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艷華
“小組合作學習”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方式,它能促進學生間的合作意識,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但如何能有效合作是我們值得研究的課題。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覺得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首先弄清所要面對的對象特點
(1)主要表現:很多的小組合作一般是一人較為能干,其余的人習慣于聽別人怎么說就怎么做,演變成了“好學生講,差學生聽”的小組模式;有的小組內成員搶著發言,誰也不肯聽誰的;有的小組人數太多,在有限的時間內不能人人發言;有的小組成員過于懶惰,只想等別人有了結果,就能向老師交卷,或過于機靈,生怕自己說錯了,會招老師的批評;也有的怕自己講了,別人就會了,自己就無法表現了。
(2)究其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①孩子們不愿合作。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與人合作會犧牲自己的學習時間,這是他們所不愿意的。②孩子們不會合作。對于以前從來沒有嘗試過合作的孩子來說,習慣了以往的學習方式,對于如何與同伴進行合作還非常陌生,不會合作也情有可原。③教師引導不力。應該說教師引導不利是一個更重要的原因。由于缺乏正確的引導,使得合作從一開始就埋下了隱患,孩子們無從著手或看似條條大路通羅馬而導致成員之間產生矛盾。
二、采取措施
針對上述特點,我認為要搞好小組合作,必須從幾個方面循序漸進。
(1)合理分組。要想成功的實施小組合作,充分發揮小組學習的功能,分好小組是前提。我在分組時,一般根據學生的認知基礎、學習能力、心理素質等進行綜合評定,然后按照“優差結合,能力互動”的原則進行分組,其目的是為了在學生的合作過程中做到組內合作、組間競爭,讓每個學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機會,讓學習困難的學生在互相幫助中不斷提升,讓學習優良的學生也能獲得自信。
(2)按能分工。一般來說,合作小組應設小組長、記錄員、紀律管理員各一名。其中小組長是合作效率、成功率的關鍵所在。應選有較強組織能力、合作意識、會學的學生擔任;可以采用自薦、選舉等方式,再由教師明確職責,進行適當地培訓,并定期調換。小組成員的角色不是一成不變的,應該互相輪換,增進學生互動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教師應根據不同活動的需要設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組成員既要積極承擔個人責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發揮團隊精神,有效的完成小組學習任務。
(3)進行培訓。首先是對學習小組進行小組意識的培養。一是組內成員建立互相信任、團結互助的關系。二是增強成員的小組責任感、榮譽感。三是認識到合作學習的重要性。
其次是對合作學習習慣的培養,以避免小組交流是“人云亦云”、盲目從眾的現象;二是積極參與、踴躍發言的習慣;三是認真傾聽的習慣;四是遵守課堂紀律和合作規則的習慣,避免不必要的爭論。最后是對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一是學會如何正確并盡可能簡潔的表達自己的觀點;二是學會討論問題;三是能以友好的方式對待爭議。
(4)用好評價。教師對小組活動進行評價時,必須把握以下幾點:①學習過程評價與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側重于學習過程的評價;②對合作小組集體的評價與對小組成員個人的評價相結合,側重于小組集體的評價;③評價的內容包括小組活動的秩序,組員參與情況,小組匯報水平,合作學習效果等方面;④教師評價與自我評價相結合,注意“以教師評價為主”向“以自我評價為主”逐步過渡。
(5)合理引導調控。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可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得越有效,學生的主體作用就發揮得越充分。實驗證明,在開展小組合作初期,學生中可能經常出現三種情況:閑聊;開玩笑;冷場。此時肩負引導使命的教師如果不能合理的進行組織調控,小組合作學習剛開始就有可能夭折,或者使小組學習流于形式。
總之,我們應積極地選用不同方式,讓小組合作不僅僅是學習的過程,更成為一個與人交往、與人分享的過程;讓孩子通過合作學習在相互間實現信息與資源的共享;讓他們在交流中更清楚的明確自己所想,分享到他人所想;讓集體榮譽感、同伴之間的信任感、自身的責任感在孩子們心中油然而生,讓孩子們學會參與,學會交往,學會傾聽,學會尊重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