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松
摘要:在互聯網+時代,新時期遺址博物館對遺址保護的必要性成為當前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環節,當然這也是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的表現,而當前的遺址博物館對遺址保護的必要性需要充分結合中國的國情,結合遺址博物館對遺址保護的發展瓶頸與問題分析,提出新時期遺址博物館對遺址保護發展問題對策,有利于國家未來的遺址博物館對遺址保護的必要性,為國家實現精準服務,最大限度地服務社會大眾,能夠讓社會大眾廣泛參與到形式各樣的文化活動之中。
關鍵詞:遺址博物館;遺址保護;必要性;設立
遺址博物館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重要環節,遺址博物館的服務能夠讓社會大眾接受到切切實實的文化魅力,遺址博物館在中國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過程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就拿當前中國的廣大城市而言,遺址博物館的發展與文化工作者以及文化人員的辛苦付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而當前隨著文化產業的不斷發展,遺址博物館中的大批藝術工作者已經從幕后轉移到了臺前,而中國文化事業正是因為有著一批又一批的藝術工作者的不懈付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才能在中國植根并發展。
一、設立遺址博物館對遺址保護的必要性
當前,隨著國家與各部門的高度重視,公共文化的各項財政支出都出現逐漸增加的趨勢,而國家的公共文化的服務范圍已經逐步覆蓋到全國的大中小城市,然而,遺址博物館系統對遺址保護的必要性的步伐并沒有及時跟上國家的公共文化的服務,與國家日前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以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的需求不相適應,遺址博物館分布與世界上的各個國家,而當前無論西方還是東方,都有類似功能的文化機構存在。具體而言,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當今世界的國家都開始逐漸關注遺址博物館,這是因為遺址博物館與其他的文化載體有著顯著性的區別,而當前西方一部分國家雖然并未專門設立遺址博物館等的文化服務機構。但是西方發達國家卻很早建立遺址保護組織,并且以保護世界的遺產與遺跡為組織活動的目的。而我國相較于西方國家而言,隨著國家各個機關單位以及部門的公共服務意識的不斷增強,新時期遺址博物館建設中也面臨著諸多的問題,由此可見,新時期遺址博物館建設發展的現實情況不容樂觀。從這一點充分說明設立遺址博物館對遺址保護的必要性。
(一)傳遞歷史信息的職能
全國大多數的城市與鄉鎮都在積極推進對遺址保護的必要性,但對于某一個地區而言,假設沒有數字遺址博物館的平臺進行實時的信息與文化資源的傳播,就會出現地區資源的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從而導致地域文化服務資源信息缺少流動性。管理制度的落后、新時期遺址博物館的建設是近幾年來我國文化建設的重點內容。由于前幾年人們不重視對新時期遺址博物館的建設,遺址博物館的管理人員沒有對自身的管理能力進行不斷地提高,因此導致了現有的新時期遺址博物館在管理制度上存在著較大的缺陷。甚至一些新時期遺址博物館的管理制度較為僵化,完全滿足不了當前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從而一些新時期遺址博物館在開展相關文化活動時,活動內容缺乏新意,導致群眾根本感受不到新時期遺址博物館的熏陶。因此新時期遺址博物館中落后的管理制度已經對我國的文化建設造成了重大的影響,所以管理人員要豐富自身的管理經驗,來創新新時期遺址博物館的管理制度。
(二)傳遞遺址保護價值的有效方式
目前,遺址博物館并沒有傳遞遺址保護價值的有效方式,這主要是因為遺址博物館缺乏高質量、信息化的專業人才。從這一點上而言,當前有許多關于遺址博物館對遺址保護的專業工作無法開展,因為這些工作涉及到極強的專業理論與實踐能力,而當前遺址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仍然以文化藝術類專業人員為主,對于高質量、信息化專業方面,比如新媒體運營、視頻剪輯、網絡技術、信息管理等的專業課程并不掌握,缺乏掌握對遺址保護技術的專業人才。資金投入缺乏,雖然我國當前將文化建設放在了我國的發展計劃的重點部分,但由于一些地區的管理人員文化思想較為落后,對新時期遺址博物館的建設工作存在著敷衍的態度,并且一些縣級的領導人員只注重該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而忽略了對新時期遺址博物館建設時的資金和設施的投入力度。比如在一些思想文化較為落后的地區,遺址博物館的管理人員為了響應國家的號召,將一些舊的遺址博物館設備進行撤除后,沒有及時更新的遺址博物館使用設備。從而導致了縣級管理人員沒有對這部分的設施進行資金投入,新時期遺址博物館的建設工作受到了阻礙。
(三)提高遺址保護工作的科學性
提高遺址保護工作的科學性,是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的重點項目。而當前遺址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當前國家的公共文化服務的標準正在向標準化、均等化的趨勢發展,當然這不僅僅是國家文化發展的關鍵性戰略步驟,更是國家公共文化服務能力的彰顯,這一點與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提法不謀而合,對于當前國家遺址保護單位以及社會團體,如何加強遺址保護工作的科學性是當前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提升的關鍵性舉措。
二、遺址博物館的建設方向
(一)做好建設前的考古勘察工作
做好建設前的考古勘察工作,這就需要全國需要建設“掌上遺址博物館”,“掌上遺址博物館”是應用了“互聯網+公益”的文化思維,是一種虛擬的遺址博物館,這是一種實體遺址博物館與虛擬APP結合的體現,這一遺址博物館APP的出現極大地方便了遺址博物館資料的線上傳播與溝通,能夠充分實現線上、線下的緊密聯系,通過結合移動端的應用,為群眾提供全覆蓋的文化資料。對遺址博物館的概念與宗旨進行廣泛宣傳,結合形式各異的推廣活動,遺址博物館人才隊伍作為平臺運營基礎,吸納當地的優勢資源,進一步拓展公共文化服務傳播渠道,進一步探索文化傳播與文化信息交流的新模式,將人才隊伍的工具的使用進行普及,社會大眾可以實現與遺址博物館人才隊伍的零距離接觸,由此可見,利用人才隊伍進行平臺推廣運營是基層遺址博物館建設的重要舉措。
(二)在遺址整體環境的基礎上構建遺址博物館
解放思想,創新突破,對于這一點,政府需要對在遺址整體環境的基礎上構建遺址博物館,并將遺址博物館的概念與宗旨進行廣泛宣傳,結合形式各異的推廣活動,數字化的平臺作為運營基礎,吸納當地的優勢資源,能夠進一步拓展公共文化服務傳播渠道,進一步探索文化傳播與文化信息交流的新模式,將數字化的工具的使用進行普及,社會大眾可以借助數字化的工具實現與數字化遺址博物館的零距離接觸,對于當前遺址的整體環境的建構,我們更加需要注重的是遺址保護的工作人員,因為當前遺址的整體環境需要遺址保護工作者的積極維護,而當前素質建設是對遺址博物館工作人員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這是因為當前遺址博物館的工作內容較為繁瑣,因此當前對于遺址博物館的整體環境的要求在不斷地提升,而當前對于遺址博物館的工作人員的專業能力以及業務素質的要求也就隨著提升,而當前公開招聘舞蹈、音樂、主持、表演等專業性文藝工作者進入到遺址保護工作的隊伍中來,就能夠讓社會大眾充分感受到遺址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從而讓社會大眾更加重視遺址保護工作。
(三)遺址博物館展示流線的建立分析
遺址博物館展示流線的建立分析,結合當地的優勢化的公共文化資源,形成公共文化數字的交流與溝通中心,能夠為社會大眾學習文化精神提供有利的條件,為社會中各行各業提供了解遺址博物館的平臺與窗口,就能夠實現遺址博物館的資源的建設,為當地居民以及外來旅游者學習當地的文化提供契機。全國各個城市都需要不斷的完善基層遺址博物館的選人制度以及用人制度,其中最為核心的就是要提升整個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使遺址博物館的服務走入千家萬戶,而這一點單純憑借政府以及私人企業是遠遠不足的,因此,還要廣泛吸納社會資金。在今后的遺址博物館人才隊伍的建設中,我們需要重視經營管理人才培養,努力地培訓綜合素質較高的人員,以多元化的形式開展培訓,豐富遺址博物館人才隊伍的市場營銷、經營管理等知識。同時,可以選用管理人員到文化企業開展培訓以及交流,開闊視野,提高遺址博物館人才隊伍建設的能力和水平。
三、遺址博物館的未來發展
2020年,國家初步建設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而數字化建設就需要與現代公共文明緊密結合,進一步實現數字化建設的內容全面、傳輸速度快、辦公速度快的數字文化服務體系。我國為了增強遺址博物館數字化水平,就需要突破傳統的發展模式,面向社會大眾,為社會大眾提供形式多樣的文化產品,實現公共資源的最優化配置,那么遺址博物館的未來發展主要可以從以下的三個方面展開;
(一)提升素養
當前對于遺址博物館高質量的發展必要性,最為核心的就是提升社會大眾的文化素養,那么就需要文化部門以及相關單位對遺址博物館的概念與宗旨進行廣泛宣傳,結合形式各異的推廣活動,對遺址保護的平臺作為運營基礎,吸納當地的優勢資源,能夠進一步拓展公共文化服務傳播渠道,進一步探索文化傳播與文化信息交流的新模式,將對遺址保護的工具的使用進行普及,社會大眾可以借助對遺址保護的工具實現與對遺址保護遺址博物館的零距離接觸,由此可見,與社會群眾積極構建密切關系是新時期遺址博物館對遺址保護的必要性的重要舉措。對于遺址博物館的工作人員的素質以及能力的要求,絕不能僅僅只是停留在遺址博物館的理論層面,而當前對于遺址保護工作者的教學也不能僅僅只局限于課堂教學的范圍,而且需要深入到社會實踐當中,因為只有這樣遺址保護工作才能夠順利地展開,而當前國家的遺址保護工作才能夠向前發展。
(二)創新創優
新時期遺址博物館應當不斷鞏固自身的陣地位置,創新創優,具體來說,當前文化的開展活動可以以社區以及各種藝術活動的形式迅速展開,這樣一方面能夠吸引社會大眾參與到新時期的遺址博物館的活動中來,另一方面也能夠促進新時期遺址博物館的向前發展。
(三)理論建設
文化主管部門需要重視文化理論的建設,這樣才能夠讓百姓明確遺址博物館建設的深層次含義,并在此過程之中不斷完善以及優化遺址博物館專業人才的保障機制,這是實現人才在文化保護工作中的相互溝通的重要前提,因此,若要想實現對新時期遺址博物館的對遺址保護的建設,就需要緊密結合遺址博物館員工的具體情況,不斷完善人才的保障機制,才能夠在未來的新時期遺址博物館的對遺址保護的建設中,為社會以及各個領域提供更為優質的服務,全國各個城市都需要不斷的完善新時期遺址博物館的選人制度以及用人制度,其中最為核心的就是要提升整個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使遺址博物館的服務走入千家萬戶,而這一點單純憑借政府以及私人企業是遠遠不足的,另外還要廣泛吸納社會資金。因此,在今后的遺址博物館對遺址保護的建設中,我們需要重視經營管理人才培養,努力地培訓出綜合素質較高的人員,以多元化的形式開展培訓,豐富遺址博物館對遺址保護的市場營銷、經營管理等知識。同時,可以選用管理人員到文化企業開展培訓以及交流,開闊視野,提高遺址博物館對遺址保護的必要性的能力和水平。
結語
本文首先對設立遺址博物館對遺址保護的必要性進行三個方面的論述,具體如下,傳遞歷史信息的職能、傳遞遺址保護價值的有效方式、提高遺址保護工作的科學性,其次對遺址博物館的建設方向,進行論述,具體包含以下的三個方面,分別為做好建設前的考古勘察工作、在遺址整體環境的基礎上構建遺址博物館、 遺址博物館展示流線的建立分析,最后提出遺址博物館的未來發展,針對當前的階段性目標以及當前遺址博物館建設的現實情況,本篇文章在最后提出新時期遺址博物館對遺址保護的必要性的措施,認為當前已經實行的措施已經有很多,但是從其成效而觀之,其與社會大眾的聯系不盡如人意,具體的措施如下,分別為提升素養、創新創優、理論建設。
參考文獻
[1]高向慧.公益性群眾文化活動對老年群體心理健康的積極作用——以北京市西城區第二遺址博物館公益性老年美術培訓班為例[J].社會與公益,2020,000(003):P.77-78.
[2]林瑞欣.淺談縣級公共圖書館開展對遺址保護活動之策略——以漳平市圖書館為例[J].數碼世界,2020,000(005):235.
[3]肖向.遺址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發展探討[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0,019(007):23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