件”到現在的制作精美而又實用的課件,需要教師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學習課件制作。因為課件的制作中包括素材的選擇、搭配配色、字體的選擇、字號的大小、圖片的處理、視頻音頻的剪輯等一系列工作,這還是以制作PPT課件為例,如果是使用其它軟件制作可能還會涉及更多的知識,所以這是一個需要時間來學習的過程,誰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現狀是,一邊教師要應付各種各樣的檢查,做著學校交派的工作,一邊要上好自己的課,管好自己負責的其它工作,所以教師都是下班后回到家里做課件。正是由于這樣繁重的工作,教師對教育信息化的態度和積極性不高,這樣的情形不利于教師信息素養的提高。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學校要提高教師學好信息技術的信心,定期開展培訓,推廣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教學模式,開展教學課件評比、信息技術競賽等活動,增強教師運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科研工作的能力,熟練運用基本的辦公軟件進行課件制作和電子備課,做到以學促教,以應用促發展,推動教學的可持續發展。
5.要意識到信息化教學手段是把“雙刃劍”
總體來說,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我們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應用到信息技術,但信息化教學是把“雙刃劍”,在這些年的實際應用中已體現出來。所以,教師在應用的過程中要時刻注意,一是不要過度依賴于信息技術,對信息技術產生依賴性,因為我們做的是針對人、教育人的工作,人是存在個體差異的、有情感的,不像有的行業甚至可以用機器代替人進行危險的、重復的、機械的工作,要意識到信息化教學不一定能讓學生完全輕松學會。二是使用的過程中要注意是否對學生的身體和心理造成了傷害或不利影響,這需要我們對信息技術設備有明確的認知,包括使用的環境、條件及心理依賴等。但從目前實施教育信息化的總體成效來看,還是利大于弊,因為我們在實際應用中會自覺不自覺地把一些不利于教學的因素“屏蔽”掉,雖然可能還存在一些不利的影響,但正處在逐步解決的過程中。
總之,恰當運用信息教學手段對于優化課堂教學確實大有裨益。對于學校教育教學來說,不存在一種十全十美的教學手段。信息化教學手段的相對優越性,不能作為否定傳統教學手段的憑借。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只有將信息技術與其它教學手段合理組合,做到取長補短,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李錦.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的好處[J].文理導航,2013,(10).
[2]馬秀峰.課件設計的理論探索[J].中國電化教育,1997,(04).
[3]華國盛.關于多媒體教學應用探討[J].中國電化教育,2001,(11).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