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業


摘要:目的:探討早期康復護理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方法:選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腦梗死患者102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51例,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研究組采取早期康復護理,比較兩組運動功能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結果:研究組上肢與下肢FMA評分顯著升高且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NIHSS評分顯著降低且低于對照組,BI指數評分顯著升高且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護理,有助于促進患者運動功能恢復,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關鍵詞:急性腦梗死;早期康復護理;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
急性腦梗死臨床發病率、死亡率均較高,患者發病后可致神經功能缺損,典型癥狀是肢體功能障礙、失語等,患者會喪失部分或者全部生活能力,造成腦梗死的重要危險因素是血脂異常。該疾病起病急且進展迅速,若未能及時救治會嚴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盡早對患者實施急救對其預后效果越有利[1~2]。在治療期間,對患者開展早期康復護理,有助于促進患者機體各項功能盡早恢復[3~4]。本研究主要探討早期康復護理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腦梗死患者102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51例。對照組男29例,女22例;年齡56~78歲,平均(62.53±1.24)歲。研究組男28例,女23例;年齡56~80歲,平均(62.63±2.13)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經MRI等影像學技術檢查明確診斷為急性腦梗死;均在發病后48 h內來院就診;患者及家屬均知曉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精神方面疾病及認知障礙者;其他腦部疾病,如動靜脈畸形或腫瘤、腦出血性疾病;近期服用過免疫抑制劑或激素等藥物者;凝血功能與免疫功能障礙者;甲狀腺功能異常者。
1.2 方法
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
研究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進行早期康復護理,具體見下:
(1)心理護理: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增加患者的信任度,為其講解腦梗塞相關的健康知識,包括誘發原因、發病后的癥狀、治療手段以及預后情況等,讓患者對自身的疾病以及治療方式有所了解。在與患者溝通期間觀察患者表情以及情緒的變化,并給予針對性的心理疏導,讓患者了解到治療技術的先進性與安全性,保持樂觀的心態,安撫患者的情緒,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
(2)體位護理:協助患者取良肢位,經常幫助患者按摩肢體并定時更換體位避免其發生壓瘡或下肢靜脈血栓。護理操作在患者患側進行,加強對其患側的刺激,協助患者將頭部向患側轉動。同時,定時幫助患者清理口腔分泌物,確保患者呼吸道的通暢,積極預防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等。
(3)肢體康復鍛煉:待患者身體狀況允許的情況下,指導其盡早開展肢體康復鍛煉,先從握手、關節等被動運動開始逐漸進行全身運動,患者取仰臥位,在其下方墊上軟枕,讓其上肢與肩胛骨向前拉伸,盡可能的向前延伸,肩關節保持40°向外伸展,在適宜的范圍內旋轉髖關節,足尖向上保持踝關節背曲狀。訓練患者在床上翻身,當患者可自行翻身后進行坐位訓練,逐漸過度到站位訓練。
(4)語言及認知康復鍛煉:腦梗塞患者很容易出現失語癥,先從口腔運動開始練習發聲,從簡單發音逐漸過渡到組合發音,從單字逐漸恢復到能夠說短語和句子,從易到難恢復中樞神經系統功能。
1.3 觀察指標
(1)對比兩組運動功能:采用Fugl-Meyer量表進行評估,包括上肢與下肢運動功能,上肢包括33個條目,每個條目0~2分,總分66分;下肢包括17個條目,每個條目0~2分,總分34分,得分與肢體功能恢復情況呈正相關。
(2)對比兩組神經功能缺損(NIHSS)評分與日常生活能力(BI指數)評分。NIHSS總分42分,包括無神經缺損(0~1分)、輕微神經缺損(2~15分)、中度神經缺損且生活無法自理(16~20分)、重度神經缺損已處于植物狀態或死亡(21~42分),得分與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呈正相關。采用Barthel指數評估患者生活能力,包括穿衣、如廁、行走、洗澡等,滿分100分,得分與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況呈正相關。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處理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運動功能評分比較
護理后,研究組上肢與下肢FMA評分均顯著升高且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NIHSS、BI指數評分比較
護理后,研究組NIHSS評分顯著降低且低于對照組,BI指數評分顯著升高且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討論
腦梗死是因局部腦組織發生缺血缺氧性病變所致,多伴有神經功能缺失障礙,部分患者會出現肢體殘疾、生活能力低下等不良癥狀[4]。急性腦梗死多與患者自身凝血功能紊亂、血管內炎癥反應、腦動脈硬化、心源性栓子脫落等因素有關,當顱內動脈狹窄或者閉塞就會造成局部血流減少或中斷,一旦腦細胞缺血缺氧就會導致組織壞死或者神經功能損傷,嚴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5]。臨床治療多以解痙、抗凝、清除氧自由基并改善微循環為主,重點是促使腦部缺血區域的血液灌注盡快恢復正常并開通側支循環,最大限度提升患者腦組織供血供養的能力,減少對腦細胞的損害[6]。偏癱、語言功能障礙等是急性腦梗死常見的并發癥,越早對患者進行康復護理對其預后越有利。早期康復護理通過心理、體位、功能鍛煉語、語言及認知功能訓練等增加患者康復的信心,讓患者能夠積極配合護理人員的指導,逐步恢復期肢體及語言功能,盡早改善患者的平衡能力,幫助其恢復身體正常的機能并投入到生活與工作當中[7]。
本研究中,研究組上肢與下肢FMA評分、BI指數評分顯著升高且高于對照組,NIHSS評分顯著降低且低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對急性腦梗死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可減少因神經功能缺損程度,促進神經功能恢復,改善患者運動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8]。
綜上所述,對急性腦梗死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效果確切,能夠提高患者運動功能,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促進患者病情好轉。
參考文獻
[1]王坤,李雅薇,王玉龍.早期下肢重復性訓練對急性腦梗死患者下肢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20,35(8):949-953.
[2]孫秀東,潘月坤.路徑式早期康復護理對靜脈溶栓橋接血管內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藥,2021,16(30):177-179.
[3]關曉寧.早期針刺康復對急性腦梗死后偏癱患者生活能力與運動功能的影響[J].光明中醫,2021,36(20):3499-3502.
[4]林東如,葉志方,黃婉潔.早期神經康復對急性腦梗死靜脈溶栓患者神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白求恩醫學雜志,2020,18(3):256-257.
[5]曾筱,董靜.早期規范康復治療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影響的效果研究[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20(24):35-36.
[6]孔娜娜,李新.簡易日常生活功能訓練對急性腦梗死偏癱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20,14(23):245-246.
[7]魏坤陽,談毅.早期康復護理對急性腦梗死偏癱患者神經功能和生活能力的影響[J].中國基層醫藥,2020,27(20):2496-2500.
[8]成丹丹.整體護理干預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分析[J].黑龍江中醫藥,2020,49(1):19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