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昶 呂 鑫
(福建師范大學協和學院,福建 福州 350117)
建國以來,我國一直倡導發展文化出口貿易,2009—2018 年,由于有關部門大力支持文化出口,為迎接文化全球貿易做好各項準備,促使我國文化出口貿易形成較快增長期,相關統計顯示,2018 年我國文化貿易出口實現925.3 億美元,其中一些核心文化類產品的出口極大促進了我國文化貿易發展。2018 年文化用品出口達468.1 億美元,同比增長2%,工藝品行業實現了300.2 億美元的出口,我國文化出口貿易前景向好。
但伴隨我國對于文化產品對外出口的投資和消費在不斷增大,一些突出問題也逐步顯現出來,由于我國核心文化類產品的出口質量過低,相較于其他國家的文化貿易面臨競爭不足的局面,這很不利于我國文化出口貿易發展,為了解決這一棘手問題,提出“互聯網+”這一概念,結合當今時代背景,隨著我國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新興的互聯網行業發展迅猛,在這過程中也在不斷地深入到其它領域,為企業創造出額外價值,互聯網的發展對于我國文化貿易出口的存在一定的影響。通過以互聯網使用人數作為“互聯網+”的相關變量并結合實證分析,探究互聯網對我國文化出口貿易的影響,并根據實證結論提出相應建議。
(一)文化出口貿易的實證研究
關于文化貿易的實證研究部分,查閱文獻后不難發現,絕大多數學者是采用“引力模型”對文化貿易的影響因素展開實證分析,首先,曲如曉、韓麗麗(2010)選用了1992-2008 年我國與9 個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出口貿易的面板數據,對影響我國文化出口貿易的因素進行實證分析,最終得出貿易國的GDP 和科技水平,以及貿易雙方的文化距離對我國文化出口有正向影響[6];Mayer 等(2010)采用了引力模型對文化出口影響因素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GDP 與科技發展水平等因素對文化出口貿易存在顯著的影響。姬錦霞(2011)在此基礎上選取2009 年我國與61 個主要的文化貿易國的截面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結果顯示:貿易對象國的GDP 以及科技水平對中國文化產品貿易正向相關,其中貿易國的GDP 水平能夠積極促進我國文化出口貿易的發展[7];韓珊珊(2014)選用2002-2011 年我國與50 個主要的文化貿易國之間的出口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從而得出影響我國文化貿易出口額的因素:貿易國的科技水平、貿易國國內的GDP、貿易國的人口、貿易雙方的文化距離(由高到低)[8]。
(二)互聯網發展對文化出口貿易的影響研究
關于互聯網發展對文化出口貿易的影響,查閱相關文獻后,發現國內外許多學者都進行過相應研究,國外學者Feund 和Weinhold(2002)首次提到互聯網水平的發展會對美國及其他國家的文化出口貿易起到促進作用[2]。Choi(2010)通過研究分析最終得出每提高1%的網絡使用率就將實現文化出口貿易2%~4%的提升[3]。隨后的學者Mallick(2014)、Lin(2015)在前人的基礎上證明了互聯網有助于一國的貿易出口,其中就有包括文化貿易出口[4][5]。國內學者也有對這方面有過見解,陳曉清和詹正茂(2008)通過研究1996-2006 年十年間美國對15 個主要貿易國展開文化出口貿易的面板數據,從而提出貿易國國內電腦擁有率越高,文化出口貿易就越容易實現的觀點[9]。馮萍和劉建江(2010)以及朱彤和蘇崇化 (2012)在前人構建的傳統引力模型中引入互聯網變量,結果表明互聯網對我國文化出口貿易流量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10]。
互聯網發展對文化出口貿易的影響是近幾年的研究熱點內容,在現有的文獻中,大多數學者對于文化貿易出口分析采用的是將核心文化類產品的出口數據進行疊加,未得出統一研究結論。同時,關于互聯網對我國文化出口貿易的文獻還很缺乏,所以本文基于以上文獻開展實證研究。
(一)我國互聯網的發展現狀
手機作為互聯網傳播最為常見的模式,在我國的使用程度非常高,據圖1 的CNNIC 數據顯示,在2009-2018 這十年內,手機的使用人數在不斷攀升,從開始時的23344 萬人到后來的81698 萬人,同時手機占整體網民的比例2018 年已達到了98.60%,這反映互聯網通過手機的使用,已逐步深入到大眾日常生活中,促成互聯網進一步的升級。

圖1 我國手機網民規模及其占網民比例
根據圖2 的CNNIC 統計報告,可以明顯的看出:2009—2018 十年間我國互聯網網民數從原先的38400萬人提升到82851 萬人,互聯網的普及率也從原先的28.90%達到了現在的59.60%,兩者都成功實現翻倍的增長。結合時代大背景,現如今國內互聯網發展迅猛,勢必會影響到國內其它產業的出口,基于這種情況,選用它來研究對文化出口貿易的影響。

圖2 我國網民規模和互聯網普及率
(二)我國文化出口貿易的發展現狀
1.文化產品的界定
文化產品,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所說,是一種借機傳播各國文化思想、文化特色以及生活習慣的消費品。它不僅可以提供各方面的資料和可供消遣的娛樂,同時還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一個人的行為舉止,使文化成為群體認同。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書籍、報紙、一直見證歷史長河發展的古董珍藏品,甚至是唱片電影,這些都屬于文化產品的范疇。表1 中將原先的文化產品實現進一步細分,分為核心文化產品以及相關文化產品兩個部分。主要借助核心文化產品來分析我國文化貿易出口,對文化出口貿易的研究有一定的代表性。

表1 UNESCO 分類下的核心文化商品和相關商品
2.我國文化出口貿易的發展概況
(1)文化出口貿易的總額
隨著我國對外貿易規模的不斷壯大,文化出口貿易也在不斷崛起,文化出口貿易一舉成為我國文化貿易的核心。據商務部的統計分析,2009-2018 年間總體呈現穩步增長的趨勢,2018 年我國文化類產品的出口總額更是高達925.3 億元,之所以會取得如此佳績,與2018年頻繁采用的各項促進文化貿易發展的政策有很大關系。近幾年,我國文化出口貿易已經到了快速轉型換代的新時期,這一新興行業正在逐步走向完備。文化貿易占國民經濟的比重不斷上升,國家對文化貿易的發展大力支持,文化新業態發展一片向好。

圖3 我國文化產品出口額(億美元)
(2)文化出口貿易的類型
2018 年,我國文化出口貿易總額為925.3 億美元,出口額同比增長4.9%。主要出口產品類別為出版物,出口總額35.6 億美元,同比增長5.9%;工藝美術品及收藏品,出口總額300.4 億美元,同比增長9.9%;文化用品出口總額468.1 億美元,同比增長2.0%;文化專用設備出口總額121.3 億美元,同比增長4.4%。就出口額增幅來看,工業美術品及收藏品的增幅最快,說明其在國際市場上廣受歡迎。
(3)文化出口貿易的主要對象國
如圖4 所示,我國文化出口貿易主要集中在歐美發達國家以及亞洲較發達國家,在2018 年我國對德國文化貿易出口額達到10.25 億美元,成功取代2017 年出口第一的韓國,成為了我國文化貿易出口排名第一的國家。同時,2018 年我國文化貿易出口排名前十的國家變動不大,排名國家和所占份額依次是:德國(15%)、韓國(14%)、美國(13%)、越南(12%)、日本(12%)、意大利(8%)、英國(4%)、法國(4%)、瑞士(4%)、印度尼西亞(3%)。

圖4 2018 年我國文化產品出口地區分布
基于分析互聯網發展對我國文化出口貿易的影響,構建理論模型:首先,假設一共有n 個國家,為保證研究結果,設定每個國家都具備成熟的文化出口貿易企業。同時引進變量j 為貿易進口國,i 為貿易出口國。
(一)對貿易進口國j 的消費者,采用常見的CES函數進行分析,公式為,其中Uj代表j 國消費者效用,xji代表j 國進口i 國的文化貿易商品。同時,引進新的變量ωj作為j 國消費者的收入來源,且Pji作為j 國進口i 國文化貿易商品的價格。于是得出,j國消費者的效用最大化問題如下:

對等式進行一階求解,可得j 國進口i 國文化貿易商品的需求函數為:

(二)對出口國i,按照初始假設擁有一家成熟的文化出口貿易企業,它更適用為規模報酬不變的C-D函數,原公式為,其中指的是貿易技術發展,ξ為互聯網發展水平,是本文研究的重點,同時引進K(資本要素)、L(勞動要素),由題可得且。那么,出口國i 的最大化問題有:

對等式進行一階求解:

解得文化貿易出口國i 利潤的最大化條件有:


(一)模型構建
針對上述理論分析,提出假設:貿易兩國國內互聯網水平的提高將促進我國文化出口貿易。通過引進我國與貿易對象國互聯網使用人數,來作為我國對貿易對象國文化出口貿易影響引力模型的核心解釋變量,同時將進口國人口總量、文化距離、我國的GDP 水平等控制變量加入到模型中去。由于數據過于龐大,所以采用面板數據來分析互聯網發展對我國文化出口貿易的影響。局限于研究我國對文化貿易出口影響的主要因素,結合文化出口貿易的特點,設計如下多元回歸模型:

模型變量符號下角標c 和i 主要是用于區別我國和貿易對象國,t 代表年份,Coltradecit作為本文的被解釋變量,表示在t 年里我國對貿易對象國的文化出口額。Internetct和Internetit表示核心變量t 年里我國與貿易對象國的互聯網使用人數。Popit則表示t 年里貿易進口國的總人口。CDci代表我國與貿易對象國的文化距離,該指標不受時間影響。GDPct代表t 年里我國的GDP 總量。(表2)

表2 各變量數據來源及說明
(二)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選取2009—2018 年與我國文化出口貿易往來頻繁的國家作為研究對象,我國對于這些國家的文化貿易出口額占比六成以上,數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中包括愛爾蘭、韓國、英國、瑞士、巴西、挪威、奧地利、新西蘭、加拿大、美國、菲律賓、葡萄牙、日本、芬蘭、比利時、瑞典、澳大利亞、意大利、荷蘭、新加坡、斯洛伐克、波蘭、法國、西班牙、德國、匈牙利、印度尼西亞、丹麥、捷克、越南等30 個國家。
被解釋變量y。指我國對貿易對象國的文化出口額,數據來源主要在聯合國數據庫UN Comtrade。核心解釋變量我國和貿易對象國的互聯網使用人數(ln1 和ln2)主要來源于國際電信聯盟。其余參考變量從世界銀行公開數據庫、Hofstede 官方網站整合獲取。
(三)描述性檢驗
表4 是對所涉及的變量進行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分析得出,核心變量我國互聯網使用人數(lnx1)和貿易進口國互聯網使用人數(lnx2)平均數(mean)分別為19.33 和17.17,說明收集到的樣本數據數值是非常大的,各國的互聯網使用人數最高與最低之間存在著較小的差距,其中我國互聯網使用人數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別為19.07 和19.56,它的標準差為 0.170;而貿易對象國互聯網使用人數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別為15.36 和19.89,它的標準差為 1.294,兩組核心變量數據之間波動相較于其它變量來說不算大。

表3 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數據來源:Stata 操作整理。
(四)相關性分析
由表5 可以清晰的看到,建立的模型中,重要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都達到了顯著的影響,整體數據向右下方傾斜,即核心變量我國互聯網使用人數(lnx1)和貿易對象國互聯網使用人數(lnx2)與我國文化貿易出口額(lny)高度顯著,方差分別為0.716 和0.718。

表4 主要變量的相關性分析
互聯網發展對我國文化貿易出口的相關性分析
表6 的x1 列的核心解釋變量為我國互聯網用戶人數,x2 列的核心解釋變量為貿易對象國互聯網用戶人數,x3 列的為貿易國國家總人口,x4 列的控制變量為我國與貿易對象國之間的文化距離,x5 列的控制變量為我國國內GDP,為降低數據多重共線性的可能,將數據進行取對數處理,并且結合其它變量來研究我國和貿易國互聯網用戶人數對我國文化類產品出口的影響。根據lny 和lnx2 列的相關性結果可知,貿易對象國互聯網用戶人數與y 代表的我國文化類核心產品出口額呈現顯著正相關,而lny 和lnx1 列的相關性結果不明顯。

表5 主要變量的相關性分析
(五)多元回歸
分析核心變量我國使用互聯網的人數(lnx1)、貿易對象國使用互聯網的人數(lnx2)與我國文化類產品出口額之間的關系可得,我國互聯網人數每增加1%,文化類產品出口額就會增加2.058%,貿易對象國互聯網人數每增加1%,我國文化類產品出口額就會增加0.470%。同理,貿易國總人口(lnx3)每增加1%,文化貿易出口就會增加0.435%。我國與貿易國文化距離(lnx4)越密切,文化貿易的出口則會增加0.574%。我國GDP 水平(lnx5)每增加1%,文化貿易出口就會增加1.227%。擬合優度的數據為0.550,整個模型F 統計量為78.49,其對應的P 值(F2_a)為0.542,所以這個模型高度顯著(見表6)。

表6 主要變量的多元回歸
(六)固定效應
通過設計面板數據來進行Stata 軟件的操作,從而構建模型進行實證分析,在對固定效應(FE)或隨機效應(RE)模型的選擇中,采用了豪斯曼檢驗(表8),最終得到P=0.0534 小于0.1,所以拒絕了原模型為隨機效應的假設,故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

表7 主要變量的豪斯曼檢驗
根據豪斯曼檢驗結果,最終決定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回歸分析。通過Stata 相應的操作對面板數據進行實證研究,最終的回歸結果呈現在表9。

表8 主要變量的固定效應
(七)調節效應
用核心變量lnx1 與lnx5 的乘積構成兩者的交互項lnx1lnx5,研究我國GDP 水平(x5)是否對互聯網影響下我國文化產品出口額有促進的調節效應。

表9 主要變量的調節效應
如表9 所示,交互項(P 值為0.739)是不顯著,這就說明我國GDP 水平對于互聯網背景下我國文化貿易出口不存在促進效應。
(八)滯后效應
對核心變量lnx1 和lnx2 取滯后L.lnx1 和L.lnx2,分析模型是否存在滯后效應:

表10 主要變量的滯后效應
如表10 所示,結果L.lnx1 的P 值為0.065 顯著較低,L.lnx2 的P 值為0.580 不顯著,所以模型不存在滯后效應。
(九)結論
通過上面的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1.核心變量我國使用互聯網的用戶數量對于我國文化類產品出口影響呈現高度顯著(P 值等于0.000),同時回歸系數為2.12,即我國使用互聯網的用戶數量每增加1%,我國文化類產品出口額就能增加2.12%,兩者存在密切的聯系。
2.核心變量各貿易對象國使用互聯網的用戶人數P值等于0.005,在1%的水平上是高度顯著的,同時它對于我國文化出口貿易的回歸系數為1.20,即國外文化貿易國的互聯網用戶人數每增加1%,我國文化類產品的出口就增加1.20%,對于我國文化出口貿易的影響是非常可觀的。
3.國外文化貿易對象國的總人口(lnx3)對于我國文化出口貿易的影響呈現不顯著但正相關的情形,說明人口規模對于我國文化出口貿易的影響不重要,原因可能是人口中的文化差異性、民族多樣性、宗族性等稀釋了其對我國文化出口貿易的影響作用。
4.我國與貿易對象國的文化距離(lnx4)對我國文化貿易的出口額影響不顯著但呈現正相關,原因在于互聯網的普及,貿易對象國居民極易通過互聯網了解、學習我國文化,更容易接受我國文化,降低了文化距離的影響程度,接受我國的文化出口產品。
5.我國國內的GDP 水平(lnx5)與文化貿易的出口額呈顯著正相關,這表明我國國內經濟發展水平顯著促進了我國文化貿易的出口。由表格可知,國內GDP 每增加1%,中國文化產品出口額將上升1.02%,對于我國文化出口貿易有一定影響。
通過實證分析,互聯網行業的發展對于我國文化貿易的出口總體呈現促進作用,由此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一)發揮“互聯網+文化貿易”的內在優勢
牢牢抓住互聯網背景下我國文化貿易發展的新契機,為出口創造價值。其次,“互聯網+文化貿易”自身就具有強大的優勢,應促進兩者間的進一步融合;“互聯網+文化貿易”與其它行業相比具有明顯的差異,企業可以通過互聯網收集的信息滿足不同文化消費者的需求。發揮本身在市場的優勢,因為互聯網使文化貿易不受時空的限制,所以任何企業都能直接進入全球市場,搶占屬于自己的細分市場。
(二)加強各國間的文化融合,減少文化差異
我國在貿易前應該去了解進口國的文化背景,提前去協調好各部門的工作;積極參加能減少我國文化貿易摩擦的相關國際公約,避免出現文化差通過建立互聯網大數據來協同了解各國之間的差異,同時面向社會普及各國的文化,使得交易雙方更為密切。
(三)推進“互聯網+文化+金融”模式創新發展
圍繞文化出口貿易展開的一系列的創新和創造能力。資金是支持文化貿易得以延續的關鍵力量,盡量促成“互聯網+文化+金融”融合,實現相互之間的互補優勢、協同創新的發展。
(四)加大“互聯網+文化”的政策支持力度
政策的支持對于文化出口貿易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可以實現資源信息的公開共享。一個高效的政府支持可以減少我國文化出口所要面臨的不必要阻礙,從而使文化出口貿易企業實現更好的融資,降低企業關于文化出口貿易的成本,營造良好的“互聯網+文化”的大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