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怡 紀超祖


摘要:目的:對比分析CT與MRI診斷股骨頭壞死的臨床價值。方法:選擇來我院就診的46例股骨頭壞死患者,均給予CT及MRI診斷,其中進行MRI診斷的一組為實驗A組,進行CT診斷的為實驗B組,比較兩組患者的診斷陽性率及診斷分期情況。結果:實驗A組檢出陽性率為95.65%,實驗B組檢出陽性率為73.91%,實驗A組的診斷陽性率優于實驗B組(P>0.05);實驗A組分期診斷準確率明細高于實驗B組(P<0.05)。結論:MRI檢查在股骨頭壞死診斷中的臨床價值遠高于CT檢查。
關鍵詞:股骨頭壞死;CT;MRI;診斷;臨床價值
股骨頭壞死是指由于各類原因造成的血液供應中斷或大量減少,而引起的股骨頭骨細胞缺血性壞死和塌陷[1~2]。股骨頭壞死分為創傷性股骨頭壞死和非創傷性股骨頭壞死。創傷性股骨頭壞死多因為股骨頸部位置出現骨折,導致股骨頭供血中斷。即使骨折痊愈了,但因為股骨頭骨骼缺血時間過長,也會造成骨骼壞死和塌陷。非創傷性股骨頭壞死的常見原因包括激素使用過量、經常酗酒等,造成股骨頭血液循環變化,給股骨頭骨骼的營養供應帶來影響,造成骨壞死和塌陷[3~4]。疾病的精準診斷對疾病的進一步治療方案的確定至關重要。本研究旨在分析CT與MRI診斷股骨頭壞死的臨床價值。
1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來我院就診的46例股骨頭壞死患者,均給予CT及MRI診斷,其中女17例、男29例,年齡37~66歲、平均年齡(48.47±6.13)歲,病程2~17個月、平均(9.61±2.32)個月,病理分期為Ⅰ期者14例、Ⅱ期13例、Ⅲ期14例、Ⅳ期5例。進行MRI診斷的一組為實驗A組,進行CT診斷的為實驗B組。
1.2 方法
CT檢查:選用西門子64排螺旋掃描設備,在對患者開展CT掃描檢查時進行相關參數設置,將層厚調整為2 mm,管電流調整為100~200 mA,管電壓調整為130 kV,并通過估算方法實施重構操作,重構層后的數據調整為1.25 mm,間隔調整為1.25 mm。將患者的雙膝關節伸直,先入腳部,以8.70~8.75mm/rot的速度入床,焦距中心與兩側股骨頭連線中點對準,從近至遠的開展掃描,將掃描層厚度調整到2 mm。
MRI檢查:協助患者將體位調整為仰臥位,通過飛利浦1.5T超導磁共振掃描成像設備開展診斷,為患者實施橫斷面定位,然后為其開展軸位、冠狀位以及矢狀位的檢查診斷。軸位FS T2WI序列參數設置如下:TR(重復時間)與TE(回波時間)的比值為3000 ms/20ms,FOV(掃描野)調整為380 mm,層厚及層間距分別調整到4 mm及0.4 mm;軸位T1WI與TR/TE的比值為350 ms/40 ms。冠狀位STIR T2WI序列參數設置如下:TR(重復時間)與TE(回波時間)的比值為3000 ms/20 ms,FOV(掃描野)調整為380 mm,層厚及層間距分別調整到4 mm及0.4 mm。部分患者添加矢狀位PDWI序列,參數設置如下:TR(重復時間)與TE(回波時間)的比值為3000 ms/20 ms,FOV(掃描野)調整為200 mm,層厚及層間距分別調整到4 mm和0.5 mm。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檢查診斷陽性率。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進行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診斷陽性率比較
實驗A組診斷陽性率明顯高于實驗B組(P<0.05)。見表1。
2.2 兩組分期診斷情況比較
實驗A組分期診斷準確率明顯高于實驗B組(P<0.05)。見表2。
3討論
髖股骨頭壞死是指股骨頭內部的骨囊性變化。股骨頭壞死的類型較多,常見有酒精性股骨頭壞死、激素性股骨頭壞死、創傷性股骨頭壞死以及特發性股骨頭壞死等。此外,一些特殊職業,如潛水員,也可能出現特殊類型的股骨頭壞死情況。股骨頭壞死患者嚴禁承重,同時口服藥物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并及時開展介入治療,如鉆孔減壓以及隨心減壓等[5~6]。日常生活中,一旦出現股骨頭壞死需盡快接受治療,否則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將給患者的機體帶來難以恢復的損傷,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及正常生活。因此,清晰且準確地掌握患者股骨頭結構及受損情況對于疾病嚴重程度的診斷等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A組檢出陽性率為95.65%,實驗B組檢出陽性率為73.91%,實驗A組的診斷陽性率優于實驗B組(P>0.05);實驗A組分期診斷準確率明細高于實驗B組(P<0.05)。由此可知,MRI檢查對于股骨頭壞死的診斷展現出更高的臨床準確性,通過MRI檢查能明顯提高顯像清晰度和整體診斷準確率,建議臨床優先選用MRI診斷手段。臨床上,對股骨頭壞死的診斷經常借助于CT和MRI等影像檢查。隨著臨床研究的深入開展,CT和MRI檢查相較于X線等傳統影像檢查獲得的診斷影片更加優質清晰。CT檢查在診斷時的檢查范圍更廣,診斷速度快,分辨率高,能清晰展現出疾病的具體形式,還能了解患者的合并傷及其他相關信息。但通過臨床CT診斷結果可知,由于容積效應、掃描層面及其他相關差異,也會造成誤診及漏診情況發生,延誤疾病的最佳治療時期。與CT診斷相比,MRI具有多方位、多序列成像技術,可以更加精準顯示股骨損傷的信號變化,顯示病變的具體情況,還可以檢查患者周圍相關組織的損傷情況,便于后面及時開展相應的治療。但同時MRI檢查也存在費用較高,體內含有金屬固定件的患者不適合等問題,因此臨床上也需要考慮患者的經濟情況及身體情況進行檢查方法的選擇。
綜上所述,在股骨頭壞死診斷中,運用MRI診斷效果要顯著優于CT診斷。
參考文獻
[1]侯晗,衛方方.SPECT與MRI對早期股骨頭缺血壞死的診斷價值[J].中國CT和MRI雜志,2019,17(1):123-125.
[2]薛向東,李波,張燚,等.螺旋CT和磁共振在成人股骨頭壞死臨床診斷中的應用[J].海南醫學,2019,30(2):223-225.
[3]王毅.成人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患者臨床癥狀,CT與MRI影像學表現特點分析[J].中國CT和MRI雜志,2021,19(9):176-179.
[4]楊鯤,譚松.臨床采用CT與MRI診斷股骨頭缺血壞死的價值比較[J].貴州醫藥,2019,43(8):1305-1306.
[5]陳煜東,魏瑄.MRI掃描對成人股骨頭壞死的診斷應用價值分析[J].中國CT和MRI雜志,2018,16(3):121-123.
[6]吳婷,趙永強,周濤,等.早期股骨頭壞死CT、MRI表現及其預后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CT和MRI雜志,2020,18(7):1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