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志浩 譚越洋 毛華萍 周冠宏 屈美燕
摘要:本文以廣州市老、中、青三代人為研究對象,設置年齡和地區梯度,通過線上線下問卷相結合的調查形式,設置文化程度、個人月收入、年齡、家庭結構等養老觀影響因素;傾向的養老方式、希望得到的照料,應負責的主體等養老觀為基本變量。來調查廣州市居民養老觀變化。大數據表明,現在大多數年輕人更愿意選擇機構養老這一養老方式,調查家庭養老、社會養老、機構養老的地位是否發生轉變、對新興出現的智慧養老等形式的是否更加認可。本文還以廣州市花都區永光村作為試驗點,來驗證我們結論的準確性,并且將我們的結論在永光村推廣,得到了負責人的認可。
關鍵詞:養老觀念;影響因素;家庭養老;社會養老;機構養老
一、引言
(一)項目研究背景
據《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18.1%,預計未來30年內,我國老年人口數量將逐步增加,到2055年達到人口峰值,屆時65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達4億,占全國總人口的27.2%。習近平總書記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報告中提出,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建立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發展老齡事業和產業,這充分體現了國家對養老問題的高度重視,也為進一步解決養老問題指明了方向。從廣州市數據來看,截至 2018 年,越秀、海珠、荔灣等老城區老年化率超過 25%;解決廣州市老齡化問題已經迫在眉睫。由于老齡人的增多,各種有老齡化衍生出來的問題如雨后春筍一般爆發出來,其中之一就是養老產業與人們在老年想得到的服務不匹配的問題。
(二)研究意義
文化程度、個人月收入、年齡、家庭結構這幾個因素都是不同個體不同環境下的特征,往往影響著他們的養老觀念。因此,我們選擇這幾個影響因素來對廣州市居民的養老觀進行研究。當代居民的養老方式多種多樣,主要的養老方式大致可分為家庭養老(依靠配偶、子女)、機構養老(養老院等)、社區養老(家政、社區服務)1。我們對這三大傳統的養老方式進行評析,研究新時代下廣州市居民更傾向于哪種養老方式并以此給予養老產業相應的建議,使他們能適應新時代廣州市居民想要的服務,對廣州市政府而言,有助于政府對福利制度內養老保障制度、規范、政策的探索,構建出更合理更人性化的養老環境。對其他地區養老政策制定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本文所提供的分析結論,可供一些社會機構和投資者參考。
(三)創新點
現階段已有的研究在調查社會養老觀時,往往考慮的因素不夠全面,從而忽略了多維度的影響。本項目的創新點在于綜合考慮了年齡段,家庭結構,文化程度,經濟狀況等多方面的因素,滿足多維度評價的要求。其次現有的論文大多只停留理論階段,并沒有進行實地調查試驗來驗證,他們的結論可能有偏差;可能結論只符合某個小地區,大大降低準確性。我們先研究了廣州市的大體狀況,得出結論后,并永光村進行調研,驗證了我們結論。給負責人提出相關的建議,并得到了認可。
二、調查說明
本次調查,實際抽到244個樣本,其中包括184份線上問卷,60份線下問卷,最后總共有243份問卷有效,有效回收率達到99.6%,達到了調研的要求。抽樣范圍覆蓋了廣州市花都區、白云區、荔灣區、越秀區、天河區、增城區等10個地區。使用SPSS、EXCEL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分析養老觀的變化情況將資料運用卡方檢驗判斷其相關性進行統計分析,并通過線性相關性研究各變量的正負效應,對影響居民養老方式選擇的因素進行深入剖析,進一步提高資料分析的精確度和準確度,最后對結果進行總結、歸納。
下面我們先通過列出各個變量的百分比表進行大致分析,然后再通過卡方檢驗和回歸線性模型來進行更加深入的分析。
(一)養老需求傾向發生轉變
從表1的數據可以看出,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逐漸成為了養老的主要內容。值得關注的是選擇精神慰藉的占比是隨著學歷的提高而提高的,這證明文化程度高的人往往會更注重于精神生活。而且,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物質供養需求反而減少了。
(二)養老責任承擔主體趨向多元化
表2養老主體是養老責任的主要承擔者。在我國“傳宗接代”、“養兒防老”觀念的影響下,兒子長期被認為是養老責任的唯一主體。在我們的調查數據可以看出,各年齡層選擇子代的比例普遍偏高,這說明傳統的觀念并沒有因現代化而改變,中國人的認知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較深。此外,我國養老責任承擔主體也趨向多元化,個人和政府也是重要的養老責任主體。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社會福利普遍提高,政府在養老實踐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45-60歲年齡層的對政府的期待高達42.86%。
(三)精神慰藉備受關注
由表3可以看出,不同的家庭類型對于照料方式的選擇有著較大的相似度。在各自的選擇中,除了聯合家庭,精神慰藉占據了最大的比例,這表明現代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關注精神生活。其次,生活照料占據了次要的位置,表明養老生活質量的提高是離不開高質量生活照料的。
(四)家庭養老依舊是主流
通過表8可以看出各個月收入水平(除10000以上)的人選擇的大都是家庭養老,其占比都超過了50%,尤其是低收入人群(3000元以下),有73.68%的人選擇相對便宜且常規的養老模式-----家庭養老。月收入為10000元以上的人群則會有更多的選擇,例如他們會更傾向于選擇社區養老方式。
以上就是利用百分比圖進行的簡單的數據分析,下面將通過卡方檢驗和線性回歸模型進行深度的數據分析:
以文化程度與最希望得到的照料為例子,
先設出H0、H1
H0:文化程度對選擇最希望得到的照料無影響
H1:文化程度對選擇最希望得到的照料有影響
由于p=0.044<α=0.05,所以拒絕0假設,即文化程度對選擇最希望得到的照料有影響。
下表是利用卡方檢驗深度分析各變量是否相互有影響的總表
(注:X為影響因素,Y為養老觀,P為成立可能的概率)
接下來我們將通過線性相關性分析繼續以這兩個變量來繼續研究他們的相互作用。
Z為兩個變量的相關系數,從此可以看出Z(小學,物質供養)、Z(小學,生活照料)、Z(初中,生活照料)、Z(初中,精神慰藉)、Z(高中,精神慰藉)、Z(本科/大專,精神慰藉)都是正值,即表示兩個變量是正效應,我們還能分析出,小學學歷對物質供養和生活照料這兩方面正效應在最高,在精神慰藉方面負效應最大,本科/大專對精神慰藉方面正效應最高,對生活照料負效應最大。
三、結果解釋
由上述數據我們能明確文化程度對最希望得到的照料、年齡對應負責任的主體是有影響的,下面我們就來分析這兩個因素如何影響養老觀:
1、文化程度與最希望得到的照料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可以得出當人們的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滿足后,就會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再老年人的養老需求來細看, 學術界比較統一將其劃分為三個層次:物質經濟、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2。因為隨著社會發展、教育普及率以及受過高等教育比率逐步上升,人們對于未來從子女獲得的照料可能會受到不同文化程度的影響。從數據可以看出各文化程度下,選擇最希望得到的照料是有差異的,初中及以下學歷大部分是選擇生活照料,而精神慰藉,物質供養只占了小部分。高中和大專/本科大部分選擇精神慰藉。我們分析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越來越高,不僅僅需要滿足老年人基本的生活照料和物質供養,也需要提高更高層次的精神慰藉。再者不同文化程度下受到教育水平以及思維方式存在差異,年輕群體為了追求個人利益、實現自我價值,開始走出家門,離開父母前往大城市發展。再次,養老方式的多元化發展,使得家庭養老的功能不斷弱化3,影響他們對未來子女提供照料的選擇,對于小學以下、初中學歷的大部分人由于教學水平的限制,受到傳統思想影響較為深遠,最注重基本的物質照料。而高中和大專/本科大部分的人受過較高水平的教育、接受到較為新潮的想法影響到他們的選擇,他們更加注重精神慰藉4,體現了養老觀念從注重物質贍養到精神贍養的轉變。
2、年齡與應負責任的主體
在學術上, 根據研究目的的不同, 研究者會對它進行不同的操作化,將養老主體大致分成個體、子代、政府5,在我們得到的數據表明各個變量選擇應負責任的主體是子代的百分比基本是最大的,當然還有選擇政府和個人的。下面我來分析一下主要選擇的子代的原因。第一,受傳統觀念影響:“孝”是中華民族綿延了幾千年的優秀傳統6,贍養老人的義務已經變成了每個中華兒女的內在責任和自主意識,在老人退出社會生活后,經濟來源變得越來越少,子女的贍養費成為了老人經濟的主要來源,贍養老人在西方并不成為子女必須承擔的義務,而在中國卻是子女義不容辭的責任。在中國,是甲代撫育乙代,乙代贍養甲代,乙代撫育丙代,丙代又贍養乙代,下一代對上一代都要反饋的模式,簡稱“反饋模式”7,因此出現傳統觀念的“養兒防老”,第二,法律約束。中國現行的《婚姻法》第十五條和最近通過的新《憲法》第四十九條子女有贍養父母的義務都有明文規定。因此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子代為養老的主要負責個體。
四、時代與養老觀念差異三大養老模式地位是否轉變
在前文我們已經講述了現如今社會的發展背景。在經濟的快速發展、文化的日新月異下,三大養老模式地位發生了些什么變化呢?這就是我們接下來要討論的內容。
因為生活條件的不同,在以往的養老觀念中,我們只有很少的選擇,但是隨著中國特設社會主義的建設,我國一躍成為了世界的第二大經濟體,生活水平明顯得到了提高,養老模式的選擇也是各種各樣。除了我們熟悉的家庭養老和社區養老,現在還多了機構養老甚至是智慧養老方式。在我們的調查數據中可以看出,老年一代絕大部分喜歡家庭養老,甚至是高達80.65%。無獨有偶,青年一代和中年一代中,支持家庭養老的占比也是很高的,但是相對于老年一代來說,比重會稍稍下降。雖然家庭養老廣受歡迎,但是社區養老也占據了一部分“江山”。在15-20歲階段,有24.6%喜歡社區養老;,在21-30歲分段里,33.33%喜歡社區養老;在31-45年齡段里,喜歡社區養老的有34.38%;到了46-60年齡段,喜歡社區養老的占據了30%。這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社區養老正在發展但是因為家庭養老的優勢明顯并且傳統養老觀念仍在深刻的影響著人們,所以社區養老還未受到大多數人的認可與支持。回歸主題,我們可以發現,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青年人和中年人的觀念有了一些轉變8,但是中國的傳統養老觀仍然對各年齡階段的人有深厚的影響9,不同年齡段的人對未來/現在的養老模式都幾乎相同,更加希望家庭養老。
再者,我們探討了各個文化程度對他所傾向的養老模式是否有影響。因為隨著社會發展、教育普及率以及受過高等教育比率逐步上升,我們探討是否不同的文化程度會影響養老模式選擇。從調研數據可以看出,不同文化程度的老中青三代選擇家庭養老的百分比都是最大,分別是77.78%、75.00%、59.38%、55.81%,得出選擇家庭養老的人數還是占大多數的。我們初步分析他們選擇家庭養老原因:第一點從古至今,家庭養老傳統養老觀念的影響。受傳統觀念影響,中國老人更喜歡在自己習慣的家庭養老,享受兒孫滿堂的天倫之樂,選擇到社會養老機構生活的老人不到百分之二十。第二點是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養老需求日益凸顯,政府公辦養老機構已遠遠不能滿足需求。民辦養老機構主要以盈利為目的,收費較高,對有些老人來說難以承擔,因此老人往往選擇相對便宜的家庭養老。
五、給予養老產業與政府的建議
(一)養老產業亟需提升專業化服務水平。
中國近年來邁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不充分、不平衡發展之間的矛盾。國家統計局表示,截止2019年底,中國大陸人口為14.05億,面對巨大的養老需求以及潛在養老需求,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對新興出現的智慧養老產業,要提高自身市場的宣傳力度,提高自身的服務質量,使用的方法不夠簡便,對老年人來說有點難度。對已有的養老產業,想要有蓬勃的生命力必須要做出革新,正如本文提及的,在居民文化程度比較高的地區如天河區可以根據老人的身體狀況、興趣愛好、文化程度,每周開展一次有益身心健康的各種文娛活動,如美術棋牌、健身、觀影、參觀游覽,為老人組織演講等,豐富老人的文化生活。根據上述結果,養老方式仍以家庭養老為主,養老產業可以多往家政服務方向發展,如現在的南粵家政10。但目前市場存在著信息不對稱、質量參差不齊和監管不足問題,面對人民對于養老的多樣化、多層次和高質量的需求,企業需要通過提升供給水平滿足人民需求。以廣州地區為例,廣州市擁有著雄厚的資金、一流的科技以及廣闊的市場,一方面可以通過與互聯網技術相融合,采用企業平臺式管理構建用戶庫、精準識別用戶需求、對家政服務者進行獎懲機制。另一方面打造家政服務業高質量發展融合高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廣州家政養老服務業帶來新發展契機,積極引進港澳地區家政服務業先進技術、經驗、師資等培訓資源著力開展市場緊缺的養老服務領域培訓合作。構建現代化社區養老體系, 解決特大型城市養老需求, 應從多維度進行考慮11。
(二)政府制定相關的政策和配套措施。
養老是與每個國民息息相關,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承擔著保障社會民生的義務。根據調查顯示,僅靠政府補貼或者政府供給難以滿足人民的需求。政府通過購買服務或者政企合作方式有助于整合雙方的資源以及優勢為人民提供更高質量的服務。以廣州市為例,政府憑借自身資源優勢,有著較為雄厚的資金以及政策優勢,可以制定相關政策與企業合作出錢培養專業的人員輸送到家庭養老、社區養老以及機構養老,一方面有助于解決失業問題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養高素質人才提升服務質量。同時可以制定相關的養老服務監督機制,完善對于養老服務機構以及人員的監督,例如結合互聯網技術采取養老服務人員監督機制,對養老服務人員提供服務時進行監督并且事后對其服務進行評價,規范從業人員素質,大力發展長期照顧服務,保護被照顧老人的隱私,尊重被照顧老人的權利和需求,保障老人的人身安全以及財產安全,努力創造尊嚴、安全、快樂的美好社會。
參考文獻
[1]王太然. 不同模式的農村養老服務需求及滿意度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20
[2]馬彥. 二十年后的養老模式研究——基于青年“贍養觀”及其父母未來“養老觀”的調查角度預測[J]. 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4):32-35
[3]卜陶,胡凡.《嘿!老頭》:新時代養老觀念變遷探析[J].戲劇之家,2020(02):224.
[4]朱海龍,歐陽盼.中國人養老觀念的轉變與思考[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5,44(01):88-97.
[5]范叢.城鄉居民養老觀念的差異及影響因素——基于CGSS 2013數據的實證研究[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0(03):91-98.
[6]張莉莉.社會轉型期孝悌觀對我國農村養老事業的影響[J].城鄉社會觀察,2016(00):124-131.
[7] 祝昌鴻.當前農村養老觀變化探究[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2):115-117.
[8]曹鑫.青年人與老年人養老觀念的共識、差異與融合[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3(03):21-41.
[9]韋克難,許傳新.家庭養老觀:削弱抑或強化——來自四川省的實證調查[J].學習與實踐,2011(11):92-98.
[10] 車曉蕙,黃浩苑. "南粵家政"工程促就業保民生[J]. 家庭服務, 2020, No.69(07):48-49.
[11]吳克昌, 劉志鵬. 特大型城市社區養老體系構建及滿意度研究——基于廣州市的實證調查[J]. 學習論壇,2019,000(005):69-75.
作者簡介:江志浩 2001 男 漢族 廣東 本科在讀 廣州大學 510006
第二作者:譚越洋 毛華萍 周冠宏 屈美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