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靜林
摘要:目的:探討個體化營養管理對老年住院患者營養水平的影響。方法:選取我院老年科收治的8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營養支持,觀察組給予個體化營養管理,比較兩組干預前后的營養狀況、體質指數BMI。結果:干預前,兩組患者營養狀況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營養狀況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干預前,兩組患者BMI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BMI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老年住院患者實施個體化營養管理,能有效改善其營養狀況,提升患者體質指數,降低營養風險,促進患者較快康復。
關鍵詞:老年患者;個體化營養管理;營養風險;快速康復
相關研究顯示,住院患者中伴有營養不良的患者約占60%,年齡>65歲的患者營養不良的風險更大[1]。另有研究提示,老年住院患者由于未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護理干預,造成患者營養水平較差,是導致其治療效果和康復水平不理想的原因之一[2]。針對老年患者住院期間的營養支持,已經成為國內外護理研究的重點。個體化營養管理是指在臨床護理中,根據不同年齡、性別、需求的患者來為患者提供針對性的營養支持和指導的管理模式。這種模式能實現以病人為中心、多學科指導有機結合,保障病人得到規范、個體化的營養支持[3]。本研究將個體化營養管理模式應用于老年住院患者的營養管理中,取得滿意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8月至 2021年8月我院老年科收治的8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65~71歲,平均(67.85±4.5)歲。觀察組男23 例,女17例;年齡 66~70歲,平均(68.51±5.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年齡>60歲;自愿接受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營養風險篩查評分簡表(NRS2002)評分≤3分;未予營養支持治療或免疫抑制劑治療;體質量指數(BMI)在18.5~23.9 kg/m2。
排除標準:腫瘤患者;嚴重營養不良者;合并有心、腦、腎等重要臟器疾病者;肝腎功能異常者;合并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者。
1.3 研究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規護理、營養支持和飲食指導。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個體化營養管理,具體如下:
(1)制定個體化營養管理方案:①指定醫生、護士和營養師組成營養支持團隊。②評估患者營養狀況,責任護士和配合營養師負責評估和記錄患者的各項營養指標,③定期將收集統計的患者資料進行匯總討論,主治醫生根據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整治療和干預方式。
(2)實施個體化營養管理:①醫生負責患者整個圍手術期的血常規、肝功能、電解質化驗等生化檢查,并根據生化指標判斷每日的補液量是否足夠,是否需要輸注血制品。②護士負責患者整個圍手術期的營養風險篩查,采用簡表(NRS2002)完成營養風險篩查評估。營養師根據患者的體重(kg)計算出患者每日所需的蛋白質及熱量,并計算出患者每天所進食食物所含蛋白質及熱量,為患者制定個性化的營養管理方案。③醫生、護士共同參與負責監督患者每天的蛋白質的量及熱量是否足夠。如果超量或不足量應及時進行糾正,并耐心、多次向患者及家屬解釋術后補充營養的重要性,密切關注患者實驗室檢查結果。如出現低蛋白血癥,應根據具體情況增加白蛋白的攝入。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干預前后營養狀況、體質指數BMI。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處理采用SPSS25.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患者營養水平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營養狀況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營養狀況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干預前后BMI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BMI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BMI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討論
老年住院患者由于身體代謝功能下降,再加上各種基礎疾病所致的意識障礙、吞咽障礙、腸胃功能障礙等因素,嚴重影響患者的營養吸收,容易導致營養不良。如未能及時給予有效的營養支持,則會影響治療效果,甚至加重病情[4]。有研究表明,營養與免疫功能密切相關;另有指南提出,采取針對性的營養支持可以加速患者的腸道功能恢復,減少營養不良風險,促進患者的康復[5]。
近年來,隨著優質護理服務的不斷深化,各種以患者為核心的護理服務被不斷提出。個性化的護理模式被廣泛應用到各種臨床護理工作中,并取得了顯著的效果。而備受關注的老年住院患者的營養問題同樣需要個性化的營養支持來解決。老年患者基礎疾病多、體質差、認知水平和意識狀態較差,導致傳統的營養支持無法取得滿意的效果。黎介壽[6]的研究指出,很多患者即使實施了營養支持,依舊未能解決其營養不良的狀況,原因是受到了病人術前體質、營養狀況和合并疾病的影響。我們在臨床研究中發現,造成老年住院患者營養不良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各種急性期疾病、神經功能創傷等導致的吐咽障礙和認知功能障礙,以及手術創傷導致的體液流失等。而傳統的營養支持方式過于單一,未能考慮到患者的具體病情、營養狀況、飲食口味等個體差異是許多老年住院患者預后不佳的主要原因。個體化營養通過協調醫、護、技團隊的優勢,將對老年患者的營養狀況進行科學評估,制定具有個性化的支持方案,實現了對患者營養狀況的全面支持和科學管理。個體化營養支持的優勢在于動態評估患者營養水平、制定個體化營養方案,根據患者實際營養狀況進行調整,不斷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態。因此,對老年住院患者實施個體化營養管理十分必要。
本研究顯示,實施個體化營養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營養狀況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BMI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提示實施個體化營養管理模式能有效改善老年住院患者的營養狀況,與徐赟等[7]的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個體化的營養管理從患者的主觀感受出發,針對患者的飲食習慣來制定相應的飲食方案,對改善患者的營養攝入依從性有積極的意義,還能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來規避營養風險。
參考文獻:
[1]王融,賈凱.長期住院老年患者營養狀況及其與心理健康水平的相關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9,39(24):6126-6128
[2]馮瑞娟,劉佳,王然,等.護士與營養師聯合的個體化健康教育在老年患者中的應用[J].西南國防醫藥,2017,27(7):3.
[3]廣東省醫師協會加速康復外科醫師分會.口服營養補充對結直腸手術患者加速康復的全程管理嶺南專家共識( 2018版)[J].消化腫瘤雜志(電子版),2018,10(4):167 -172.
[4]莫靜金,徐俊苗,高瓊珠,等.基于營養風險評估的個體化營養干預在急性腦卒中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9,16(4):3.
[5]中華醫學會腸外腸內營養學分會老年營養支持學組.老年患者腸外腸內營養支持中國專家共識[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13,32(9):913-929.
[6]黎介壽.營養支持治療與加速康復外科[J].腸外與腸內營養,2015,22(2):65-67.
[7]徐赟,高利云,徐丹個體化營養護理方案對直腸癌前切除患者術后恢復作用效果[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7,25(24):2214-2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