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輝 林展 趙展 鄒潔 卓禮霞



摘要:目的:探討心理干預在創傷骨科患者康復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我院門診正骨科2020年1~12月收治的128例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64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實驗組實施常規護理聯合心理護理干預。比較兩組護理前后抑郁自評量表評分、焦慮自評量表評分、疼痛評分、護理滿意度。結果:實驗組抑郁自評量表評分、焦慮自評量表評分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骨折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干預效果確切,可有效減輕患者的疼痛應激反應程度,緩解患者抑郁、焦慮情緒,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關鍵詞:心理干預;創傷骨科患者;康復;效果
骨折是由于受外力的影響,導致患者的骨組織發生持續或局部斷裂,常見于老年人和兒童[1]。間接暴力、直接暴力是導致骨斷裂的主要因素。骨折的特點是運動異常、局部畸形、骨摩擦。損傷的地方會出現劇烈的疼痛、出血和血腫,同時還會影響患者的心理精神狀態。因此,大部分的骨折患者都會出現抑郁、緊張、焦慮等心理狀態,這種消極的心理狀態不僅對治療不利,還會影響療效[2]。在進行積極治療的同時,還需給予患者科學的護理干預,提高患者康復效果,改善患者預后。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128例骨折患者為例,探討心理干預在創傷骨科患者康復中的應用效果。
1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門診正骨科2020年1~12月收治的128例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64例。對照組男42例,女22例;年齡22~76歲,平均年齡(44.45±5.54)歲。實驗組男43例,女21例;年齡21~75歲,平均年齡(44.21±5.21)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1)疼痛護理:患者在受傷后會出現疼痛的表現,護理人員要對患者進行即時的疼痛評價,指導患者如何減輕疼痛,通過聽音樂和語言交流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增強對疼痛的承受能力,學會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情。(2)開展健康教育工作。骨折患者在受傷后會感覺到疼痛,從而產生緊張、恐懼、絕望等心理,因此護士要與患者進行交流,講解骨折的相關知識、護理方法、緩解疼痛的方法,從而使患者的疼痛得到緩解。在與患者交流時,護理人員應當表現出溫柔、親切的態度,很有耐心的為患者解釋,盡可能的讓患者滿意。(3)制訂膳食方案。與營養科醫師結合患者臨床檢查、康復情況、飲食偏好等情況,根據患者的體質情況,制訂相應的飲食、飲食和護理計劃,以保證患者的飲食平衡,保證營養搭配的科學化。在治療期間,若患者出現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癥狀,應立即通知醫護工作者,調整膳食安排或更改飲食方案。飲食以高鈣、高熱量、豐富膳食纖維食物為主,以加速骨折愈合。
實驗組實施以上常規護理的同時進行心理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如下:
(1)心理護理的原則:通過對患者進行有關的知識介紹,幫助患者充分認識病情,減少心理壓力,并能主動地配合醫護人員工作。在交流中要充分地尊重患者的人格,在交流時要注意個人的隱私,使患者充分信任。同時,要主動地與患者進行交流,并耐心聆聽患者的心聲,并對患者產生焦慮、抑郁等不良的情感進行啟迪和安撫。同時,鼓勵患者的家人盡可能地滿足患者的需要,給予他們更多的陪伴和鼓勵。
(2)根據骨折后不同階段進行個性化心理疏導。①早期骨折后,由于患肢腫脹、活動受限、疼痛等原因,多數患者會出現失眠、少言、不思飲食等癥狀。對于患者的上述癥狀,要充分理解患者,多跟患者談話,講解患肢受限原因,因為人體的血液循環不暢,導致經脈堵塞,導致肢體或局部紅腫,但腫痛將會在一定的時期內逐漸消失。該階段需要囑咐患者臥床休息,盡量不要過度運動,以免因骨折斷端的運動而引起新的損傷或再次移位。在日常的工作中,主動協助患者處理日常的事務,例如洗臉、喂飯、倒水等,讓患者在精神上得到充分的滿足。只有如此,患者的自尊心就會得到極大的提升。②復位階段。多數患者需要進行手法復位,長期的外固定,或外科切開、復位、內固定等。不管采用什么方式,都需要承受一定疼痛,患者甚至會拒絕接受任何的治療。此時要對患者進行詳細的講解,說明各種復位方式對骨折的影響,減輕患者心理上的壓力。告知患者病情的處理方法及預后,告知患者已痊愈的案例,以消除患者的心理憂慮。有患者對自己的經治醫師不信任,不肯合作,對此類患者要進行耐心的勸說和解釋,說明醫療技術的先進性,以獲得患者的信任。③康復階段護理。該階段患者的精神狀態和精神狀態都比較好,能夠積極的進行功能訓練,情緒愉悅,為康復做好心理準備。一些患者在鍛煉時出現了對肢體的無耐心、情緒激動、易怒等癥狀。在這個階段,患者要用友好的語氣來說服、安撫患者,并對患者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向患者講解功能性訓練的重要性、注意事項等,使患者對功能性訓練產生興趣,從而提高了對功能訓練的自信和耐力。
(3)不同年齡段骨折患者的心理特征與護理。①老人。老年人的生活依賴較高,同時由于患肢疼痛,不愿活動四肢,長期臥床,血液循環不良,容易出現褥瘡、便秘等并發癥。有些患者,還會提出一些過分的要求。我們在照顧患者時,盡力了解并滿足患者對醫療及生活照顧的需求。對不合理的臨時需求,應細化原因,做好解釋,將“動靜結合”的重要性和運動方式告訴患者,讓患者從思想上認識到積極的運動訓練是治療骨折不可或缺的一步。②年輕人。對于這種患者,精神上的照顧,主要是轉移患者的注意力,跟患者聊天、談工作、談理想,讓患者在任何時候都能察覺到不開心的事情,幫助患者解決問題,或者給患者看雜志、電視節目,這樣可以讓患者的精神狀態得到改善,也可以轉移他們的注意力。部分患者不適應在床上排尿,飲食和飲水要嚴格控制,要讓患者了解飲食對身體恢復的重要意義和對骨折愈合的影響。③兒童。大部分孩子都是好動的,對疼痛敏感,骨折后非常疼痛,害怕,不能積極的配合治療,容易哭鬧,在護理中要像對待家人一樣照顧和關愛孩子。根據不同兒童的性格特征,進行耐心的教育、仔細的觀察、夸獎和鼓勵,給孩子們講故事,盡量拉近和孩子的距離,促使患兒克服恐懼,積極配合治療。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護理前后抑郁自評量表評分、焦慮自評量表評分、疼痛評分、護理滿意度。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抑郁、焦慮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抑郁、焦慮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護理后,兩組抑郁、焦慮評分均顯著降低,且實驗組抑郁、焦慮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實驗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疼痛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疼痛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兩組疼痛評分顯著降低,且實驗組疼痛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討論
骨折患者會因突然的劇烈疼痛和局部位移導致一定程度的緊張、恐懼等負面情緒,影響后續的治療和康復[3~4]。此外,骨折后患者可能會因為自身生活自理能力降低、運動功能暫時喪失、疼痛劇烈等原因,導致患者的精神狀況不佳,不但會影響康復治療的順利進行,而且會降低患者的治療效果。在臨床上,應加強心理護理,在護理過程中充分利用心理學知識,做好基礎護理,并對患者進行情感上的支持與關懷,使患者建立自信心,消除各種負面情緒,使其恢復健康,為以后的治療和康復提供保證[5]。
骨折后,由于受到突如其來的驚嚇,患者可能會出現某些特定的精神異常,其原因有:一種是強烈的挫敗感;二是對治療的進展一無所知。護理人員要對患者進行及時疏導,以促使患者積極配合,促進患者的康復[6]。根據患者的實際心理特征,采取相應的心理護理措施,從患者的角度出發,對患者進行個體化的心理護理,嚴格把握尊重患者的原則,并在此基礎上根據骨折后不同階段患者的心理特征開展不同的護理,可減輕各個時期患者的不良情緒,使患者能夠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提高康復的效果。另外,針對不同年齡層次的患者,也需要注重心理干預方法的不同和側重,以獲得更好的護理效果。 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抑郁、焦慮自評分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可見,通過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可以改善患者的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并能緩解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的身體舒適程度,從而為患者的康復提供有利的條件,促使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提高。這是由于心理護理中,通過加強與患者的交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使其正確對待疾病,改變患者的行為,積極調整自己的消極情緒,保持良好的心態,從而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7~8]。
綜上所述,骨折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干預效果確切,可有效減輕患者的疼痛應激反應程度,緩解患者抑郁、焦慮情緒,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1]金琪穎,周紅娣,盛芝仁,等.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保守治療患者腰背部功能與自我效能感、社會支持、心理應激的相關性分析[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21,27(18):2400-2405.
[2]崔琳,鄭偉,邱琛茗,等.應用奧馬哈系統的延續性護理模式對老年髖臼骨折患者術后康復的作用[J].中華保健醫學雜志,2019,21(1):28-31.
[3]王衛軍,何卿彥.骨折后負性情緒調查及心理干預對患者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21,29(6):885-889.
[4]杜雪清,馮周蓮,陳麗冰.康復護理聯合心理護理在帶鎖髓內釘固定治療四肢創傷骨折后骨不連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21,27(6):75-77.
[5]李紅霞,鄭世軍.系統性心理護理對骨折患者焦慮抑郁情緒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21,48(2):369-371.
[6]楊瑤,王玲娟.股骨粗隆間骨折住院患者自我感受負擔影響因素及其與心理韌性、社會支持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21,38(4):402-405.
[7]杜新慧,張登峰.下肢骨折患者自我效能感、心理彈性與術后康復鍛煉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21,29(6):857-861.
[8]陳愛華,韓淑娟.基于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護理干預對脊柱骨折手術患者心理彈性及預后的影響[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21,27(2):9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