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琳
摘要:數學作為一門實用性學科,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學好數學不僅能夠強化我們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而且還能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許多實際問題,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尤為重要。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正處于解決問題能力培養的關鍵時期,這就要求廣大教師必須要充分發揮小學數學的教學優勢,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爭取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也能促進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顯著提升。
關鍵詞:小學數學;解決問題能力;培養方法
引言:
解決問題能力作為小學生必備的基本能力之一,對于實現學生的長遠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影響。相較于其他學科,數學教學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機會。因此,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我們必須要認識到小學數學在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上的先天優勢,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空間,從而為強化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創造有利的條件。
1.從審題入手,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
要想解決問題,首先要明確問題的內涵和本質是什么,而對于小學生來說,要想培養其解決問題能力,首先要使其具備良好的審題能力,不斷激發其問題意識,這樣才能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鑒于此,廣大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要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審題方法,爭取在明確問題核心的同時,也能找出對應的解決方案,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質量和效率。[1]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第一,大致審題,建立表象。在初次審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大致讀題,找出關鍵字,掌握基本的問題信息。第二,二次讀題,總結歸納。當獲取問題的大致信息后,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二次讀題,并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將問題概括出來,以便在大腦中形成深刻的記憶。第三,標注數據,明確關系。這也是解決問題的最后一步,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明確數量之間的關系,然后根據所學知識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完成解決問題的全過程。
例如,在教學青島版小學數學教材“水產養殖場——多邊形面積的計算”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列舉這樣的問題:現有一塊梯形的地,它的下底是40米,如果上底增加38米,這塊地就變成了正方形,那么這塊地原來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對于這道題,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一起審題,這道題的主要內容是梯形變為正方形,根據正方形求出原來梯形的面積。接著,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的機會和空間,讓學生想象一下梯形怎樣才能變成正方形,并將思考結果畫出來。最后,教師要讓學生通過繪畫找出疑問,并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解決問題,這樣便能找到問題的答案了。
2.構建數學模型,提高學生的識別能力
對于小學生而言,抽象的數學問題具有較高的理解難度和解決難度,而要想降低難度,教師有必要將數學問題轉化為數學模型。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通過快速地對數學模式進行檢索,能夠正確選擇合適的解題思路,同時找出對應的解決方法,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還能幫助學生構建系統的數學知識體系,這對強化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是十分重要的。[2]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應該有意識地將數學模式進行推廣,引導學生推理并構建多樣性的數學模型,讓學生能夠更加自如地應對問題,從而為培養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創造良好的條件。
例如,在教學青島版小學數學教材“完美的圖形——圓”時,為了幫助學生掌握圓面積的計算方法,教師可以列舉以下問題:正方形ABCD的頂點A為圓的中心,邊長為圓S的半徑,已知S正=10cm2,求圓形的面積?因為圓的面積需要根據半徑求得,因此部分學生受思維定勢的影響,會去求半徑的長度,但是由于已知r2為10,有的學生會認為r=10/2=5,導致面積求解出現錯誤。這是學生缺乏良好的問題遷移能力,對半徑的值過于糾結的原因,忽視了將r2看作為一個整體。經過教師的點撥,學生明白了無需求出半徑就能得到結果。進而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圓的面積與正方形面積之間的關系,提煉出整體代入的解題思想,幫助學生構建數學模型,以正方形某一頂點為圓心,以邊長為半徑的圓的面積為正方形面積與Π的乘積。模型構建的過程是一個觀察、分析、抽象推理的過程,教師通過與學生共同發現、推導,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而這正是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基本前提。
3.巧用逆向思維,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
逆向思維即反向思維,指的是通過借助于事先所知道的結果來將問題的未知條件找出來。[3]在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有許多問題需要用到學生的逆向思維,而逆向思維的良好運用,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質量和效率,而且還能促進學生創新能力和思維能力的顯著提升,這對強化學生的數學素養是極為重要的。
例如,在教學青島版小學數學教材“山東假日游——百分數”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列舉這樣的問題:已知商場搞促銷活動,某一種商品已經連續降價20%,現在的價格為144,求商品原來的價格。如果學生按照正常的思維進行解題的話,不容易獲得解題思路。因此,該題可以采用逆向的解題思路,其解題口訣為:單位一知道用乘法,不知道用除法,多加少減。逆向分析的過程為:先求第二次降價之前的價格,即單位一未知,用除法、降價為“少”,用減法,因此該過程的列式為:144/(1-20%)。下一步得出分析仍然采用“除法,減法”的解題思路獲得原價格。由此可見,逆向思維彌補了正向思維的不足,將其運用于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僅能夠降低學生解決問題的難度,而且還能起到發散思維的作用。
4.結語
綜上所述,在核心素養理念的影響下,培養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已經成為當前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對于小學生來說,只有具備一定的解決問題能力,才能幫助他們將學科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當中,從而提高科學教學的實效性。因此,廣大數學教師必須要注重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通過多樣性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探索興趣,從而為強化學生的數學素養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吳岳峰.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策略[J].教學研究,2020(41).
[2]楊芳.小學數學解決問題能力培養的策略探討[J].課程與教學,2019(02).
[3]彭國慶.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培養的方法[J].教學與管理,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