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藝百家”工程·文藝講壇是大型藝術類公益講壇,講壇邀請省內、國內知名文藝家,每月舉辦一次,本著“不厚名家,不薄新人”的原則,通過打造文藝的百花園,推出優秀文藝作品,優秀文藝人才,同時為文藝工作者以及文藝愛好者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加強藝術教育,為人民群眾搭建一個與藝術零距離接觸、面對面交流的橋梁。
春節文化的精神內涵及其傳承發展
常用筆名李鑒蹤,研究館員。1964年出生于重慶長壽,1985年畢業于西南師范大學中文系,曾就職于四川省文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民俗學會會員,四川省民俗學會常務理事,四川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民間文學大系·故事·四川卷》執行主編。
長期致力于傳統文化和民俗文化研究,先后在《光明日報》《世界宗教研究》《文藝報》《民俗曲藝》(臺灣)等報刊發表過《紅樓夢的神話楔子及其作用》《古鎮保護與開發的博弈學思考》《綿竹年畫生長、發育的文化土壤》《羌族的配偶神信仰芻議》《我們為什么喝茶》等學術論文50余篇;出版過《姻緣·良緣·孽緣一一中國民間婚戀習俗》《情趣盎然的交際禮儀》《末世情懷>等學術著作和文化讀物多部;策劃、主編過《中國民俗文化系列》《世界民俗文化系列》《往事如煙懷舊詩文系列》等叢書多套。
2021年1月20日15時,由四川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指導,《現代藝術》雜志社主辦,四川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協辦的“文藝百家”工程·文藝講壇2021年第2期(總第38期)民間文藝專場在《現代藝術》雜志社網絡直播間開講。“過來臘八就是年”,時值臘八節,我們特比恩邀請到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四川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民間文學大系·故事·四川卷》執行主編李建中老師為我們分享主題為《春節文化的精神內涵及其傳承發展》的精彩講壇!
李老師就“春節”這一主題,為我們深入淺出、生動有趣地講解了這一節日背后所蘊含的精神文化內涵。我們國家有許多傳統節日,古話說:“百節年為首”,“年”也就是“春節”,是中華民族最古老、最盛大、最隆重、最具全員性和人文意義的第一大節日。李老師向我們解釋到,其實“春節”這個名字才出現一百來年,在古代常用“新春”“新年”“元旦”“元日”“大年”“過年”等稱呼。當我們國家逐漸改用陽歷后,人們為了區分陰歷與陽歷的一月一日,便把陰歷一月一日這個緊鄰“立春”的節日改稱為“春節”,同時將原來稱呼陰歷新年的“元旦”這個名字送給了陽歷的一月一日。
李老師還將春節文化的精神內涵歸納為:一顆感恩之心,一種團圓之樂,一個希望之夢。李老師談到,春節就是一場感恩的儀式,人們通過祭神祭祖,感恩天地饋贈,感謝祖先保佑;團圓是春節文化的核心內涵,回家過年,是許多人一年到頭的最大心愿;待到春節到來時,意味著春天也到了,新一輪的播種季即將開始,新一輪的收割季也豐收在望。貼春聯、掛年畫、掛燈籠、貼窗花、貼福字等習俗,除了增添節日氣氛外,更飽含著人們對新一年的希望、憧憬和夢想。
李老師還對當下春節氣氛的淡化現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古代宗法社會,廣大民眾確實有著“合家團圓”的強烈需求。但是,在工業化、城鎮化高速推進的今天,“漂”在外地的青年人和各種勞動者,平時不再處于如家庭親情般的強關系中,讓他們在春節時脫離習慣的社交圈,回到家鄉與幾乎完全陌生的宗族成員經營關系,是有些不情愿的。基于此,李老師發出號召:傳統的春節活動有必要在傳承發展中革故鼎新,適應當下年輕人的社交需求。
李老師還特意介紹了全國各地許多富有特色的春節活動,例如“游百病”“秦淮燈會”“拉保保”等,通過李老師講解,觀眾充分了解了我國傳統節日“春節”的文化風俗、精神內涵,感受到了我國傳統文化的深厚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