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千山寺廟音樂的藝術特點以及傳承保護的思考,認為千山寺廟音樂資源亟待進行科學系統的整理、保存和發揚,提出了對千山寺廟音樂進行保護和挖掘的對策,認為應加大保護力度,建立千山寺廟音樂資源庫,加大推廣力度,打造千山寺廟音樂文化品牌。首先從千山寺廟音樂的起源及特點入手,闡述千山寺廟音樂傳承與保護措施,所得結論僅供參考。
關鍵詞:千山寺廟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探索研究
千山是中國著名的名勝古跡風景區,也是東北地區重要的“釋道同源”的宗教文化基地之一。在博大精深的千山宗教文化中,千山道教音樂有如一株盛開的奇葩屹立在千峰之巔。
1 千山寺廟音樂概述
由鞍山市藝術創作研究所組織編輯的《千山寺廟音樂》(道教卷)于2018年5月正式出版。該書集合了千山道教音樂的精髓, 融經韻曲調、笙管音樂、打擊樂器為一體,全方位將千山道教音樂以書面的形式展現給世人。由于歷史條件的局限,千山道教音樂中的絕大部分并沒有書面曲譜,幾百年來僅憑道士口傳心授,代代傳承。鞍山市藝術創作研究所大量人力物力,做了大量案頭工作,把復雜的道教音樂原生態地記錄下來,整理成書,為傳承與保護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出了巨大貢獻,對弘揚道教積極向上、服務人類的真精神,對挖掘和繼承道教優良的文化傳統,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歷史意義。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逐步認識以及傳統文化自身價值的體現,道教文化的研究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熱潮。在眾多研究成果中,側重于歷史、文獻、典藉、文學、思想等相對 “固態”的文化研究為多,而實際針對道教音樂這樣正在發生的“動態”文化的研究較少。《千山寺廟音樂》(道教卷)一書的出版,不僅充實了相對薄弱的千山地區道教“動態”文化的研究項目,而且收集整理了千山地區道教音樂的許多寶貴資料,讓原本口傳心授的技藝能以圖書的實手形態得以保存,這更是難能可貴。
千山道教音樂不但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古典音樂文化,還融匯了東北民間音樂中的地方特色,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研究價值。千山道教音樂不僅在道人們口中也在老百姓中普及傳唱,在和諧社會的氛圍中,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千山寺廟音樂已成為中華民族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將隨著歷史的時空輾轉,永遠向前發展與傳承。
2 千山寺廟音樂的傳承與保護
千山寺廟音樂作為千山地區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既是千山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
2.1 傳承工作
1、傳承人的相關圖文資料收集整理工作,光盤制作,復印打印相關資料,更好地保存和保護千山寺廟音樂項目的基礎資料,以利于后續研究。2、在傳承與保護工作中為樂團提供排練排演場地,開展傳承培訓班活動,用實際行動推動非遺保護與傳承。3、購置相關樂器、展演服裝等,提供更多展示展演的機會。通過傳承基地建設和傳承活動的開展,使千山寺廟音樂項目的傳承隊伍進一步發展壯大。
2.2保護工作
將現有資料從項目申報到傳承工作,歷時十年的保護成果以紀錄片的形式呈現出來,組織拍攝工作。2、以新媒體和自媒體的形式,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相融合,拓寬宣傳渠道,力求表現形式多樣化,如微信、短視頻等形式更加廣泛與多樣化地展示千山寺廟音樂。3、千山佛道教音樂代表性曲目復排,在原有傳統代表性曲目基礎上對其進行重新配器整理錄制,以便于更好地展示與傳播。通過不斷大力弘揚、傳承千山寺廟音樂,從而增強市非遺的生命力和影響力。
3 千山寺廟音樂保護成果
3.1出版發行成果
(1)千山寺廟音樂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兼收并蓄,博采眾長,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它有別于其它寺廟音樂,其特點是節奏鮮明,音調高亢,曲調豪放粗獷,感情激昂.其演奏(唱)既具清虛神秘的宗教色彩,又有濃郁的遼南鄉土氣息。高亢豪放,激昂粗獷,韻律嚴謹,節奏明快,尤其是用笙管伴奏唱誦,更突出表現了中國佛、道教音樂的北韻風格。由于北韻的一些曲牌子仍由一些老僧人、老居士的口口相傳,其中很多曲調已經失傳。為了更好地保護這一文化遺產,2006年,千山寺廟音樂經國務院批準,入選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這也是遼寧省唯一一個宗教音樂方面的文化遺產。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千山寺廟音樂,該項目的保護單位、鞍山市藝術創作研究所開始編著《千山寺廟音樂》(佛教)一書。該書編著歷時三年于2010年出版,共108萬字。編著該書具有里程碑意義《千山寺廟音樂》(佛教卷)一書的出版在千山寺廟音樂的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書中所介紹的千山佛教梵唄音樂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極其深刻的文化價值、音樂價值、學術價值和研究價值。對于深入研究佛教寺廟音樂、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有著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2)《千山寺廟音樂》(道教卷)于2018年5月出版,共計800本。繼2011年佛教卷出版發行后,幾年間鞍山市藝術創作研究所的同仁們便一直致力于千山寺廟音樂另一重要組成部分——道教音樂的調研研究。為了客觀、真實、全面地收集整理千山道教音樂的相關資料,鞍山市藝術創作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對千山的寺廟道觀進行了大量的走訪及調研,從了解千山道教音樂的道長、居士那里收集最為珍貴的資料。
(3)千山寺廟音樂現有兩個專業的保護傳承團體,千山華梵樂團和千山寺廟樂團。
綜上所述,通過積極傳承與保護千山寺廟音樂,對深入研究佛教寺廟音樂、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有著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周冰潔.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面臨的主要問題探析[J].文化產業,2021(05):76-77.
[2]張潔.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造紙技術的傳承與保護[J].文化產業,2021(04):69-71.
[3]李觀霞,唐元超,陳軍弟.城鎮化視閾下廣西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以南寧市邕寧區壯族搶花炮為例[J].武術研究,2021,6(02):128-129+135.
作者簡介:李瑩,1981--,女,漢,籍貫:遼寧省鞍山市,職務職稱:群眾文化館員,學歷:本科,單位:鞍山市文化旅游發展促進中心,研究方向:非物質文化遺產,單位所在省市及郵編:遼寧省鞍山市,11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