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福
摘要:目的:分析CT和磁共振診斷股骨頭壞死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我院2017年4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100例股骨頭壞死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對照組進行CT檢查,觀察組進行磁共振檢查。對比兩組患者診斷準確率。結果:觀察組診斷準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相較于CT,磁共振檢查股骨頭壞死的診斷準確率更高。
關鍵詞:CT;磁共振;股骨頭壞死;診斷價值
股骨頭壞死在臨床上較為常見,又稱為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指股骨頭血供受損或中斷,導致骨髓成分及細胞死亡及隨后的組織修復,繼而導致股骨頭結構改變及塌陷,引起患者髖關節疼痛及功能障礙的疾病,是造成青壯年髖關節殘疾的常見疾病之一[1]。據統計[2~3],我國的股骨頭壞死患者高達750~1000萬,每年新增病例高達30萬,多見30~50歲人群,約有半數累及雙側股骨頭,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及水平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對早期股骨頭壞死做出更明確的診斷利于患者預后。本研究旨在對比分析CT和磁共振診斷股骨頭壞死的臨床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收治的100例股骨頭壞死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觀察組男30例,女20例;年齡35~65歲,平均(45.92±2.82)歲。對照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36~66歲,平均(43.63±2.44)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近3個月未參與其它試驗;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并同意該試驗。排除標準:年齡超過80歲;哺乳期婦女及孕婦;有其他嚴重疾病。
1.2 研究方法
兩組患者在檢查前去除體外的金屬物質,如鑰匙、指甲刀,等以免在檢查過程中造成人員或設備的損壞;在檢查前4h需禁食禁飲;在檢查前需安撫患者的情緒,使患者處于相對平靜的狀態,焦慮及恐懼情緒出現容易影響檢查結果;兩組患者在檢查時需戴上耳塞,因為檢查時磁場在運作的過程中會產生巨大的噪音;在檢查前提供詳細病史及既往影響資料。對照組患者采用CT檢查,患者處于側臥體位,對CT的參數設置,電壓220 kv,距離層位15 mm。觀察組患者進行磁共振檢查,在患者檢查過程中增強冠狀面的影響。指導患者檢查后大量飲水,使盡快排出造影劑。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診斷準確率。診斷標準:股骨頭壞死分為Ⅰ期、Ⅱ期、Ⅲ期、Ⅳ期,其中Ⅰ期表現為病灶局部排列紊亂、股骨頭邊緣毛糙,患者能感到輕微的疼痛;Ⅱ期則表現為股骨頭形態改變,邊緣不完整、骨小梁部分結構消失,患者會出現疼痛和間歇性跛行的癥狀;Ⅲ期和Ⅱ期表現基本相同,具有新月征骨皮質斷裂和股骨頭塌陷;Ⅳ期可見軟骨損傷,骨關節呈現出炎癥的狀態,患者疼痛難忍,無法站立行走,活動嚴重受限[4]。Ⅰ期、Ⅱ期為早期的股骨頭壞死,Ⅲ期、Ⅳ期為中晚期的股骨頭壞死。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診斷準確率比較
觀察組診斷準確率且96.00%(48/5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00%(40/50),兩組比較,χ2=6.574,P<0.05。
2.2 CT與MRI不同分期確診率比較
觀察組Ⅰ期診斷準確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3 影像學表現
CT檢查:股骨頭壞死在不同分期CT表現也有所不同。Ⅰ期骨質無明顯異常,關節滑膜增厚,影像可見關節間隙增寬;Ⅱ期股骨頭形態無塌陷,但股骨頭中心會因為中立的作用導致骨小梁生理性密度增高,影像呈“星芒征”,當發現骨缺血性壞死時,星芒狀骨紋間骨小梁吸收呈不均勻大眼狀,骨紋增粗、扭曲、濃密;Ⅲ期為塌陷前期,影像可見股骨頭變平,前上部關節面下見窄細狀透亮帶,即“半月征”;Ⅳ期股骨頭塌陷變形明顯,股骨頭內發生不同程度囊變,周圍有硬化,影像可見碎骨片和關節游離體,繼發退行性關節骨病,出現增生骨刺、關節間隙狹窄、關節半脫位。
磁共振檢查:核磁共振檢查可以在骨質塌陷及修復以前反映出骨髓細胞的變化,其中Ⅰ期股骨頭不變形,關節間隙正常,T1加權股骨頭負重區顯示線樣低信號,T2加權呈信號病理特征,是骨和骨髓的壞死無修復,以骨髓水腫、骨細胞壞死、骨陷窩空虛為主要改變;Ⅱ期股骨頭不變形,關節間隙正常,T1加權為新月形邊界清楚的不均勻信號,T2加權顯中等稍高信號,周圍不均勻稍低信號環繞,呈典型的雙線征,病理上為病灶中心大量不規則的細胞碎片壞死,周邊纖維化,新股的形成和肉芽組織增生;Ⅲ期股骨頭變形,軟骨下骨折、塌陷、新月體形成,T1加權呈帶狀低信號,T2加權呈中等或高信號,為關節積液進入軟骨蝦骨折線的裂隙,新月形壞死骨發生應力性軟骨下骨折、塌陷并與關節軟骨分離;Ⅳ期關節軟骨被完全破壞,關節間隙變窄,股骨頭顯著塌陷變形,髖臼出現硬化、囊性變及邊緣骨贅等非特異性繼發性骨關節炎。
3討論
股骨頭壞死是一個病理演變過程,初始發生在股骨頭的負重區,應力作用下壞死骨骨小梁結構發生損傷。如造成骨壞死的原因不消除,修復不完善,會導致股骨頭結構改變、股骨頭塌陷、變形,關節炎癥,功能障礙。主要病因有髖部外傷、糖皮質受損、長期大量飲酒以及合并其他疾病[5]。典型癥狀是腹股溝區疼痛,可射至同側臀部或膝關節,疼痛常間隙性發作并逐漸加重[6]。
CT是利用計算機進行斷層掃描,與X線十分相似,但由于CT是采用斷層的掃描方式,所以較X線更為清晰和精準,分辨能力更強。核磁共振檢查則是利用了磁共振的現象產生磁共振信號而形成圖像的核磁檢查,這項檢查與X線和CT不同,對人體不會產生任何的損害,也不具有放射性,所以對于孕婦也可以放心進行檢查。但是患者體內如果存在金屬物品,例如心臟起搏器、金屬節育環,等則應禁止使用該項檢查[7~8]。磁共振可以很好地彌補CT和X線存在輻射這一缺點,是把人放在一個巨大的磁場里,根據人體組織的不同特性,進行成像的檢查方法。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診斷準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可見磁共振診斷較CT更為準確,同時可以減輕患者的痛苦,提升患者的診斷率,減少患者及家庭的負擔,而且其診斷滿意度也有所提升,能夠增加患者的信任度,縮短患者的治療時間,增加診療效率。磁共振檢查對于軟組織的分辨率較高,可檢查出微小的病變,并且會產生更多的參數,為醫生提供更大的數據量和更多的信息,增加了診斷準確率。磁共振可進行橫斷面、冠狀面以及任意面的直接采集成像,可以多方位立體地觀察病變,且磁共振可消除因骨骼和氣體的重疊形成的偽影。
綜上所述,磁共振檢查股骨頭壞死的診斷準確率較CT更高,且更安全。
參考文獻
[1]閆軍.CT和磁共振診斷股骨頭壞死的臨床對比分析[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20,4(12):194-195.
[2]趙素貞.對比分析CT和核磁共振診斷股骨頭壞死的臨床作用[J].罕少疾病雜志,2019,26(3):13-15.
[3]李克,周波,龔琳琳,等.CT與核磁共振診斷股骨頭壞死患者臨床效果對比分析[J].健康之路,2015(1):122.
[4]方婷婷,秦莉.CT和磁共振診斷股骨頭壞死的臨床對比[J].國際感染病學(電子版),2020,9(2):135.
[5]高炳,林麗麗,游斌.股骨頭壞死患者CT與磁共振診斷價值對比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6(A2):124-125.
[6]路彥賓.CT與核磁共振診斷股骨頭壞死患者臨床價值對比分析[J].首都食品與醫藥,2019,26(22):88.
[7]馬錦城,梁棟梁.CT與磁共振技術在股骨頭壞死診斷中的應用對比分析[J].生物醫學工程學進展,2019,40(3):161-162,168.
[8]代博.CT與磁共振診斷股骨頭壞死患者臨床效果對比分析[J].實用醫學影像雜志,2019,20(2):2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