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文化人”背景下發揮傳統文化在學校教育中的育人功能越來越受到重視。遼寧輕工職業學院藝術設計系積極踐行“立德樹人”宗旨,依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開展課程思政教學實踐,建構“價值引領+能力培養”的全方位立體化實踐平臺。通過分析環境藝術設計效果圖制作課程思政教學案例的設計與實施以及創新點,交流經驗做法,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堂教學和課程建設全過程,培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高質量人才。
關鍵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藝術設計;課程思政;育人功能
一、實施背景
國內外普遍重視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教育。在國內,發揮傳統文化在學校教育中的育人功能越來越受到重視。2017年12月,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中指出:“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梳理各門專業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課堂教學各環節,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效統一。”[1]作為教師有責任有義務將自己所教授課程的“課程思政”做好做優,挖掘專業知識中可用于解決學生思想問題的“思政策教育資源”,努力實現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
我院藝術設計系有效把握文化育人的時代內涵,結合高職教育特點,把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作為固本鑄魂的基礎工程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探索課程思政改革的框架與實施路徑,注重職業精神教育,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校園創造性轉化,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時代新人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二、研究價值與意義
1.研究價值
教育教學不僅僅是知識傳遞,也是思想交融的過程;不僅僅是觀點碰撞,也是價值的引導;不僅僅是專業教育,更應該是凸顯德育教育。“育新人、興文化”背景下,探索與實施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思政改革,以培育學生“審美水平、人文素養、工匠態度,培養學生的全球視野、文化自信,成為“以人為本、低碳設計”的踐行者 ,提高學生家國情懷,提升職業道德感,以實現“立德樹人”的育人功能。以環境藝術設計專業《電腦輔助設計3D》課程為例,講好中國建筑與設計的故事,培養學生文化自信、工匠精神和創新意識。涵養學生的行為習慣、文化素養、文化自信、創新意識,對推動職業教育發展及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有積極的參考價值。
2.案例意義
(1)本案例的思政點是“家國情懷、文化自信、工匠精神”,擬定主題是發現、發揚、創新傳統“美”!利用建筑設計、家具等方面蘊含的人文因子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展開藝術設計專業課的課程思政實施與探索,達到“育人”目的,為專業課程與思政課協同育人之路做研究參考。
(2)育人是核心,專業能力是重點。通過項目化訓練,“做中學,學中做”,學生靈活應用各種建模方法,提高制作效果圖的專業技能;鍛煉交流和溝通力;引導學生學習方法,豐富和提高自我學習的方法。提高專業教學的效果,加強了綜合素質的培養,激發學生的自我學習動力。
三、課程思政案例設計與實施
培養有溫度又有能力和智慧的新型室內設計人才;“以人為本”的現代化育人理念[2]。注重互動式教學,關注學生的個性和發展,使他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構建新知識。
1.教學思路
按照“德、知、能”三位一體的目標,“德”包含文化自信、愛國情懷、工匠精神;“知”是三維軟件工具掌握;“能”體現為效果圖的設計能力。引導學生自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利用信息化教學平臺實施混合式教學,向學生輸送文化、規范、工藝等內容;基于項目及問題,合理安排課前、課中、課后學習內容。采用問題法、討論法、案例分析等教學方法。重視知識內化,培養學生自我探究的精神。
課前學生學習線上任務。課中列舉國外設計師借鑒明清家具的作品,由梁思成對古建筑的貢獻引出中國傳統藝術的智慧;從梁思成對建筑、教育的貢獻提出“執著、奉獻”的工匠精神,引導學生愛崗敬業的職業精神。如何創新這一問題,通過米蘭家具展我國曾被拒之門外到具有一席之地,說明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在設計效果圖時,“不是簡單復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最后通過關聯作品,學生在實踐中得到內化,達到發現、發揚、創新傳統“美”!的目的。完成過程通過小組共同解決組內的軟件問題,提高學生自我探求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2.思政育人案例創新與做法
本課程以專業能力為基礎,以思想性為核心。堅持知識性和思想性相統一[3]。堅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自查課程大綱的育人功能;以馬克思理論的品質為出發點整合本門課程,將社會意義核心價值觀、強調“傳統文化”、“行為習慣”、“生態文明”、“職業道德”、“職業規范”等“思政因子”,“潤物細無聲”地融于課程始終。本案例中的思政主題是“弘揚傳統、創新設計”。
(1)搭建“互聯網+傳統文化”平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思政課程+課程思政”、“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線上互動+線下教學”以及“創新創業+多方交流服務”多維度、整體性融入。以教學資源建設和教學團隊建設為支撐,以課堂教學實施為落腳點,自覺將育人納入課程教學目標,課程按照“德、知、能”(即育人、傳授知識、能力培養)三位一體的目標,圍繞精選教材、修訂大綱、教案課件、視頻、創新教法、考核評價等方面建設。
(2)在環境藝術專業課程中創新融合思政內容。思政內容本身含有豐富的人文素養教育因子,藝術類課程就是與人文、生活方式等相關的課程,實施專業課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可以“順勢而為”。內容編排注意圍繞培養學生全球視野、家國情懷,選取建筑與家具發展中的“中國故事”提升學生國家認同感。在關聯設計作品過程中,引導學生弘揚傳統,不是簡單復古,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創新設計。
(3)優化育人方式、創新教學方法。讓思政內容的融入“潤物細無聲”。采用混合式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促進學生深度學習[4]。課程基于問題和項目設計的形式引導學生自主完成,不斷提升;合理安排課前、課中、課后的教學內容與活動;突出過程評價。具體創新教學方法包括:項目教學法、問題法、討論法、案例分析、問卷調查、關聯作品等方法;充分利用原有在線課程的優勢資源,讓線上線下混合教學、讓新媒體技術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思政教育的新角度、新方法、新路徑,關聯作品進行設計。
(4)與企業設計師共同做課,大連吉峰設計有限公司的設計師參與講解、引入典型工程案例,圍繞職業崗位核心能力,以任務為驅動,做中學,學習新知,獨立制作遇到問題,互相討論問題,完成自我探究的“習得”過程和知識的內化。
3.教學設計與實施
學習三維軟件的基礎知識與技能后,開始進行綜合的項目訓練,學生習慣于馬上動手制作,沒有經過調研、思考、精選主題的過程,完成的客廳效果圖會缺乏“亮點”,因此在開始建立客廳模型之前,啟發學生要思考為什么設計、設計什么樣的效果圖、未來居住空間趨勢是什么?引導學生關注并熱愛傳統室內風格及文化內涵?思考如何創新?從而讓學生養成關注設計觀察、設計思考的習慣。
思政教育融入點
【課前】
學生閱讀學習通的“學習目標”與“學習指導”,掃碼觀看素材1中H5制作的“中國傳統家具中的明星——圈椅、交椅、官帽椅”;素材2是220平米“北歐+新中式”設計案例。
【課中】
①課程導入
針對追“星”問題,學生認不認識明清家具中的“明星”,并討論。
思政素材1通過列舉國外設計師借鑒中國傳統家具設計的經典作品,說明我國明清家具的“璀璨”之處,導出傳統文化思想的價值觀。對傳統建筑、梁思成與中國古建筑的故事的學習與了解,學習梁思成熱愛傳統文化、專注于傳統古建筑文化的整理與保護,也提出“愛崗敬業”和“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對世界文明做出了杰出貢獻,這些優秀文化需要我們深入挖掘,不斷弘揚光大,提高國家的軟實力。疫情后中國的飲食文化、漢服文化、旅游文化等對外輸出加強,建筑與居室中的文化也需要發揚。如何創新?
思政素材2曾經的“米蘭家具展”中國被拒之門外,讓學生思考為什么,該如何設計?一件好的設計作品必須要結合時代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同時又展示出與眾不同的的特點,最好的方法就是發揚傳統精神內涵,“民族的才是世界”,設計出具有中國傳統文化內涵,但又能完全符合現代的生活的居住空間環境。過程中采用“討論法”、“案例法”等方法讓學生真正開始思考,并主動查找資料。
②知識精講
客廳效果圖制作,做任何事情前要先“立意”,做效果圖要避免簡單的“搬家具”,先了解各個設計風格,從“中式風格”開始學習,精講傳統中式、禪意中式、現代中式風格特點。
③關聯作品階段
采取混合式對分課堂模式,通過亮考幫筆記環節,學生深入思考中華文化和結合時代的中式風格特點。學生思考當下和未來生活的需求進行創新設計,從而達到發現、發揚、創新傳統“美”!的目的。完成過程通過小組方式,共同解決組內的軟件應用問題,提高學生自我探求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進行作品匯報和展示。
【課后】
主要通過完成超星平臺網課任務,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提高電輔助設計的能力。
四、教學效果及評價
1.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主動搜集與討論。“做中學”模式鍛煉學生的職業崗位核心能力。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正確認識室內設計對環保、人們美好生活的深遠影響。
2. 課程發揮“潤物細無聲”的育人功能,賦價值觀引導與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學生了解了更多傳統文化精神與藝術特點,認識到中國傳統居住環境中蘊含的智慧,文化認同、文化自信提高,嘗試創新傳統風格室內設計。
3. 通過本校的課程思政改革活動,將“課程思政”內容更加系統化。因此大連吉峰設計有限公司等合作企業對我專業學生的專業能力、專業素養等給予很高的肯定。
參考文獻
[1]戚靜.高校課程思政協同創新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 2020(5):1-2
[2]龔文楊.“以人為本,教書育人”的教育理念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現代化2017(03)
[3]湯志華.謝石生[J].論思政課受正創新的價值性和知識性統一[J]. 2019(04):1-5
[4]張學新.對分課堂中國教育的新智慧[M].2017(12)4-7
本文系“遼寧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科研規劃項目2020-2021年度《“以文化人”的高職藝術設計育人路徑實踐探索》課題(課題編號:LZY20496)成果”
作者簡介:楊金花(1980.12),女,遼寧省大連市,講師,116100。文學碩士,現從事環境藝術設計教學工作與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