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
摘要:目的:分析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使用針灸聯合獨活寄生湯加減治療的價值。方法:選取我院收治的72例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6例,對照組接受西藥治療,觀察組接受針灸聯合獨活寄生湯加減治療,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關節腫脹指數、關節疼痛評分、晨僵時間、20 m步行時間低于對照組,握力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采取獨活寄生湯加減聯合針灸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效果顯著,值得應用。
關鍵詞:類風濕關節炎;針灸;獨活寄生湯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異質性、系統性的疾病,中醫將其歸為“痹癥”范疇,本虛標實是其病機特點,本虛主要是氣血不足、脾胃肝腎虧虛,而標實主要是痰瘀互結、痰濕壅盛[1]。西醫多使用非甾體類消炎藥治療,效果不佳,且引起的不良反應比較明顯。本研究旨在探討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使用針灸聯合獨活寄生湯加減治療的價值。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72例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6例。對照組男19例,女17例;年齡51~71歲,平均(62.34±2.34)歲。觀察組男18例,女18例;年齡52~75歲,平均(63.27±2.31)歲。納入標準:均符合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標準[2];既往無關節手術。排除標準:已經出現關節變形者;伴有血液系統疾病或臟器功能不全者。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塞來昔布膠囊、甲氨蝶呤片治療:塞來昔布膠囊口服,每次1粒,每日2次;甲氨蝶呤片口服,每次4片,每周1次,連續用藥4周。
觀察組用針灸聯合獨活寄生湯加減治療。(1)針灸:根據患者病變部位選穴,主穴選擇足三里、脾俞、肝俞、關元、腎俞、氣海。此外,若病變部位在上肢,則穴位選擇合谷穴、曲池穴、大椎穴、外關穴、陽池穴;若病變部位在下肢,則穴位選擇梁眼穴、風市穴、陽陵泉穴,若病變部位在肩關節,則穴位選擇肩髎穴、肩貞穴、天宗穴、肩髃穴;若病變部位在髖關節,則穴位選擇環跳穴、秩邊穴、承扶穴;若病變部位在踝關節,則穴位選擇丘墟穴、申脈穴。針灸時先常規消毒,然后再進針,主穴采取提插補法,配穴則采用平補平瀉法針灸,得氣之后留針半小時,每日針灸1次,連續治療4周。(2)獨活寄生湯組方:桑寄生20 g,杜仲、熟地黃各15 g,獨活、川牛膝、白芍、川芎、秦艽、當歸、茯苓、防風、肉桂、黨參等各10 g,甘草、細辛各6 g。疼痛劇烈者加乳香10 g、川烏8 g、白花蛇舌草10 g;濕邪偏盛者去掉熟地黃,添加防已10 g、薏苡仁10 g、蒼術10 g;脾虛者加白術10 g、砂仁10 g;寒邪偏盛者加附子6 g、干姜10 g。上述諸藥加水煎煮,取汁300 ml,每日1劑,分早晚2次服用,持續治療3個月。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治療有效率、臨床癥狀與體征改善情況、關節疼痛評分。(1)療效判定:治療后,患者各體征、臨床癥狀均消失,且證候積分減少95%以上,為痊愈;患者各體征、臨床癥狀改善明顯,且證候積分減少70%以上,為顯效;患者各體征、臨床癥狀有所改善,但不顯著,且證候積分減少30%以上,為有效;患者各體征、臨床癥狀無任何改善,證候積分減少30%以下,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痊愈+顯效+有效。(2)關節疼痛用NRS量表進行評估,分值為0~10分,得分越高代表患者關節疼痛越嚴重。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處理采用SPSS24.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臨床癥狀與體征改善情況比較
觀察組關節腫脹指數、關節疼痛評分、晨僵時間、20 m步行時間低于對照組,握力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討論
西醫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時常使用塞來昔布膠囊非甾體抗炎藥、甲氨蝶呤片免疫制劑,雖然能有效改善臨床癥狀,但易引起不良反應,導致其在臨床上使用比較受限[3]。
中醫將類風濕性關節炎歸為“痹癥”范疇,病因是氣血虛弱、肝腎虧虛,待寒濕外邪入侵,會讓氣血痹阻在關節,久而久之,筋脈失養就會發展為痹癥,表現為肢體關節麻木不仁、屈伸不利,以及腰膝疼痛。該病治療時需根據益氣養血、補益肝腎的原則進行治療,且扶正同時還需注重祛邪、祛風、散寒、除濕,才能獲得預期的治療效果。獨活寄生湯出自《備急千金要方》,主治屈伸不利、腰膝冷痛、風寒濕痹。獨活為君藥,具有除痹通絡、祛風化濕、養血合營、散寒止痛等作用[4]。防風、細辛、肉桂、秦艽為臣藥,其中防風具有除濕止痛、祛風解表的效果,和獨活配伍,可提升祛風寒濕邪的效果。而細辛具有解表散寒、溫肺化飲的效果。肉桂具有活血通經、散寒止痛、補火助陽的效果。秦艽具有解表除濕、祛風散寒效果[5]。杜仲、熟地黃、桑寄生、川芎、川牛膝、白芍、當歸、茯苓、黨參等為佐藥,其中熟地黃、杜仲、桑寄生、川牛膝等具有祛除風濕、強壯筋骨、補益肝腎的效果,白芍、當歸、川芎具有養血柔肝、行氣活血的效果。茯苓具有健脾滲濕的效果。黨參具有健脾益肺、補中益氣的效果。使藥是甘草,具有緩急止痛、調和藥性的效果。上述諸藥可起到標本兼顧、扶正祛邪作用,主要作用是強筋壯骨、滋補肝腎,輔助作用是活血養血、散寒除濕,可達到扶正不留邪、祛邪不傷正的目的。
在脾俞、腎俞、肝俞等穴位針灸,可起到活血化濕、健脾益氣、補益肝腎的效果。在氣海、關元穴進行針灸,不僅能起到培腎固本,還能調節免疫、促進氣血充盈的效果。在足三里針灸,可起到燥化脾濕、補益氣血的效果。在病變的關節周圍取穴,還能起到祛風除濕止寒、調合營衛、行血消淤、舒經活絡的效果[6]。上述諸穴合用,可達到標本同治的目的。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關節腫脹指數、關節疼痛評分、晨僵時間、20 m步行時間低于對照組,握力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中醫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更有優勢。
綜上敘述,采取獨活寄生湯加減聯合針灸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效果顯著,值得應用。
參考文獻
[1]杜俊生.獨活寄生湯加減、針灸聯合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臨床價值分析[J].心理月刊,2019,14(18):222.
[2]張鴻婷,杜旭,郭丹丹,等.獨活寄生湯治療類風濕關節炎藥效學及作用機制的研究進展[J].中醫藥學報,2020,48(9):77-80.
[3]李虹竹,袁思,趙家瑩,等.針灸聯合獨活寄生湯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Meta分析[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21,25(32):5232-5239.
[4]王麗娜,王素芳,李洋.獨活寄生湯聯合針灸治療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紅細胞沉降率、C-反應蛋白及關節功能的影響[J].吉林中醫藥,2018,38(4):462-464.
[5]楊帆,沈俊逸,蔡輝.獨活寄生湯加減聯合甲氨蝶呤治療肝腎虧虛型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臨床療效觀察[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20,15(8):1494-1497.
[6]張朝陽.甲氨蝶呤聯合獨活寄生湯加減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療效[J].中國民康醫學,2019,31(7):108-109,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