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悅


春節,即農歷新年,是一年之歲首、傳統意義上的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歲末年初的魅力,不僅僅在于辭舊迎新的交替,更在于春節,這個中國人延續了數千年的傳統習俗蘊含著的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的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華夏文明起始的堯舜禹時期,因為生產力的限制,漁獵和農業成為人們的主要生活方式,所以安全和豐收是人們最關注的日常話題,因此每到歲末年初的臘月,人們就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簡稱臘祭。這成為最早的春節雛形。
今日,提到春節,我們不得不聊到春節文化的發源地一一閬中。伏羲執規治春置元日與閬中的淵源深厚,使“春”之概念首先在閬中演繹綿延;閬中古天文學家落下閎豎竿觀日,以竿影長短確定出“夏至”“冬至”,又根據一年中晝夜的長短變化確定出“春分”“秋分”,在此基礎上又確定了二十四個節氣。落下閎創制《太初歷》,科學地確立以正月初一為歲首的歷日制度,并以立法的形式將其固定下來,“春節”也以固定的節日出現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落下閎創制《太初歷》的成就,無疑受益于伏羲,而一代代“后賢”繼承了先賢落下閎科學求實的精神,繼續在閬中仰觀俯察,進行天文、歷文的研究。這不僅對于春節的“恒定化”起著承先啟后的作用,更為春節文化內涵的豐富與發展做出了杰出貢獻。2010年閬中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中國春節文化之鄉”,實是名至實歸。
春節作為華夏兒女共同的節日已傳承千年,春節的慶祝方式,全國各地也是豐富多彩,而閬中的春節民俗文化活動獨具特色,很多還具有唯一性,主要有:
1.祭拜年神一一團年飯和大年三十夜,閬中習俗是在敬祖宗之前要敬天敬地敬年神,春節期間要結伴到二交寺、長青寺、武廟三圣殿拜祭年神伏羲。
2.春節老人賜福一一春節期間,由身體康健的老人,裝扮成春節先圣(春節老人)迎著鞭炮聲在鑼鼓聲中游春,給小孩子發壓歲錢,寓意賜福。
3.亮花鞋一一正月初一,全國歷史文化名鎮老觀稱這一天為“女人場”。女性穿上新衣花鞋,趕場上街,比賽誰的女工和鞋兒做得巧?,F在閬中所轄的老觀鎮,每年的“亮花鞋”文化活動搞得十分鮮活,城區商鋪出售各式各樣的花鞋成為春節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4.巴渝舞一一閬中是古巴渝舞的發源地,源于巴人的狩獵舞和戰舞,閬中民間叫“巴象鼓”。春節期間的閬中,巴渝舞的演出原汁原味地再現了作為“中華舞蹈史上熠熠生輝的瑰寶”的威猛壯采。
5.張飛巡城——三國蜀漢將領張飛于公元214年-221年駐守在閬中達7年之久。期間,他保境安民,愛民如子。在春節期間,閬中人民為了紀念“張三爺”,要舉行“張飛巡城”的街頭活動。老百姓認為,有了“張三爺”的保佑,來年一定會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6.秀才趕考一一秀才趕考又稱之為“鹿鳴盛會”,是一種具有體驗、娛樂、模擬古代考試場面、再現科舉場景的文化活動,旨在激勵人們好學上進,營造一種熱愛學習的良好風氣。
7.迎鑾·出鑾一一閬中,歷史上有近二十位帝王和親王臨駕。每年正月十五,都會舉行隆重的迎鑾活動。是日,“天子王族”要出宮觀燈,察看春節盛況。
8.皮影戲一一閬中的皮影歷史悠久,名揚海外。閬中的皮影藝人“王皮影”曾赴奧地利維也納演出。近年來,皮影傳人又赴美國等地演出。每年春節期間,王皮影都要演出《迎財神》《大拜年》等皮影戲,以賀新春。
9.游百病一一民謠云:“正月十六游百病,游了百病不生病。”據《閬中縣志》記載,閬中正月十六游百病習俗歷史悠久,傳說這一天登高游走,就會將身上的病災游掉。
閬中的春節民俗文化活動有其獨特性,也與其他地區、各個民族有著普遍的共通性。如:祭灶、掃塵、貼春聯、換門神、剪窗花、掛年畫、吃年夜飯、守歲迎新、敬天地、祭祖先、拜年、舞獅舞龍、迎財神等。
我們用如此豐富多彩的春節文化民俗活動來慶祝春節,足以證明:春節,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一切向往。盡管地區不同、民族不同,春節習俗也有所不同,但春節文化的意味卻是相通的,拜祭祖先、傳承家風,祈求平安、慶賀盛世,祥和文明、幸福安康,這都是這個傳統節日的真諦。
2020年,《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指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加強各民族優秀傳統手工藝保護和傳承。為此,《現代藝術》本期“方陣”欄目特別走進春節文化之鄉——閬中,初探閬中戲曲三朵奇葩一一川北王皮影、川北燈戲、川北大木偶;“人物”欄目呈現綿竹年畫藝術家邱澤源的藝術人生;“講壇”欄目特別邀請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四川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李建中分享“春節文化的精神內涵及其傳承發展”,在新春佳節之時,享春節文化,感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用文藝凝聚一個個春節祈盼,共賀新春!
當農歷新年的鐘聲響起,許下至美祈盼,因為“心有所盼,行而成立”,我們篤信,擁有高度文化自信的中華民族自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