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鑫 肖燕
摘要:目的:探討增強CT與MR診斷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的效果。方法:本次共納入15例確診為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患者,均有完整的增強CT與MR診斷影像學資料,回顧性分析患者的影像學特點,并進行分析比較。結果:15例患者經CT平掃顯示口腔頜面部軟組織增厚與腫脹及密度增高,但鄰近脂肪層分界不清,比較模糊,增強CT掃描可見病變間隙軟組織不均勻強化,相比平掃可更清晰顯示病變區域;15例患者經MR檢查,T1W1可見病變肌肉腫脹與信號減低,鄰近脂肪層高信號區域出現不均勻等信號,T2W1可見病變肌肉與鄰近脂肪層均有高信號,MR增強可見病變組織有部均勻強化,且顯示累及的深部間隙感染與炎癥及頸筋膜間隙更廣。結論: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應用增強CT篩查有一定的價值,在骨質破壞明顯與骨髓腔侵犯顯著的病變中價值高,且經濟實惠;但MR檢查在軟組織中的對比度高于增強CT,尤其是T2W1序列可顯示更深層的病變情況,比增強CT優勢更好。臨床可結合二者進行聯合診斷,進一步提高診斷價值。
關鍵詞: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增強CT;MR;影像學特點
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進展快速,且以牙源性感染為主,隨著近幾年抗生素不規則應用或濫用,導致細菌變異,出現多類耐藥菌,使該病發生率居高不下,呈現出年輕化趨勢,加上并發癥較多,對患者的生活與工作造成不利影響,需引起重視[1]。口腔頜面部有著比較特殊的解剖結構,上與顱腦相鄰,下與縱膈相鄰,若多間隙感染,處理不當或不及時,容易擴散到鄰近解剖位置,導致顱內感染或縱隔炎等嚴重并發癥,威脅生命安全[2]。本研究回顧性分析15例口腔頜面部感染患者的增強CT與MR影像資料,為臨床診斷與治療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共納入15例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患者,納入時間2019年2月至2021年12月。納入對象臨床資料無缺失,經病理證實,均有完整的增強CT與MR診斷影像學資料。排除腫瘤、結締組織病變、精神疾病、嚴重臟器病變、心衰、腎衰、呼吸衰竭等疾病,以及對對比劑過敏者。15例患者中,男女分別為7例、8例;年齡12~74歲,平均(50.29±2.35)歲;發熱13例,頜面部腫脹12例,疼痛10例。
1.2 方法
CT檢查:所用儀器為GE Lightspeed VCT, Siemens perspective 64。其中,6例實施頸部螺旋掃描,從上胸部掃描至顱底部,參數包括層距3 mm、層厚3 mm、螺距1.0;9例實施下頜部螺旋掃描,從聽鼻線掃描至下頜骨層面,層厚與層距均為3 mm、螺距1.0。所有患者先實施平掃,結束后開展CT增強掃描,采取高壓注射器經肘靜脈注入非離子型造影劑碘海醇,劑量85~100 ml,速率2.5~3.0 ml/s,注射完畢,進行動脈期與靜脈期掃描,時間分別為25 s、65 s。
MR檢查:采用GE Discovery 750 3.0T MRI掃描儀或simenz avanto 1.5T MRI掃描儀,叮囑患者檢查前完善相關準備工作,比如排空膀胱,將身上金屬物件如項鏈與耳環等去掉,避免偽影影響檢查結果。協助患者取仰臥位,選擇頭頸聯合線圈,放置耳麥,將耳棉塞入,避免噪聲影響。包括SE橫斷面T1W1與T2W1檢查,其中T1W1參數包括TR、TE分別為530 ms、7.1 ms;T2W1參數包括TR、TE分別為290 ms、90 ms。T1W1與T2W1檢查結束,實施增強掃描,經肘靜脈利用高壓注射器注入0.1 ml/kg對比劑Gd-DTPA,完成30 s動脈期與60 s靜脈期掃描。
圖像評價:本次掃描所得圖像交由本院經驗豐富的影像科醫師完成閱片與評估,對圖像影像學特點進行分析與總結,有分歧時二者協商直到統一為止,或交由第三者進行評價,得出統一結論。
1.3 觀察指標
分析兩種影像檢查情況,總結優缺點。
2結果
2.1 影像學特點分析
(1)增強CT影像學特點:①頦下間隙感染5例,CT平掃可見2例間隙軟組織模糊,內有斑片狀多發氣體密度,3例可間隙軟組織密度增高,脂肪層模糊,內有少量斑片狀低密度影,增強后可見不規則液性壞死區。②咀嚼肌間隙感染3例,2例CT平掃可見頜下間隙感染,并發骨髓炎與下頜骨右側骨質受損。1例CT平掃與增強掃描可見咀嚼肌間隙與壞死膿腔形成。③多間隙感染1例,主要為右側頜面部軟組織腫脹,經CT骨窗檢查未見右側顳骨骨質異常。④頰間隙感染2例,伴有蜂窩織與唇癰,可見局部膿腫形成。⑤咽旁間隙感染4例,2例為淋巴結炎所致,2例為淋巴結結核累及咽后間隙與動脈間隙等處,CT平掃有軟組織腫脹與密度增高,鄰近間隙脂肪層不清晰,增強有不均勻強化。
(2)MR影像學特點:①頦下間隙感染經MR檢查可見T1W1序列信號減低,鄰近間隙脂肪層有條狀不均勻等信號,且邊界清晰,而T2W1可見下頜舌骨肌等高信號,增強掃描有不均勻強化,侵犯范圍可清晰顯示。②咀嚼肌間隙感染經MR檢查可見膿腫形成,膿腫壁有環形強化,但無膿液強化表現。③多間隙感染經MR檢查可見顳間隙與顳下間隙等軟組織腫脹,肌層模糊,增強掃描可見T1W1中右顳骨骨質輕度增強信號,而骨皮質信號則呈連續狀態。④頰間隙感染經MR檢查可見局部膿腫形成,增強掃描可見膿腫壁環狀強化。⑤咽旁間隙感染經MR檢查可見T1W1中病變與脂肪為斑片狀、條狀高信號,邊界模糊,增強掃描可見膿腫形成。
2.2 優缺點分析
CT檢出上頜骨骨質破壞,且有骨髓腔骨髓炎,而MR增強掃描可見右側顳骨輕度骨質信號增強,邊界不清,經CT檢查則無法明確骨質異常改變,可見MR可顯示病變侵犯骨質與骨髓腔等情況,優于CT。CT增強掃描可見頰間隙感染中頰間隙軟組織腫脹與模糊,但MR可進一步顯示炎癥侵犯與累及的間隙情況,說明MR可進一步了解深部筋膜層等情況,可了解更廣泛與清晰的病變累及范圍。
3討論
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是常見疾病,隨著抗生素不規范應用增多,導致本病發生率持續升高,且出現一些耐藥菌株,導致其治療難度升高[4]??谇活M面部因其特殊解剖位置,感染發生率高,且進展快速,若未能準確診治或延誤治療時機,甚至可能威脅生命安全。CT診斷在臨床應用廣泛,操作簡單方便,檢查時間短,在既往報道中發現,CT對口腔頜面部感染中膿腫有較高的敏感性,可很好地評價牙源性與非牙源性感染擴散途徑[5],但關于增強CT在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中的報道則相對少見。同時,MR的廣泛應用,也為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診斷提供了新思路,有必要進一步探究。
本次就15例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進行回顧性分析,15例患者經CT平掃顯示口腔頜面部軟組織增厚與腫脹及密度增高,但鄰近脂肪層分界不清,比較模糊,增強CT掃描可見病變間隙軟組織不均勻強化,相比平掃可更清晰顯示病變區域;15例患者經MR檢查,其中T1W1可見病變肌肉腫脹與信號減低,鄰近脂肪層高信號區域出現不均勻等信號,而T2W1可見病變肌肉與鄰近脂肪層均有高信號,MR增強可見病變組織有部均勻強化,且顯示累及的深部間隙感染與炎癥及頸筋膜間隙更廣。增強CT掃描有告訴與多期掃描等特點,圖像后處理技術也為診斷提供更多依據,比如多平面重建、骨窗等重建薄層圖像重組、容積再現等,在口腔頜面部間隙良惡性病變初步鑒別中有不錯的效果[6]。而MR檢查則安全、無創、無輻射,安全性高,對口腔頜面部各層筋膜間隙可開展全方位與多角度掃描,尤其是增強掃描及其序列掃描,可進一步提高診斷效果。對于部分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部位較深者,增強CT難以檢出,早期也無典型癥狀,容易漏診,而MR可了解這些深層病變的位置與范圍,還可發現深部間隙感染,從而對其早發現、早治療有積極的意義[7]。
綜上所述,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應用增強CT篩查有一定的價值,在骨質破壞明顯與骨髓腔侵犯顯著的病變中價值高,且經濟實惠。但MR檢查在軟組織中對比度高于增強CT,尤其是T2W1序列可顯示更深層的病變情況,比增強CT優勢更好。臨床可結合二者進行聯合診斷,進一步提高診斷價值。
參考文獻
[1]丁龍,滕錄霞,黃祥輝,等.探討增強CT與MR在診斷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中的應用價值[J].罕少疾病雜志,2021,28(6):23-25,28.
[2]丁磊,曹俊,魯勇,等. 311例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患者的回顧性分析[J].口腔醫學,2019,39(2):121-125.
[3]叢丙峰,張凱,石利強,等.頜面部間隙感染的管理(四)——CT的診斷價值與應用[J].實用口腔醫學雜志,2018,34(4):573-576.
[4]冉智權.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的診斷及治療效果評價[J].大家健康(上旬版),2017,11(1):62.
[5]宋雪.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的診斷及治療效果評價[J].飲食保健,2017,4(14):99-100.
[6]歐琳琳.分析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的臨床診斷和治療方法[J].養生保健指南,2016,10(30):30.
[7]高斌,孫建新.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的磁共振影像表現及其臨床價值分析[J].糖尿病天地,2020,17(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