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1年河南春晚節目女子群舞《唐宮夜宴》,是由2020年鄭州歌舞劇院在第十二屆中國舞蹈荷花獎中的參賽作品《唐俑》改編而來。由陳琳、袁時進行編創,鄭州歌舞劇院的14名舞者進行表演。在網上點擊量過高,多次登上熱搜,被廣為人知。其令人意料的成功出圈,在眾多地方臺春晚舞蹈節目中脫穎而出,并引起眾多人在節假日期間來到河南洛陽博物館參觀唐三彩女俑。不僅帶來了盛唐文化的傳播,還促進了當地旅游業經濟的發展,這次走紅可謂是文化經濟雙豐收。其成功之處并不是完全偶然的,它成功的背后必然有強大的中華民族文化作為有力支撐。
關鍵詞:唐三彩;舞蹈;民族文化
博物館公開參觀能夠促進文化的傳播和經濟的發展,從以下幾點進行分析:
一、無價之寶—唐三彩
洛陽作為盛唐的“東都”,在此期間無論政治經濟還是文化等各方面都高度發達。為后世產生了不少的文物史料,這也為我們去研究盛唐時代提供了強有力的現實依據。在這里誕生的唐三彩是中國古代陶瓷燒制工藝的珍品,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種低溫釉陶器。有多種顏色組成,但以白、綠、黃三色為主,并且名揚海外。被譽為“東方藝術瑰寶”。早在清末民初的時候就出土了大量唐三彩文物。其中唐三彩女俑,多取材于唐代社會女性人物,生動形象的表現唐代女性眉清目秀、粉白黛黑、傅粉施朱、膚如凝脂、面容豐盈的形象。
二、活靈活現—唐三彩
唐代無論是天真浪漫的閨中少女,還是成年后嫁為人婦的成熟女性,都是喜歡裝飾,大多好美擅美。因此唐三彩女俑諸如眉黛、朱粉等飾容方法無所不用,服飾簡多著翻領窄袖襦衫,胸部袒露,身系裙帶。鄭州歌舞劇院編導陳琳和團隊成員受到了唐三彩女俑的啟示開始進行創作。這一外貌特征在舞蹈開場時就充分表現了,14名舞者身著紅綠相間的衫、襦配長裙。把在博物館里的女俑加以藝術手段賦予了生命,充分表現出大唐女性的精神風貌和審美情趣。不僅如此開場時舞者手拿銅鈸、鼓、蕭、箜篌、琵琶等多種古代樂器,也充分表明在當時我國女子多才多藝,其樂器發展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并且樂與舞是緊密結合的。而舞者手拿羽龠起舞,也正是文舞的一種表現形式。
三、豐神綽約——唐三彩
在一千多年前,一群要去參加夜宴的小胖妞們時而緊張排練、時而歡聲笑語、時而梳妝打扮,這場景好不熱鬧。雖然在赴宴的途中似孩童嬉笑打鬧,但是在正式宮廷表演的時候,一個個舞女嚴謹認真,不失恢宏大氣,音樂動律鮮明,動作整齊劃一,協調有度,將盛唐宮中夜宴場景表現的淋漓盡致。此舞最大的特點是在妝容上力求還原盛唐女性的身姿容貌,為此要求舞者在嘴里塞醫用脫脂棉球來讓舞者的臉“胖”起來,再用海綿假體衣讓身體“胖”起來。而眼角兩道月牙形的妝容再現了唐代的女性面部潮流— “斜紅”。這樣就在外形上把唐三彩女俑惟妙惟俏的表現出來了,盡顯盛唐豐腴之美。充分展現了編創者的智慧。
四、文學點睛—唐三彩
該舞蹈的成功之處我認為就在于是真善美結合的產物。真在于真實自然地表現唐三彩女俑的形態;善在于充分的展現大唐國風;美在于表現大唐女性豐腴之美。三者緊密結合正是對當時唐宮夜宴的充分詮釋。在舞臺布景上,除了把唐三彩設計在虛擬場景上,還有一些文物《簪花仕女圖》《搗練圖》等也出現了,不禁令人感嘆古人創作藝術高超的技藝。
五、美中不足—唐三彩
當然這只是個人見解,據此舞呈現的舞蹈形象來說,服飾裝扮來自隋唐坐部伎,但史料記載坐部伎是堂上表演,規模較小,表演人數在三到十二人之間。該舞為了人物形象與唐代女性所貼合,甚至要求舞者口塞醫用脫脂棉球,再用海綿假體衣。那么既然在服裝造型音樂動作上盡最大力度還原當時的宮廷夜宴場景,難道不應該更加精益求精在有明確記載的坐部伎人數上有嚴格要求?還有此次舞蹈加上AR、5G科技,將虛擬場景和現實舞臺結合,讓觀眾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呈現參加夜宴的小胖妞兒在古文畫穿梭的視覺效果。這一點非常好,但是舞臺設計的畫卷展現的是宋代的《千里江山圖》,與該舞蹈表現的唐宮夜宴在時間上完全不相符合,莫非是唐代的小胖妞穿越來到了宋代?還是宋代的王希孟穿越到了唐代所作名畫?那么是否應該在創作古典舞蹈的同時充分尊重當時的文物史料?
六反躬自省—唐三彩
通過這次《唐宮夜宴》的走紅,令不少舞蹈工作者陷入沉思,為什么該舞蹈作品可以在眾多節目中脫穎而出并引起如此大的關注?其實不難發現,在近幾年出色的舞蹈作品中,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無論是獨雙三還是群舞又或者是舞劇,但凡出眾,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擁有堅實的文化底蘊。比如《踏歌》《扇舞丹青》《紙扇書生》。在歷史時間的長河中,產生眾多優秀的舞者和舞蹈作品,但是為什么西方國家還在說中國沒有古典舞呢?眾所周知西方的古典舞是芭蕾,芭蕾是于17世紀后期興盛的,這時中國已經進入到了清朝,那么在此之前的漢魏晉唐宋元明的舞蹈不就是中國的古典舞嗎?雖然那時并未有視頻流傳,但是通過史料文字和圖畫記載我國的舞蹈歷史悠久并且豐富多彩。
總的來說,現如今是科技高速發展和文化信息快速傳播的時代,在黨的號召下我國要樹立文化自信,成為文化強國。而舞蹈作為以人體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進行傳情達意的藝術,即使在語言不通的情況下也能生動形象的被人所感知。所以像這種具有中國古典神態美、意境美,文學美,并且能夠體現中國傳統古文化的舞蹈作品應該大力宣揚,讓其名揚海外,不僅要讓中國人民知道我國歷史文化悠久且豐富多彩,還要讓世界人民了解我國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這就需要我們舞蹈工作者能夠敏而好古,決不能忽視本國優秀的傳統舞蹈文化。而《唐宮夜宴》的出現是根植于濃厚的中國文化沃土傳統與現代的結合;是取其精華,棄之糟粕的顯現;是舞蹈美術音樂科技等各行各業人相互合作的藝術結晶。
作者簡介:遲若杉,女,1998 12 03,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學歷 本科,研究方向 舞蹈史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