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佳
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是讓學生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一些有意義的內容用文字表達出來。它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許多小學生卻常常感到無話可說,無話可寫,為了應付老師布置的作業、搜腸刮肚,絞盡腦汁,胡編亂造,讓人讀起來感到千篇一律,意義膚淺、乏味,現就自己十幾年的教學經驗,在作文教學中如何實施素質教育,談看法如下:一、從低年級抓起,培養學生聽、看、說、寫的能力作文教學就如同鎖鏈一樣,是一環扣一環的。少了哪一環都不行,學生一入學就教學生說完整的普通話。
在作文教學中,我們認為應將作文教學與素質教育結合起來。在作文教學中進行素質教育,確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水平,培養創造性,才能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從素質教育的教育角度中來看,素質教育重視學生生理與心理、智力與非智力、認知與人格等因素全面而和諧的發展,重視學生主體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發揮。由此看來,在作文教學中進行素質教育,作文教學模式應符合素質教育的需要。????在作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應變一篇文章的寫作教學為中學生寫作基礎素質的作文訓練式教學,革除過去為作文而作文、為教師而作文、為升學考試而作文的弊端,立足于培養一個人在后半生的工作、生活和社交中從事寫作活動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作文素養。如何完成這一過程呢?
一、認識能力和表達能力的矛盾
(1)堅持發展認識能力和發展的適度原則。大綱一方面要求指導學生作文,要從內容入手。教師要引導學生接觸自然,接觸社會,指導學生留心觀察和分析周圍的事物,養成觀察和思考的習慣,強調了認識能力的培養;
另一方面對認識能力的培養作了符合小學生心理發展規律的適度的要求,
如在寫作中要逐步做到:有具體內容,有中心,有條理,要展開想象。在作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就要引導學
生熱愛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把認識能力的培養立足于學生課外豐富多彩的生活上,而不是局限在課堂上有限的40分鐘。
(2)堅持作文以寫為重點。小學生作文屬練習性質,是練習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更應以寫的指導為重點,特別是用詞造句寫作基本功的訓練。
二、作文能力和應試能力的矛盾
小學生作文,應該是充滿童真童趣又不乏稚氣,是小學生用自己內化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認識,是他們個體觀察、思維、表達的產物。但這種作文在考試中不易得高分。考試中得高分的作文往往是那種立意深刻、內容豐富、語句精練的范文式的作文,絕大數同學只能望文興嘆。但是這種應試作文,訣竅就是套作作文書刊上的作文。
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是:①讓老師充分認識應試教育的危害而摒棄套作的指導方法,真正按作文教學規律辦事。②改革作文考試方法,少考命題作文,多考非命題作文,少考大作文,多考小作文。把套作碰運氣的機率降到最低限度。③改進對教師工作的評價方法,對老師的作文教學,除了看學生的作文成績外,更要以作文課堂教學、學生平時習作和語文活動來評價老師的工作。
三、讀多寫與減輕負擔的矛盾
多讀多寫是提高寫作能力的重要途徑,魯迅在逝世的前一年總結自己的寫作經驗時說:文章應該怎樣做,我說不出來,因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練習,此外并無心得或方法的。多看和練習--——這就是寫作的訣竅。小學生的作文更是如此。據美國學者研究,只讀不寫或只寫不讀,效果一樣;又讀又寫,寫作能力提高很快。義務教育人教版教材更是強調多讀多寫,在閱讀量方面,除了用于教學的《課本》外,還配套增編了《自讀課本》,閱讀量比部編教材增加一倍以上,背誦量更是增加了好幾倍。作文方面,除了每個基礎訓練中的作文外,還增加了小練筆;此外,造句練習也是成倍增加。盡管今秋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做了一些調整,學生的學習負擔似乎仍然比以往部編教材重。推行素質教育的初衷之一是減輕學生過重的學習負擔。如何理解義教人教版語文教材的學習負擔?寫作是一種技能(閱讀也是一種技能),技能的形成依靠足量的訓練。為了達到提高學生的寫作技能,完成大
綱規定的任務,義教人教版教材賦予學生的學習負擔是合理的,問題是教學中如何操作。任何學習,離開主體的主動性,合理的負擔也會感到不堪重負;有了主體的學習積極性,更重要的負擔也能坦然承受。
通過學習,我們就能明白了真正意義上的語文教師,應該是能和學生在一起,在人類優秀文化的熏陶漸染中,幫助學生找到打開漢語言文學大門鑰匙的教師。這樣的教師,決不是教材的簡單傳聲筒。而是,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的特點,理性地尋找教學的最佳切入點;圍繞教材,有的放矢地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有意識地積累自己研讀教材和研究教學的體會。通過學習,我們就能在語文教學中樹立了“以學生為本”,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觀念,用極大的耐心和理智的“愛心”,去引導、幫助“全體學生”學會學語文。
總而言之,素質教育體現在作文教學上,“教是為了不教”,應注重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教給學生作文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教師的教學上要注重教法的改進。為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注重借鑒別人的經驗的同時,在教學實踐中應有所創新、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