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丹
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攜手”是一項新興事業,也是一項艱巨任務,對這一問題的探討,不僅有助于科學教育理論的研究,對教學實踐也具有積極的意義。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教育既是基礎教育,又是終身教育。習近平總書記說:“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對父母的需求不同。如何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使家庭教育發揮良好作用?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責無旁貸。但現實中,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還是很大程度地依賴學校,其教育方式更多地來自自己的原生家庭以及周圍環境的耳濡目染,對家庭教育缺乏有效的指導,使得各類問題層出不窮。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及全國婦聯、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全國家長學校工作的指導意見》,都明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目前我國家庭教育從總體上尚未納入國民教育系列,因此家庭教育的有關目標和要求沒有列入責任部門必須完成的死任務、硬指標。近年來,雖然各校已逐步意識到家校溝通的重要性,但受固有辦學思維和工作方法的影響,僅局限于召開家長會,互相了解孩子情況,傳達上級指示或學習上級文件精神,尚未成為一個真正具有教育教學特點的家長學校。家長學校該怎樣辦?給家長傳遞哪些信息才更有利于親子溝通?什么樣的培訓內容和形式才是家長們迫切需要的?這些都是現階段各校尤其是基礎教育階段學校需要解決的問題。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第三十九中學自2011年開始,在全校范圍內推行“君子文化”,在“君子文化”的頂層設計下,已經初步形成自己的課程體系、德育體系和師訓體系。從外部因素分析,學校地處城鄉接合部,近年周邊環境變化使得生源結構不斷改變,進城務工子女逐年增多,家校溝通工作難度增大,迫切需要找到適合學校的“家長學校”模式,改變現狀。從內部因素分析,在“家長學校”的建設中,學校開展了君子講壇、“三九”好家長等評選活動,并收到一定效果。在不斷探究與實踐的過程中,學校越來越認識到,要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完成“全面培養人”的目標,必須建立起有效的家校合作模式,形成“學生、家長、學校”三位一體的學習共同體。因此,學校開始嘗試依托家長進階課程的研發和實踐,尋找適合學生、家長和學校共同成長的模式,促進學生的整體發展。
匯集成長訓練營,構建學習共同體
學校以2020級作為首屆實施家長進階課程的實踐年級。2020年8月,隨著新生集結的腳步,學校也面向所有新生家長開設了“辛毅成長訓練營”:辛夷花(即玉蘭花)是我們的校花,取“辛夷”的諧音“辛毅”,一方面呼應校園文化,另一方面是想表達教育孩子需要辛勞的付出,陪伴成長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期許2020級的家長用“辛勞”和“毅力”陪伴孩子共同成長。
為期三天的訓練營,為廣大新生家長提供了家庭教育的理論大餐。校長在“開啟家校合作之旅,共育身心健康人才”的專題講座中,鼓勵家長要正視孩子升入初中后可能面臨的新困難,從“思想上高度重視、學習上注重落實、活動中發展興趣、習慣上一定養成、生活中努力做到”等路徑,來指導家長積極開展家庭教育,真正認識到陪伴是最好的教育方式。訓練營還特邀柳州市心理咨詢協會會長、柳州市中醫院心理科主任謝靜,在“來得及的明天——初中生心理健康家長講堂”中,謝靜分別從“什么樣的孩子才是心理健康的孩子”“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是怎么表現的”“什么樣的家庭、什么樣的家長是有問題的”“家長怎么做才能幫到孩子”四方面內容展開,強調家長在親子溝通的過程中要多留意孩子的想法、情緒和行為的動態變化,本著“關系大于教育”“談情感大于講道理”的原則與孩子相處,做到少說教、多傾聽、多理解。此外,著名禮儀講師譚成芝也帶來“家校溝通從心開始——家校齊心,禮儀教育當倡行”的專題講座,為家長們講述了目前家校溝通的現狀、特點以及家校溝通的意義,從家長本身的日常禮儀行為延伸到如何對孩子進行禮儀教育,教會家長如何與孩子做到有效溝通。
辛毅成長訓練營,有組織、有設計,使家長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一起聚焦“家校共育”的話題,有意識地去思考如何提高家庭教育的效果。
課題保障,遞進設計進階課程
如何讓家長進階課程這一項目得到有力推進,我們認為應該通過課題深入實踐與研究。經廣西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評審,學校《“君子文化”體系下家長進階課程的研發與實踐》課題立項為廣西教育科學規劃2021年度自籌經費重點課題(B類),通過課題推動,保障研究和實踐過程的嚴謹規范。
為更好實現社校聯動,我們邀請心理學專家廖毅琳和追夢少年工作室團隊來共同構建家長需要的課程內容,幫助家庭改善親子關系,引導家長正面積極地看待孩子在成長中遇到的問題,尋找適合大多數家庭的親子溝通方式。
同時,學校還遞進性地為家長們設計為期三年的理論課程、親子活動等,專家團隊提供系統有效的家長訓練和長期技術支撐,引導家長更好地開展家庭教育,共享成長通道,幫助家長和孩子將愿望變成現實。
積分量化進階手冊,實現多元評價
孩子進校則家長入營,每位家長都會得到一本《柳州市第三十九中學家長進階成長手冊》,手冊跟隨家長三年,記錄家長參與學校舉辦的教學開放日、親子課堂、志愿者服務等活動的情況。針對每個學期2~3次的家庭教育知識講座,學校德育部還為家長設計了學分體系,充分體現了“一起成長”的主張:共讀、共學、共生活。
在評價體系上,我們實行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模式,破除以往由學校評價家長的單一模式,通過設計家長進階的積分制度實現評價多元化,且在賦分上傾向于由孩子來評價家長。家長除了聽講座、參加活動等獲取積分(占30%)外,積分還有兩大來源,即班主任評價(20%)和學生評價(50%)。對于優秀家長,我們倡導由孩子親自為其頒獎。這種多元動態的評價方式,鼓勵家長放平心態,與孩子平等相處,意識到即使大人也應是一個不斷成長的“人”。
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攜手”是一項新興事業,也是一項艱巨任務,對這一問題的探討,不僅有助于科學教育理論的研究,對教學實踐也具有積極的意義。我們正努力構建家校學習共同體,倡導“正面管教、有效溝通、一起成長、共同進步”家校共育理念,通過系統化、進階式的家長課程,完善學校“君子文化”主題下的課程結構,在“君子文化”的熏陶下,培養出具有完整人格的人。目前在2020級的實踐初顯成效,相關課程也得到廣大家長的贊譽和支持,家長學校的課程體系和評價機制初具雛形。未來,學校將在新生家長和集團各校區中進一步完善推廣,持續優化學校的家校共育生態。
(作者系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第三十九中學校長)
責任編輯:李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