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宇
關鍵詞: 文學選修課 名著改編 ? 課堂教學 實踐研究
目前中職學校對文學選修課教育的重視程度在逐年提升,但選修課的形式仍較單一, 文學選修課多作為語文教學課堂的延伸,對必修課中理論知識進行擴充。作為必修課的延續,這樣的文學選修課往往忽視學生的主體發揮。中職語文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培養中職生的人文素養。也就是說文學選修課程的開設目的不僅僅是灌輸文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中職生的文學修養和陶冶思想情操。
筆者希望以語文拓展課程的選修課形式,幫助學生提高審美能力,培養學生學習積極性。通過編寫教授校本教材《關于名著改編的那些事》,帶領學生觀摩和賞析有代表的經典文學影視作品,比較文學文本與影視作品的改編,提高學生閱讀經典名著的興趣,培養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文化品位,提高文學欣賞層次。
課程設計以經典文學作品賞析為主線,以相關名著改編影視作品為輔助,采用看、評、寫相結合的課堂教學模式組織教學內容。通過閱讀名著、觀摩影片、課堂討論、撰寫影評等活動進行文學選修課革新。以下是筆者在中職語文選修教學課堂的探索和實踐。
首先,教師應當轉變思想觀念。在有限的學時內,文學選修課必須緊湊精致。名著改編影視課程精選了四本文學經典作品,有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也有現代小說巨匠魯迅的短篇小說《祝福》,有國外文學名著《簡愛》,也有當代作家蘇童的代表作《妻妾成群》。圍繞“品讀文學名著,關注女性命運”這條教學主線,采用邊讀名著,邊觀摩影視改編作品的方式,調動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讓學生自覺投入到課堂實踐。通過引導學生理解和欣賞文學名著,讓學生獲得思想啟迪,進而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
教師也應提高自身的文學修養和教學水平。教師要求學生讀名著,自己也要對文學名著爛熟于心。這樣在課堂上才能領著學生一路讀,一路評析。其次,教師對作品不必作過多地闡述說明,只需精心設計導讀導學。盡量留給學生時間,讓學生遵循教師的導讀解讀作品,談自己的理解與體會。只有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文學選修課堂才會發生思想碰撞,凝結出智慧的結晶;文學選修課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獲。
其次,文學選修課技術上應革新。多媒體技術使用得當,可以有效推動教學的開展,高效完成教學任務。當代學生借助手機閱讀器,讀書軟件便可輕松獲取文學作品文本。閱讀名著不會再出現一書難求的現象。學生也并不單一滿足于閱讀原著,影視作品也是他們經常接觸的媒介形式。文學作品與相關影視作品的對讀,既可以讓學生了解影視改編名著的方法,也可以加深學生對文學名著的理解。比如在閱讀魯迅的中篇小說《祝福》,我讓學生仔細尋找改編的影視作品中補充了哪些小說中并未出現的內容。學生找了許多處,比如祥林嫂與賀老六的婚后生活,小說中并未提及,而電影中展現得非常充分,人物塑造得更為豐富和血肉化。電影還補充了賀老六同為勞動人民最后也受地主剝削壓迫而死的結局,這一結尾增加了小說的悲劇性,深化了魯迅小說中“人吃人”的社會主題。影視作品有其獨特的魅力,通過多媒體技術的呈現,影視作品不僅還原了經典文學名著,讓小說中的人物更為具體可感,而且也有了豐富的解讀性,給學生打開了理解作品主題的新視角。
解讀《紅樓夢》也如此。曹雪芹的《紅樓夢》作為長篇小說,人物復雜,情節復雜,內容豐富,頭緒繁多。課堂上一方面通過名著導讀讓學生理清人物關系,梳理故事情節,一方面運用多媒體技術,截取電影《金玉良緣紅樓夢》中的片段,讓學生感受人物塑造的方法以及寶黛故事的主線。對于名著改編影視,有學生這樣評論“《紅樓夢》從影視上來說,林黛玉是個病懨懨的柔弱美人。賈寶玉和林黛玉本是一樁好姻緣。賈母和王熙鳳為了和四大家族之一的薛家聯姻,故意設計賈寶玉,讓寶玉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與薛寶釵結成夫妻。一邊是大紅燈籠掛在明堂上,拜堂的鞭炮聲,嗩吶聲聲聲入耳;一邊是躺在病榻上毫無血色的林黛玉在焚稿,冷冷清清,凄凄慘慘。這一幕電影采用了平行蒙太奇手法來表現,比文學作品給人的感受更為深刻。書上的文字,我們只能憑借自己的想象去感受人物,但電影可以將人物形象直接展示在我們面前,讓我們有更直觀地感受”。對于電影講述寶黛愛情故事的方式,有學生這樣評論“寶黛的愛情不僅僅是單純的你情我愛,更多的是表現寶黛為了愛情和自由奮力反抗封建禮教的精神。對于電影劇本改編名著使用的刪減法,我認為是恰當的。電影使我們更直觀地感受到了寶黛與封建制度的矛盾沖突”。對于中職生來說,這種去繁從簡地闡釋名著方式更能讓他們直觀地閱讀和了解文學作品,也極大調動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
再次,在課堂中采用多樣的教學方法。比如應采用研討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堂。進行名著導讀教學時,我會事先給學生布置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名著。比如《大紅燈籠高高掛》改編自蘇童的《妻妾成群》。張藝謀為了使故事能夠更好的適于銀幕表達,對原作進行了一系列的改變。我讓學生在閱讀蘇童的作品時,設計了一系列問題“張藝謀的電影改編和蘇童筆下的故事有何不同?導演為什么做出這樣的處理?影視作品又是如何煥發出新的生命力”。這一些列問題的提出,讓學生有多維的思考角度,也初步培養了學生的影視評論能力。批判性思維適用于文學選修課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積極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去進行作品對讀。學生在主動學習過程中,課前會采取主動閱讀的方式,積極尋找學習資料、分析資料等等。除此之外,教師還可采用質疑式、對話式、 討論式等教學方法。
最后,文學選修課的評價應多樣化。文學選修課考核成績應當著重考查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文學鑒賞能力,只要有觀點有見地的文章都應給與肯定和較高的評價。比如在《簡愛》的文學影評創作中,圍繞簡愛這一人物形象,有學生這樣寫道“簡愛是一個孤兒,從小寄人籬下,可是他從來不認為自己低人一等,她在各種磨難中不斷追尋著自由和尊嚴。這何嘗不是《簡愛》的作者的縮影?作者創作《簡愛》這部小說時,英國正是世界上的頭號工業大國,但英國婦女的地位并沒有變。當時的英國社會就像倫敦的迷霧一樣,幽深而黑暗,平民百姓不斷被壓榨,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當時的女子只能依靠從屬,所以女子的目標就是嫁入豪門。就連作者開始都用的是男性化的筆名。可想而知當時女性作家面臨著怎樣的困境。《簡愛》這一名著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成的。書中的簡愛雖然出身卑賤但卻沒有自己否定自己,只有自己先認同自己,才能得到別人的認同。當我們追求尊嚴時,我們是否能自己先給予自己尊嚴呢?”學生不僅談論到了影片中關于女性尊嚴的話題,還結合時代背景深入分析了作品的成因,思維角度獨特深入。有學生認為“《大紅燈籠高高掛》的改編十分成功。小說中以江南水鄉為背景,而電影中以北方厚重的大院為基調。這與電影所要呈現的主題有關,電影通過北方大院的封閉沉重表現了封建社會壓抑人性的統治。這折射出當時社會人性的扭曲,女性地位的低下”。學生對影視改編名著獨特的見解也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