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丹




摘要:目的:探討3M加壓膠帶改良法在PICC體外連接器固定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將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行PICC置管術后的腫瘤患者60例隨機分成干預組和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采用普通膠帶+蝶形交叉固定法,干預組采用3M加壓固定膠帶+改良固定法。觀察兩組患者脫管率、有效固定時間、皮膚過敏情況、患者舒適度情況。結果:干預組脫管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干預組有效固定時間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干預組過敏情況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干預組患者舒適度情況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3M加壓固定膠帶+改良固定法能有效且牢固固定PICC導管,降低PICC置管患者導管脫管率,延長有效規定時間,減少皮膚過敏,增強患者舒適度,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3M加壓固定膠帶;PICC體外連接器;固定
PICC目前已廣泛應用于重癥監護病房和慢性疾病人群,尤其是腫瘤患者。PICC能夠為需要長期反復輸液及輸注刺激性藥物的患者提供靜脈通道,其優點可避免反復穿刺的痛苦及化療藥物對人體的損傷,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但也存在一些并發癥。導管的脫出是造成其非正常拔管的常見原因,這不僅會給患者增加痛苦,加重其經濟負擔,同時也帶來了局部感染、液體滲漏、肢體腫脹和疼痛等并發癥的風險,甚至延誤患者的治療[1~2]。為創造和掌握PICC 體外連接器(簡稱“連接器”)固定更簡捷有效的方法,減少各類并發癥的發生,護理人員需積極改進固定方式。本研究采用3M加壓膠帶改良法固定PICC患者,效果顯著。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行PICC置管術后的腫瘤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成干預組和對照組各30例。干預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30~74歲,平均(51.27±7.22)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0例,高中或中專8例,大專及以上12例。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34~70歲,平均(52.18±7.13)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9例,高中或中專10例,大專及以上11例。兩組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
納入標準:多次化療患者,且長期保留導管;PICC置管操作順利者;無凝血功能障礙者;愿意參與本研究,本人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合并認知功能障礙者;合并全身感染者。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普通膠帶+蝶形交叉固定法。該固定法主要使用的是普通白色醫用膠帶,從中間分別向兩個方向對折,進行蝶形交叉固定,然后用同樣的膠帶橫向貼在交叉處,最后用另一條以高舉平臺法固定導管接頭。
干預組采用3M加壓固定膠帶+改良固定法。對科室具有PICC置管與維護資質的護士進行統一培訓,指導其3M加壓固定膠帶+改良固定法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項。該固定法膠帶準備的流程:取3M加壓固定膠帶(6~7)cm×5 cm ,在膠帶短軸處剪(6~7)cm×1 cm的長方形2條,把(6~7)cm×3 cm的長方形的膠帶反折,在反折口左右1 cm處各剪2 cm深,將反折口的中間1 cm再橫向剪掉0.5 cm 。剪后的3M加壓固定膠帶見圖1。
固定方法:取一條(6~7)cm×1 cm的長方形膠帶固定于貼膜邊緣;另一條(6~7)cm×1 cm的長方形膠帶采用高舉平臺法固定延長管;取改良裁剪后的(6~7)cm×3 cm的長方形膠帶,采用高舉平臺法分別固定于延長管和肝素帽上。固定后效果見圖2。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脫管率、有效固定時間、皮膚過敏情況、患者舒適度情況。其中脫管指管道脫落或移動;有效固定時間為從膠帶固定到脫落或卷邊的時間。過敏情況參考相關標準,分為無過敏、輕度過敏(僅有輕微的皮膚瘙癢及紅斑)、中度過敏(皮膚瘙癢感明顯,穿刺點周圍出現散在紅斑、丘疹、潮濕等),重度過敏(瘙癢難忍,出現水泡、糜爛、滲出等)。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進行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患者脫管率比較
干預組脫管率為3.33%(1/3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0.00%(6/30);兩組比較,差異顯著,χ2=4.043,P<0.05。
2.2? 兩組患者有效固定時間比較
干預組有效固定時間為(5.32±0.62)d,明顯高于對照組的(3.00±0.74)d;兩組比較,差異顯著,t=13.163,P<0.05。
2.3 兩組患者過敏情況比較
干預組過敏情況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3 兩組患者舒適度比較
干預組患者舒適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討論
PICC目前已廣泛用于腫瘤化療、腸外營養、高滲液體及血制品的輸注和抗生素治療等方面,優點頗多,與其他外周靜脈輸液裝置相比,留置時間長,可避免反復穿刺痛苦及化療藥物對人體的損傷,顯著提高患者生存質量。但是PICC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容易引起一些并發癥。有研究表明,17.0%的腫瘤患者發生了PICC 相關并發癥,其中最常見的并發癥是局部皮膚反應;也有研究表明,PICC 脫出的發生率為 5%~31%,PICC脫出會增加患者痛苦及負擔,且影響正常使用。而PICC脫出的主要原因是導管固定不夠牢固,在患者肢體過度活動、出汗時敷貼容易松脫,失去粘附作用,導致脫落[3]。
本研究采取采用的3M加壓固定膠帶+改良固定法,主要選取了美國3M公司生產的醫用無紡布3M加壓固定膠帶,這種材質相比較傳統的普通白色醫用膠帶,質地更加牢固,透氣,防水,具有彈性,不易斷裂,固定效果好[4]。這種固定方法主要使用長方形膠帶,采用高舉平臺法固定延長管,取改良裁剪后的(6~7)cm×3 cm的長方形膠帶,采用高舉平臺法分別固定于延長管和肝素帽上,相比較傳統的蝶形方法,不會直接接觸皮膚,不易拉扯,降低脫管率,增加有效固定時間。
本研究表明,干預組脫管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干預組有效固定時間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干預組過敏情況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干預組患者舒適度情況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3M加壓固定膠帶+改良固定法應用效果顯著。這主要是由于長期使用PICC置管的患者,發生皮膚過敏的可能性增加,透明敷貼上的黏膠等外源性因素是導致病人發生過敏的原因之一,3M加壓固定膠帶及改良的方法能夠避免與皮膚的直接接觸,減輕于皮膚的摩擦,減少炎性反應。此外黏膠的去除即使無明顯可見的創傷,通常也會導致或多或少的表皮細胞分離;反復的應用和剝離黏膠產品會導致皮膚屏障功能損傷,啟動炎癥反應。3M加壓固定膠帶+改良固定法相比較傳統的方法,在去除黏 膠方便更簡便,可減少過敏反應的發生,還可避免多次反復維護及重新固定,增加了患者生理舒適度。
綜上所述,3M加壓固定膠帶+改良固定法能有效且牢固固定PICC導管,降低PICC置管患者導管脫管率,延長有效規定時間,減少皮膚過敏反應,增強患者的舒適度,且方便快捷,易于掌握,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武艷.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健康教育在PICC帶管腫瘤患者中的應用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7.
[2]趙慧函. PICC置入部位醫用粘膠相關性皮膚損傷的流行病學研究及預防策略構建[D].南寧:廣西醫科大學,2018.
[3]梅思娟,段培蓓. PICC脫出的預防研究進展[J].護理學雜志,2011,26(5):90-93.
[4]胡愛珍,賴麗芳,喻燕敏.新型膠帶固定法在PICC體外連接器固定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7,23(23):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