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昌云
摘要:在世界發展史上,王朝和王室的興亡更替也是復雜而激烈的。皇室長期存續是極其罕見的事情。作為皇室的典型,日本的天皇制度自日本建國以來一直延續至今,天皇對日本國民有著重要的意義。神道和天皇制緊密聯系在一起,對教化和政治起到了特定的效用。本文試圖分析古代日本天皇制存續的緣由,并探究其對當代中國發展的啟示。
關鍵詞:天皇和神道;正統性;啟示
在中國和日本的歷史上,存在著兩種不同形態的君主制,分別為皇帝制和天皇制。秦始皇開啟了皇帝制的歷史,此后皇帝制貫穿于整個封建社會。日本的天皇制始于推古皇后,在法律體系上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體系。現代日本天皇制已經名存實亡,天皇不再是國家權力的象征,而是轉變成一種神性權威的象征。日本天皇不同于中國古代皇帝那樣擁有絕對的權威。然而,日本天皇可以保存至今,中國古代皇帝卻早早退出歷史舞臺。
一、天皇的起源與現狀
日本書籍《古事記》就有提及,日本天皇是日本太陽神天照大神的后裔,古老的日本歷史書總是聲稱天皇是萬世一系,所有的天皇都來自同一個家庭,在日本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王朝的更替。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后,由于外部因素確立了近代的天皇制度。和平憲法規定了當代的天皇制為“象征性的天皇制”。天皇作為國家名義上的主人,主要職務是任命總理、批準法律、法令、條約、召集國民議會、批準任命、罷免國務大臣、出席外交禮儀活動和國家活動等。
現代天皇制度的特點:一是象征性和連續性。天皇不享有政治權力,實權被內閣奪走。他不是國家的最高代表,這是與以前的專制制度相比的根本變化。在專制制度下,天皇曾掌握國家實權;而現在的天皇沒有任何實際的政治權力,他只是象征性的國家元首。這使天皇在新的歷史發展前提下可以作為一個日本民族文化的象征以延續。二是民主性和變遷性。[1]二戰后,日本像美國一樣確立了國會、內閣、法院三者分權制衡的制度,廢除了君主的主權,體現了人民的主權思想。
二、天皇的正統性
從明治后期到戰敗,天皇制度的表達被視為反體制,并沒有得到普遍認可。直到現代以后,天皇制才逐漸被大眾媒體所使用,并演變為皇室和國體的意思。日本的天皇制自建國發展以來中途雖然有過動搖,但沒有斷絕,確實有其存在的理由。從日本的社會結構和日本人的精神結構兩方面得以論證天皇制的正統性。
(一)日本的社會結構
天皇制以自己的形式得以存續,也是因為日本是傳統的縱向分析社會。日本社會是由自上而下的認可關系形成的,行動原則也是由自上而下的支配和服從形成的。這個風俗凸顯了天皇的特殊存在。日本著名社會學家中根千枝教授在其著作《縱向社會的人際關系》中,從社會人類學的視角分析了現代日本社會。主要闡述了日本人的歸屬意識,日本社會不像歐美那樣基于個人主義和契約精神,日本的社會強調場合,內部和外部之間有明顯的差異。在這個結構中,所有的階級和個人都必須對上司絕對忠實,集團的成員包括領導者都必須忠實于集團的利益。這種垂直關系是維持成員向心力的關鍵。可以說是日本獨特的社會結構使天皇制得以存續。
(二)日本人的心理構造
精神分析家土居健郎先生(《嬌寵的構造》)認為,嬌寵有助于理解日本人精神構造,也能更好地理解日本社會。嬌寵的心理,說得更直白一點,就是通過撒嬌尋求與他人或事物的心理上的一體性。而將這種思想方法制度化的就是天皇制。由于天皇的身份,包括國政在內的一切都由周圍的人一手包辦。因此,在某種意義上,天皇的存在完全依賴于周圍的人,但在身份上,周圍的所有人都從屬于天皇。
天皇制的存續與各種各樣的因素和形式有關,不能簡單地得出天皇制適合日本社會的結論。以天皇為民族融和中心的思想在日本國民之間根深蒂固,是因為自古以來的傳統和權威,以及天皇對于政局變化是一種超然的存在的緣故。
三、神道對天皇制的加持
國家神道的核心是神國思想。[2]日本天皇制下的國家神道,超越了一般的宗教,實現著三種主要功能。第一,教化功能。近代天皇制的精神支柱《教育敕語》中所闡述的忠君愛國、克己奉公的道德準則,通過國家神道教義的形式,在民眾中廣為傳播。第二,政治功能。國家神道將天皇的權力神化,利用天皇的宗教權威,發揮確保在政治體系中的絕對地位方面的作用。第三,軍事功能。國家神道中宣傳的所謂圣戰和八一宇教義,鼓吹神國日本優于其他民族,主張天皇應該統一天下,從而在精神上動員人民參加對外侵略戰爭。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國家神道成為日本軍國主義的工具。
四、對比下中國皇帝淘汰的原因
中國的皇權制度之所以沒有被現代大眾所接受,并被廢除,就在于“皇帝制”一人專政的落后,已然不符合現代中國的發展道路。
(一) 濫用皇權以及皇帝的個人意愿凌駕于正常的法治之上。《史記 · 秦始皇本紀》中就有“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的說法。中國古代社會有一定的法律依據,但在“帝制”下,皇帝擁有最高權力,皇帝的權力高于國家法律。
(二)無宗教權威。古代日本天皇和中國古代皇帝的一個很大的差異是他還兼有宗教性的功能,象征著神道的領導人。歷史上,神道被日本統治者視為維持神權天皇統治的強大工具。古代中國信仰“無宗教論”,所以皇帝只是國家的統治者,而不是宗教首領。而且,皇帝往往只把宗教作為穩固統治的工具,鼓勵百姓信奉某一教。在古代中國,皇帝的權力比各種宗教領導人的權力要大得多。
五、啟示
日本的天皇制的本源來自神道,是神權時代發展產生的政治形式,還沒來得及運用大量的人力與物力去打造天皇制絕對專制的內容。因此,即使權威減弱,只要日本的宗教文化仍然是以神道為核心,天皇制的元素是可以維系的。而當君主制不再適合中國的發展時,皇帝必然被淘汰。因此,從這里可得到啟示:國家的發展要看清國情,實事求是。國家的發展必須得到民眾的支持,給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學習不是一味的模仿復制,國家的發展不能急于求成,而應該認清現實,腳踏實地。
參考文獻
[1]王金輝:戰后日本天皇制的保留及其特點和影響[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2003-3,5(1).
[2]向卿:日本近代民族主義(1868- 1895)[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7: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