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合初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精心設計課堂討論問題,創設問題情境,是組織教學的重要環節,它是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獨立探索、自行發現、掌握知識、培養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途徑,是培養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重要手段,也是決定課堂教學成敗的重要因素。
課堂討論早已在課堂教學中得到廣泛運用,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還存在許多問題。如,讓學生討論不值得討論的問題,使得討論毫無意義;讓學生討論解決不了的問題,不僅達不到討論的目的,反而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沒有抓住對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使合作學習僅僅流于形式;經常在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時,多生表達完自己的意見就完了,對其它小組成員的意見不置可否;有的教師為了追求合作氣氛,不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沒有充分體現個體的學習,僅僅讓這一教學方式走過程等等。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和學習積極性受到嚴重的影響。因此,教師要科學的組織課堂討論,提高學生課堂討論效率,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合理組建討論小組
組建學習小組時,應先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興趣愛好、學習能力、心理素質進行綜合評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學習小組;還應遵重學習自愿為原則,通常4—6人為妥,由1人任小組長。小組長一般是學習成績較好,樂于助人,具有一定的合作創新意識,口頭表達、組織能力較強的學生。各組間無明顯差異,力求均衡,便于公平競爭。組建后,要求每個小組中的成員相互團結友愛、坦誠相見、民主平等;并適時組織一些小組游戲,使學生在游戲中時時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和互相關愛的真摯情感,既學會了合作又增強了自信心。
二、精心設計課堂討論問題,要考慮到學生的知識程度和問題的難易程度,設計值得討論而且學生能夠討論的問題
根據心理學家研究,如果人能夠用他現有的知識去回答某個問題,那么思維過程就不會發生;當提出的問題須借助于那些他所不掌握的知識才能解決時,思維過程也不會發生。為此,討論的問題必須與學生原有知識相關聯,相銜接。教師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學生的知識水平,智力水平,學習風氣,學習態度等各個方面,在分析研究的基礎上設計好問題。課堂討論問題必須做到難易適度。問題太深,學生無所適從,或問題超出學生知識的范圍,學生只能面面相覷,望而生畏,無法答;問題太易,又引不起學生的興趣,不加思考,沒有興趣。難易適度的問題,應當是使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即學生在老師的啟發引導下,經過思考后,能回答得上來。通過實踐證明,課堂問題的難易度應當以全班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學生經過思考后能回答上來為宜。
三、選擇恰當的討論時機進行課堂討論
課堂討論的成敗及作用的大小,在很大的程度上取決于討論時機的選擇與確定。怎樣選擇與確定課堂討論的時機?
(1)在教材的重點和難點處,組織討論。越是教材的重、難點,越要通過討論讓學生主動學習。如“辛亥革命”一課中,針對“辛亥革命的意義和局限性”這一重點難點,可設計問題“有人說,辛亥革命既成功了,又失敗了。這一說法是否正確?請你談一談理由。” 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交流。通過討論,學生明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動統治,結束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因此辛亥革命取得了重大成功。但是,辛亥革命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也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被袁世凱竊取了革命果實,所以說,辛亥革命最終又失敗了。從而加深了對“辛亥革命的意義和局限性”這一知識點的理解與認識。
(2)在問題的關鍵處討論。教學中的一些問題,要解決它們往往有些“突破口”,這些“突破口”就是解決問題的關鍵。組織學生這些地方進行討論,就能夠促使教學中的問題得到順利解決。如在學習“鴉片戰爭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這一知識點時,可以讓學生結合《南京條約》的具體內容——割地、賠款、五口通商、協定關稅等內容進行討論分析“《南京條約》對中國造成哪些嚴重的危害?”作為突破口。學生通過討論認識到:“割地”嚴重破壞了中國的領土完整和獨立主權;“賠款”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五口通商”打開了中國大門,便利了列強進行經濟侵略;“協定關稅”則侵犯了中國的關稅主權,為列強向中國傾銷商品提供方便。從此,中國由一個獨立的封建國家開始淪為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中國的社會性質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因此,鴉片戰爭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這樣“鴉片戰爭的影響”這一知識點就迎刃而解。
(3)在容易混淆的知識點處,組織討論。在認識部分與部分、部分與整體的關系中,以及在學習既有聯系而又有區別的重要概念的過程中,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是極有價值的。如:學習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2000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時,讓學生思考討論:把“君主專制制度”換成“封建制度”是否正確?為什么?通過討論,讓學生進一步明確,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即封建帝制,而非整個封建制度。
(4)在易錯處討論。我們可能都有過這樣的體會,有些知識盡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反復強調,但是學生在理解或者是運用中仍然免不了會出錯,對于這些知識如果教師能夠在教學中組織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討論,就可以減少或者避免錯誤的產生。如:《南京條約》是否將整個香港割讓給了英國?孫中山是否直接參與了武昌起義?北伐戰爭和國民革命運動的含義是否相同?
四、課堂討論要張弛有度,有序進行
課堂討論最大的弊病就是感覺全班亂哄哄,讓人感覺課堂紀律很亂,所以這就要求老師有一定的掌控能力,要使課堂討論張弛有度,要有駕馭課堂的能力,這樣學生才能靜下心來全身投入到課堂討論中,不受外界干擾。但對于學生在討論過程中提出的問題或疑問,老師必須積極地回答,絕不可以采取回避的辦法,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而且還能激發學生的討論的興趣,這樣可以能提高課堂討論的效率,才能提高整節課的課堂效率。
五、探索實施豐富多彩的課堂討論形式
通過不斷研究,不斷的改進,不斷的嘗試,我們在課堂教學中采取豐富的討論形式,采取同桌討論,小組討論,自由討論,分組辯論多種方式。根據不同的課型,不同的教學內容,適當靈活的調整課堂討論的方式和方法。
六、教師要針對討論情況及時評價
學生討論后,教師要盡可能地收集討論的結論,并采用適當的方法予以評價,從而使學生明確自己的思考是否正確,如果確有教師未準備而一時無法回答的問題,教師也應在適當的時候給學生作出正確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