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



方寸白布一盞舞臺,尺把小人演繹華彩。當青燈之影穿透人物、花草、樓宇……千人千像在畫幕的另一端映現,聲色犬馬、時間百態。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來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于西漢,興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川北皮影主要活躍于南充、西充、南部、閬中、儀隴等地,以其生動的造型,精巧的雕工,細膩的表演,優美的唱腔,風趣的劇情和樂曲備受山鄉人民的青睞。閬中王文坤家族世代傳承皮影藝術,是中國皮影藝術界知名的皮影世家之一,在中國燦若繁星的皮影藝術流派大家庭中匠心獨運,歷久彌新。
開宗立派:王文坤與皮影
明末清初,湖北孝感王氏家族隨著湖廣填四川運動落戶閬中,他們以表演皮影為生。在古代,會一門手藝就是有了鐵飯碗,所以王氏傳人們將皮影制作、表演、剪紙、泥塑手藝代代相傳。上世紀20年代,王文坤出生,但沒過多久,他的生父去世,他便過繼給了叔父,也就是王皮影第五代傳承人王元順。王文坤小時候被送去私塾讀書,放學后就經常在一旁觀看父親雕刻皮影,他也躍躍欲試,卻遭到了父親的呵斥。他只好背著父親悄悄練習,后來,他的父親看到他的作品,覺得他是一個天生的好苗子,這才開始正式教他雕刻皮影。等到了18歲后,王文坤拜皮影大師李云亭為師,學習鑼鼓和唱腔,搭南部東壩馮朝清的皮影班子學習、演出皮影戲。有一次,皮影戲班巡回演出到西充縣的時候,馮朝清就將全套皮影箱子賣給了王文坤,此時,王文坤有了自己的皮影班,成為了皮影班主。此外,王文坤15歲時,還拜胡舉賢為師,學端公,唱儺戲……這些都為王文坤之后的皮影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王文坤繼承、發揚祖輩的皮影藝術,憑借其高超的藝術天賦與對皮影藝術的執著追求,融合“土燈影”與“渭南影子”的藝術特色,廣泛吸收諸家之長,雕、畫、走、唱、拉、扯、吹樣樣精通,創立了川陜結合的“王皮影”一派,其皮影造型更生動,人物個性更鮮明,劇目更豐富,極大增強了四川皮影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
載譽歸來傳承岌岌可危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以王文坤為首的“王家班”開始活躍于川北各個地區,夜晚鄉親齊聚,看一場皮影戲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娛樂活動。婚喪嫁娶、小孩滿月、喬遷之喜、老人過壽……也必請皮影,皮影戲受眾廣泛,呈現出一片繁榮的景象。當時,王文坤的孫輩王彪、王訪也跟隨戲班演出,耳濡目染的同時,又得到王文坤的言傳身教。1986年,奧地利文化代表團來華,王文坤僅用15分鐘就操刀雕刻成“喜鵲登梅”皮影,使其連連稱奇,贊不絕口。兩年之后,“王家班”代表中國前往奧地利參加世界藝術節。在藝術之都維也納進行了22天的演出,一時名聲大噪,“王皮影”代表中國藝術乃至東方藝術走向了世界。
20世紀90年代起,隨著經濟生活條件的提高和科技的進步,人們的文化生活方式有了極大的轉變,大都喜歡上了電視等現代娛樂設備,幾乎沒有人再去看皮影戲了,在海外享有至高榮耀的“王皮影”在境內卻鮮為人知,真正成了“墻內開花墻外香”,由于沒有經濟收入,從小跟著爺爺王文坤學藝的兩兄弟一一王彪、王訪只好出去打工謀生,但他們的心里始終掛念著王皮影。1998年,一代皮影大師王文坤因病離世,大師的離世對四川王皮影藝術的傳承和發展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王皮影的傳承岌岌可危。
重出江湖傳承創新
2000年,一次偶然的機會,王彪認識了皮影收藏藝術家趙樹同先生。“趙老師說他收集了幾千件‘死皮影,現在要讓它們‘活起來,只要我答應,如果我在外頭工資1500元,他愿給3000元。”王彪說。
原來,我國著名的皮影收藏藝術家趙樹同先生多年潛心收藏,已經有了很多皮影。讓這些皮影動起來成了他的心愿,他正四處在找王文坤的傳人。
在著名的皮影收藏藝術家趙樹同先生的幫助之下,王彪、王訪開始組織人馬在成都順興老茶館表演皮影,并潛心研究開拓市場。
他根據多數顧客的需求上演不同的戲。老外來,他演傳統戲;年輕人來,他演迪斯科;小孩來,他就演兒童劇。消失已經久的王家班,就這樣慢慢重出江湖。
“但那時很艱難,一個月收人才200多元,吃的是家里帶來的米和臘肉,每天去菜場撿菜葉吃,后來好多人熬不住就走了。”王彪也想過放棄,這時趙樹同先生正好從深圳回來,他看到戲班的處境落淚了。當王彪說要放棄時,趙老勸道:“如果堅持,現在苦點,但人生光明;如果放棄,將留下終身遺憾。”最后,王彪選擇了堅持。
2004年,已經更名為“川北王皮影藝術團”的王家班,回到家鄉常駐閬中古城進行商業演出。2006年,王彪帶著皮影在成都參加了第一個文化遺產日活動。為了傳承“王皮影”,王彪打破祖上規矩,于2007年開班對外招生。2008年,川北王皮影成功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川北王皮影在中國皮影戲成功申報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受到表彰;同年,王彪、王訪被授予“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2012年,“王皮影”應邀參加成都非遺博覽園內舉辦的第21屆國際木偶聯合大會暨國際木偶節開幕式,在開幕式表演中,王皮影展示了其花費了三年時間制作的一套特大皮影,影人身高3.85米,景片高達6.5米,采用人影同臺的展演方式。這件大皮影也被聯合國科教文總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國際木聯主席達迪贊譽為“影戲之最、世界之最”。2018年,第七屆木偶皮影中青年技藝傳承展演暨國際木偶皮影歷史傳承與當代發展研討會在四川省閬中王皮影博物館開幕,該研討會聚集了來至世界各地藝術家達到680多人,國內國際專家60人。這也是中國民營劇團第一次獨家獨資舉辦的國際性活動。
川北王皮影自清康熙初年(1666年)第一代傳人王世成至今三百余年,采“南、北、土、廣、渭”等眾家之長,吸“雕、剪、繪、塑”等技藝之精要,融川北風情民俗之意趣,經過王氏家族八代人的傳承和演繹,兼收并蓄,守正創新。如今,王皮影根植于以閬中為中心的川北地區,常應邀至香港、澳門、臺灣地區,以及美國、日本、韓國、奧地利演出。它的發展壯大,離不開王文坤先生創新進取的精神,也離不開現在王彪、王訪兩位傳承人的努力,但是更離不開閬中王氏家族祖輩的積累。未來,我們期待川北王皮影在新時代迸發出更加巨大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