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赟
(中央財經大學,北京,100081)
改革開放以來,出口貿易在推動我國經濟增長、增加社會就業方面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穩定出口增長、優化出口結構成為政府長期致力實現的一項重要目標。在政府鼓勵和支持出口的諸多政策中,出口退稅功不可沒。我國實行有區別的出口退稅政策,不同產品類別、同一類別下的不同特征產品,適用不同退稅率。由此,出口退稅政策可以根據國內外經濟形勢和國家產業政策變化,對退稅產品的范圍和稅率進行及時調整,這種靈活性和易操作性賦予其積極的財政杠桿職能,成為我國最重要的一項出口調節政策。
對出口退稅政策經濟效應的評價,學界已有諸多研究。多數學者認同出口退稅對出口和整體經濟發展具有積極作用。陳平和黃健梅(2003),劉窮志(2005),萬瑩(2007)等構建不同的分析框架,大多得出相同結論,即提高退稅率可促進出口、稅收收入、GDP 等一系列經濟變量的增長[1-3]。但在是按照稅收中性原則實行徹底退稅,還是結合我國國情采取非中性原則適度退稅,以及如何合理選擇退稅產品等問題上,存在諸多討論。按照理論分析,出口退稅應是消除出口歧視的中性措施,但如果出口貨物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壟斷地位,出口國政府可以對出口貨物“多征少退”而不影響出口優勢。另外,不徹底的出口退稅可以用來糾正生產的負外部性,消除由負外部性所造成的社會福利損失(沈光生,2016)[4]。
我國實施的是區分產品的、差別化的出口退稅政策。產品差別化的出口退稅政策也為其政策效果考察提供更多思路:避免籠而統之的研究,注重產品結構差異,以具體行業為研究對象,揭示出口退稅對不同產品出口的影響。董皓和陳飛翔(2004)研究認為,出口退稅的貿易效應具有行業特征,對工業制成品出口的影響大于初級產品,對機電產品出口的影響大于高新技術產品[5]。王孝松等(2010)以我國紡織品對美出口為例,將紡織品分為出口退稅率調整和未調整兩大類進行對比研究,結果顯示,2008 年8 月紡織品出口退稅率的上調顯著提高了中國紡織品的對美出口[6]。耿純(2019)研究了2014 年國家上調部分產品出口退稅率對出口的影響,結果表明,出口退稅率調整對產品出口的影響存在明顯差異,退稅率上調沒有增加紡織品服裝類產品的出口,而對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有顯著促進作用[7]。
服裝產品,作為紡織業的主要組成部分,在我國出口貿易中始終占據重要地位,多年來,其出口總額一直保持上升趨勢。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18 年我國商品出口總額為24867 億美元,紡織原料與制品出口總額為2660 億美元,其中服裝出口總額為1446 億美元。作為具有比較優勢的傳統產業,服裝行業在繁榮市場、吸納就業、推動城鎮化發展等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地位。為分析出口退稅政策對我國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的影響,對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中的服裝及衣著附件進行分析,涉及產品包括《商品名稱和編碼協調制度》(HS)編碼第十一類中第61 章(針織或鉤編的服裝及衣著附件)和第62 章(非針織或非鉤編的服裝及衣著附件)的所有商品。
我國出口退稅率一直在隨著國內外經濟形勢和產業結構的變化不斷調整。在歷年出口退稅政策調整中,服裝業的調整頻率和幅度在各行業中最為突出。圖1 展示了1995 年7 月-2020 年12 月我國服裝產品的出口退稅率。由圖1 可知,出口退稅調整經歷了兩次大幅下調期(1995 年與2004 年)和兩次頻繁上調期(1998-1999年與2008-2009 年)。具體分析,政府為解決中央財政拖欠企業出口退稅問題而下調服裝業出口退稅率,如1995 年7 月和1996 年1 月;因稅制改革下調退稅率,如2004 年1 月;為應對金融危機、調整產業結構或維持出口規模等因素提高服裝業出口退稅率,如1998 年1 月,1999 年1 月和7 月,2008 年8 月和11 月,2009年2 月和4 月。需要特別指出的是,WTO 所允許的出口退稅率以不超過征稅率為限,因此,2018 年5 月,我國在下調增值稅稅率的同時,原適用17%增值稅率且出口退稅率為17%的出口貨物,出口退稅率調整至16%。2019 年4 月,出口退稅率再一次跟隨增值稅率調整而下調至13%。

圖1 1995 年7 月-2020 年12 月行業出口退稅率變化
歷次出口退稅政策的變化,是否促使出口按政策導向做出調整,實現政府在出口貿易增長和產業結構優化等方面的政策目標,是后續調整和完善相關政策時極為關注的一個重點。表1 顯示了1995 年-2020 年服裝產品的進出口額與貿易競爭力指數的變動情況。服裝產品的出口額變動以2014 年為節點,1995-2014 年間出口額持續上漲,盡管1998 年和2008 年出現金融危機,但該產品出口的增長趨勢非常穩健,但2015 年起,出口額開始逐年下降。結合出口退稅率數據,2015 年1 月起我國對服裝類產品實行了增值稅全額退稅,即退稅率高達17%,之后均實行全額退稅,僅僅因為增值稅率下調而降低出口退稅率,由此,自2015 年起出口額下降更多是因為產業結構調整和國際市場需求疲軟等因素發揮作用。服裝進口額變動趨勢略顯不同,2009 年和2016 年出現短暫下調,其他年份均為增長趨勢,這說明國內對境外服裝類產品的進口需求在逐年增加。貿易競爭力指數在1995 年0.92 的基礎上持續增長,在1998年金融危機發生后,依舊保持其競爭力,并在后續年份逐漸提高,并于2007-2009 年間達到峰值。這說明在一定程度上,出口退稅政策的調整有助于服裝產品的競爭力的形成,但是服裝及衣著附件行業的競爭力自2010年呈現下降趨勢的現象值得關注。

表1 服裝類產品貿易額與貿易競爭力指數變動

數據來源:中經網
利用引力模型研究出口退稅的貿易效應,具體表述如下:

其中,j 代表中國的貿易伙伴國,t 代表時間,xjt為中國出口至j 國的服裝類產品的出口額,yt和yjt分別表示我國和貿易伙伴國的GDP,dj為我國與貿易國之間距離,TRt為我國服裝類產品的出口退稅率,REERjt為實際有效匯率,δj是衡量多邊貿易壁壘的貿易伙伴的國別虛擬變量。貿易伙伴國選取了OECD 國家中與中國服裝貿易較為密切的10 個代表性國家,包括日本、韓國、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荷蘭、西班牙、加拿大和美國。服裝出口額為以美元計價的月度數據,時間跨度為1995 年7 月-2019 年12 月。所有國家GDP 均以美元計價,由于GDP 數據沒有月度數據,將季度GDP 簡單平均獲得月度數據。出口退稅率采用圖1 中所顯示的數據,出口退稅率的變化經常以某月月初為通知生效的時間,因此月度數據比年度數據能更準確地體現政策變化和衡量政策效果。實際有效匯率是衡量貨幣相對購買力的重要指標,該指標以貿易伙伴國實際有效匯率指數(基于CPI)相對于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的比值表示,度量了伙伴國貨幣購買力相對人民幣購買力的波動狀況。
自2008 年爆發金融危機以來,我國連續多次提高出口退稅率以穩定出口。但在國際大蕭條背景下,國際市場需求受制于消費者可支配收入的降低,會大幅減少進口商品需求(Eaton 等,2016) [8]。出口退稅降低了出口商品成本,價格優勢能否抵抗全球貿易剛性下滑的負向影響,促進出口貿易的真實增長;出口退稅在發揮貿易促進效果的同時,會不會引起出口騙稅現象的興起。劉舜佳和張雅(2018)以2008 年金融危機期間我國紡織品出口退稅政策調整為研究對象,實證結果顯示:出口退稅與紡織品虛假出口之間構成因果關系,出口退稅率的提高帶來紡織品虛假出口金額和虛假出口數量顯著上升[9]。出口騙稅造成的貿易虛高使原本所期望的貿易促進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將剔除虛假貿易的真實出口貿易納入出口退稅貿易效應的研究范疇,有助于更為準確地評估貿易政策效果。
與出口國海關統計的商品出口額相比,進口國海關統計的商品進口額可能更為準確,其原因在于進口國海關負責對進口商品征稅,同時發揮保護本國進口替代行業的屏障作用,因此,有動力精準統計商品進口額。已有研究采用進口國報告的進口額來衡量出口貿易,探討出口退稅的經濟效應,如王孝松等(2010)[6]。理論分析,一國商品出口額等于其貿易伙伴國進口額減去國際運輸和保險費用,因此,進口國海關統計的商品進口額一般大于出口國海關統計的商品出口額,但如果剔除貿易成本后,兩者差距理應不大。根據Fisman 和Wei(2004) [10]估算貿易成本的方法,測算了中國服裝產品的真實出口額,以貿易雙方的地理距離估算貿易成本在進口額中的占比:

dCHN-j是中國(CHN) 與j 國之間的地理距離,max和min 分別表示與中國發生貿易的國家地理距離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利用上式計算出貿易成本在進口額當中的占比,結合進口國的進口數據、扣除貿易成本后就可以估算真實出口額。由于各進口國月度進口數據獲得受限,對真實出口額的研究基于年度數據。月度出口退稅率以月度出口貿易額為權重加權平均為年度數據。
我國服裝產品出口額、各國GDP 數據以及實際有效匯率數據來自中經網。出口退稅率來自對財政部與稅務總局歷年相關政策發文的統計。貿易伙伴國對中國的服裝進口年度數據來自聯合國Comtrade 數據庫。與貿易國距離數據來自CEPII 數據庫。
根據引力模型的設定,出口國GDP 反映了潛在的供給能力,進口國GDP 反映了潛在的需求能力,在其他條件一定的情況下,供給能力和需求能力的提高都會增加兩國間的貿易額,因此,GDP 對貿易量呈正向影響。貿易國間距離(運輸成本)構成兩國間貿易的阻力,物理距離遠則導致國家間的貿易量減少。理論一般認為,旨在調節服裝出口的出口退稅政策應促進出口貿易,貿易伙伴國貨幣購買力相對人民幣購買力的提高將增加對我國產品的出口需求。模型估計結果見表2。表2 中第二列為以我國海關統計的出口額為因變量,研究出口退稅對我國服裝產品出口的影響。可以看出,反映經濟規模、經濟發展程度和需求水平的我國GDP 和出口目的地的GDP 都與我國服裝出口額呈顯著正相關關系;兩國間物理距離與出口額呈顯著負相關關系,這一相關性反映在控制其他變量的前提下,出口國更傾向于出口給離自己相對較近的國家或地區。服裝出口退稅率的系數為0.317,退稅率與出口額顯著正相關,服裝出口退稅率每提高1%,服裝的出口額增加約0.32%,由此,出口退稅政策對我國服裝出口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實際有效匯率比值的系數顯著為正,這說明貿易伙伴國,在本國貨幣相對人民幣購買力上漲的條件下,將增加對中國服裝產品的進口需求。表2 中第三列數據為以進口國進口額扣除貿易成本后衡量的我國服裝產品的真實出口額為因變量的回歸結果。數據顯示,出口退稅率的影響沒有實質性改變,我國服裝產品的真實出口額依舊伴隨出口退稅率的提高而增加,這說明我國海關統計的出口額數據與進口國的進口數據變化趨勢一致,我國虛假服裝出口問題并不突出。

表2 服裝出口的引力模型估計結果
通過對我國服裝出口退稅政策的分析,我國對該行業的出口退稅并沒有采用“完全中性”的策略,而是靈活調整政策扶持力度,采取國際經濟形勢和國家政策意圖相結合的方式。回顧過去25 年出口退稅政策對服裝出口的影響,不論以我國海關出口數據還是以進口國貿易數據衡量服裝產品出口,出口退稅均有助于促進我國服裝產品的出口貿易。在當前因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全球經濟下滑、國際市場需求疲軟的背景下,應穩定和擴大進出口,保持國內經濟平穩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