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迎春
英語課程改革新動向指出:一是要關注學科育人價值;二是要關注學生思維發展;三是關注學科核心素養。其中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包括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品格和學習能力四個維度。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聽、說、讀、寫、等方面的語言實踐活動去發展英語語言能力,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和思想道德品質。其中文化品格是指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秀文化的認同,是學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現出的知識素質、人文修養和行為取向。讓學生通過英語的學習,能獲得文化知識,理解文化內涵,比較文化異同,吸收文化精華,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情感,自信、自尊、自強,具備一定的跨文化溝通和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能力。
可以看出當代教育科學的發展,使人們對教育的認識更為全面而深刻。而中學英語教學作為整個學校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應該反映教育的育人特征。而我們英語教師也應具備一定的教育觀念、育人觀念。
一、英語教學要使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相統一
學校教育要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也要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英語教學也是這樣。這兩方面的統一,又是從根本上提高英語教學質量的措施。全面發展,則學習態度端正,學習動機強烈,學習習慣穩固,善于運用理解記憶、邏輯思維,因而學習效率高。個性發展,則能形成個人對英語使用和學習活動某方面的愛好,把學習當作個人的需要,因而鉆得深,悟得透,學習效率更高。引導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注意學習方法的掌握和學習能力的完善。如掌握循環記憶、分類記憶、聯想記憶、單元復習、淘汰復習、重點復習等方法。在全體學生學習能力的指導中,幫助不同的學生個體形成自己的學習習慣、記憶方法和語言學習能力。完善學生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概括句型、課文結構模式、對話結構模式的能力等等,促進學生良好的學習性格的培養。
二、英語教學要注重教育、教養、教學相統一
教育的重點在于品德、理想、世界觀。教養著眼于文化素養和文明行為教學,首先是智力開發、能力培養、學科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和訓練。幾方面密切聯系,統一于教學過程。中學英語教學要發揮本學科的特點和優勢,在教英語中培養人,在培養人中教英語,使兩者互為因果,互為手段。通過英語教學形成學生的文化意識,理解各國文化內涵,比較異同,汲取精華,尊重差異。教育人與教文化是分不開的,都是滲透于教語言之中的。假設學生是整個建筑,文化是建筑風格,語言是建筑實體,而教師就是建筑設計師。英語教師的主導作用應該在教育人、教文化、教語言一體化中充分表現出來。英語教師在備課和上課時要有強烈的人品意識和文化意識。這樣,英語課就會充滿趣味性,而且是高尚的趣味性。學生年級越高,就越對人生哲理和文化感興趣。在英語教學中滲透哲理和文化因素,還能賦予語言以情感色彩,并使學生帶著情感學習。這樣,學生對所學的語言材料的印象就會深刻而牢固,理解也會透徹而容易。通過英語學習來提高文化素養,貫徹中學英語教學大綱所說的“學習文化科學知識”、“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科學素質”的思想,應在教學全過程之中。
三、英語教學教知識與教能力、教方法相統一
英語學習在表面上是一個強化訓練過程,在深層上則是一個潛移默化過程,它包含學習語言(包括使用語言進行交際)和學習學習(學會如何學習)。學習語言,控制者和指導者都是教師;學習學習,指導者是教師,控制者則是學生。學習語言,著眼于語言知識和言語技能;學習學習,在著眼于語言知識和言語技能的同時,還注意學習方法的掌握和學習能力的完善。中學生的學英語活動是復雜的生理和心理活動,它包括低層次的行為模仿,也包括高層次的認知創造。我們教師不能僅限于把學英語看作只是模仿或者記誦。英語學習是循序跳躍的,要由簡到繁、由淺入深、循序進行。但循序不是慢慢騰騰,而是在適當時機實行跳躍,快慢交替,表現出節奏。這樣的學習方法不會令學生大腦產生抑制而對學習在心理上產生厭煩。一般說來,初一拼讀過關后,集中進行一次詞匯學習;初二朗讀過關后,集中進行一次大量閱讀練習。培養學習能力就需要我們教師創造一種舒暢的、寬松的學習環境,
總之,教師的主導作用首先是教育作用、情緒感染作用。一個永遠對學生充滿信心的教師,一個全班笑語盈盈的課堂,是教學成功的必要條件和表現。教師的主導作用也表現在知識和能力的示范表現上。一個口語流利、書法漂亮、語言功底深厚的教師往往能帶出一批高水平的學生。教師的主導作用還應表現在講解藝術的發揮上。成功的、藝術性的講解不是干巴巴的詞典搬家、語法書搬家、教學參考書搬家,而是教師學習和使用英語的自身經驗的總結和介紹。作為英語教師更應該熟通中外文化,指引學生做文化傳承的橋梁。在課文內容的處理中適當拓展,做好學生的思想引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