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雅晶 馬鑫 馬飛燕 蘇比努爾·阿布都克拉依木 吳起航 彭晶
摘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直是國內外學者關注研究的焦點,醫學生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的風險感知和應急能力水平不同,而風險感知和應急能力與預防性健康行為相關。針對醫學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風險認知和應急能力,許多學者開展了臨床和理論研究工作,并取得了明顯的成果。本文從調查工具、風險認知以及應急能力等方面對醫學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能力的相關研究進行綜述,以期探索切實有效的措施,提高醫學生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
關鍵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風險認知;應急能力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會公眾健康損害的重大傳染病疫情、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職業中毒及其他嚴重影響公眾健康的事件[1]。它具有不可預見性、爆發突然、病因多樣、蔓延迅速、破壞性強、傷情復雜進展迅速和救治難度大等特點[2~3]。近年來有關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風險感知研究主要集中在SARS疫情和埃博拉疫情,關注群體主要是社會大眾,對大學生群體的風險認知研究亟須加強。醫學生的風險認知和應急能力對減少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造成的健康損害具有重大的作用。本文從調查工具、風險認知以及應急能力等方面對醫學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能力的相關研究進行綜述,旨在總結相關研究現狀,反思存在的相關問題和不足,為后續研究提供參考。
1醫學生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的調查工具
國內沒有統一公開使用的問卷,大部分研究者使用的調查工具都是自行設計的。代亞君等[4]設計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公眾風險認知量表,內容包括調查對象的一般資料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公眾風險認知量表2個部分。該量表包括4個維度,分別為疫情嚴重性(3個條目)、疫情可控性(3個條目)、疫情對健康影響的嚴重性(2個條目)和疫情的可能性(2個條目),共10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計分法評分,量表總分為10~50分,得分越高說明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風險認知水平越高。總分<30分表明認知水平低,30~40分表明認知水平中等,>40分表明認知水平高。同時研究者還對問卷的信效度進行了檢測,檢測結果比較良好。王冬葉等[5]自行設計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能力量表。該量表包括3個維度,分別為應急知識(5個條目)、急救能力(4個條目)和綜合能力(9個條目)共18個條目。量表總分18~90分,得分越高說明應急能力越好。
2醫學生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風險認知現狀
醫學專業的學生的認知程度優于其他非醫學學科的學生,這與醫科類學生所學習的專業知識以及對突發公共事件比較高的關注度有關系[6]。醫學生中女生的認知水平比男生高,高年級認知水平高于低年級,本科得分高于專科。原因可能是認知功能的性別差異、對專業知識的學習掌握情況和專業背景的不同,導致了學生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知識的認知差異[6~7]。醫學生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認知與熟悉度中,無論是對于病因、傳播途徑的了解,還是對微生物檢查、臨床診斷標準、治療原則以及防護措施的了解程度,醫院見習實習組醫學生熟悉程度均高于在校生組,這與醫學生隨著年級的增長心智更成熟、處于臨床見習階段、已具備較豐富的專業技能知識,在醫院實習見習中積累了更多的生活和專業實踐經歷,接觸到的疾病和學到的技能操作都與臨床密切相關,對疾病的整體治療和護理的熟悉程度和意識都優于在校醫學生[8]。
3醫學生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能力現狀
應急知識評分與應急能力呈正相關,這與相關文獻研究的結果一致[9]。說明應急知識水平越高其應對能力也就越高,應急知識的掌握是應對能力養成與提升的前提,也是堅實的理論基礎。實習護生作為臨床護理工作的一份子,其危機意識、應急能力在控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蔓延,減少人員感染及社會危害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研究顯示[10],實習護生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處于低或中等水平,可能與學生更加注重學習專業必修課程,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不重視、不關注、缺乏相關學習信息來源有關,這表明實習護生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有待提高。各維度均分最高的是應急能力,最低的是急救知識。可能是學校在培訓急救知識方面,形式單一學生缺乏興趣,沒有正規的指導和相應的理論和實踐課程,導致實習護生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缺乏認知,在遇到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不能靈活運用自己所掌握的常識和技能及時擺脫困境[11~12]。
4小結
4.1 缺乏統一的研究調查工具
研究人員大多數都是根據自己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自行設計問卷量表,每個人問卷的信度和效度都不同,缺乏一個相對全面官方的關于突發衛生事件認知和應急能力研究的調查工具,研究人員可以根據自己的研究方法和適應人群在其中截選所需量表,充分考慮調查的適用性,使得調查研究的結果更準確有效[13~14]。
4.2 醫學生的應對能力水平較低,需繼續采取措施提高應對能力
研究顯示[15~16],不同專業、年級醫學生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知識缺乏了解,知曉率不高。盡管大部分醫學生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認知隨著年級的增長而提高,但是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只有一個粗淺的了解,缺乏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全面認識應當完善高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建議學校調整課程設置,增加社會醫學,流行病學等相關課程的時數,根據醫學生不同的年級,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例如在低年級時重點學習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判別、預防能力,掌握應對策略,這樣既能學到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理論知識,也不會增加高年級醫學生課程學習壓力。也可將突發公共衛生事理論和應對措施納入大學生的健康教育體系中,充分利用校園廣播、自媒體、互聯網、學校App平臺、宣傳欄、社團活動、第二課堂等多種多樣的傳播平臺媒介,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大學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危機意識,引起他們的重視。
綜上所述,醫學生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認知和應急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相關部門需開發更多科學的、全面的、有針對性的評估工具對醫學生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能力進行客觀評價,學校需繼續加強關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知識的宣教,提高學生認知和應急水平。
參考文獻
[1]戴雅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亟待修訂[J].中國勘察設計,2020(6):23-25.
[2]黃坤妹.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急救護理措施的作用[J].結直腸肛門外科,2018,24(S1):105-107.
[3]呂冬艷.我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現狀及應對策略[J].社區醫學雜志,2016,14(24):65-69.
[4]代亞君,郝艷華,吳群紅,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公眾風險認知量表編制及信效度檢驗[J].中國公共衛生,2020,36(2):227-231.
[5]王冬葉,張萬里,項少梅,等.溫州市社區護士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能力調查分析[J].護理學雜志,2016,31(4):82-84.
[6]劉玉梅,吳玲.大學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認知及教學需求調查[J].中國衛生產業,2017,14(12):159-160.
[7]王沁,杜朝東,陸超.醫學生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認知現狀調查分析[J].遵義醫學院學報,2012,35(6):532-535.
[8]孫亞楠,張浩然.醫學院大學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認知現狀與培訓需求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21,39(6):71-73.
[9]馬衣努爾·托合提,侯銘,李萍.基層護士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能力與知識、態度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護理管理,2018,18 (10):1390-1394.
[10]王璋琳,回曉晶.實習護生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調查分析[J].衛生職業教育,2021,39(10);127-128.
[11]朱愛群,張靜平,李樂之,等.臨床護士災害護理能力與認知的調查[J].護理學雜志,2014,29(17):47-50.
[12]李靜.學校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應對的探索[J].教學與管理,2021(18):40-42.
[13]杜鵑,宋春梅,葛紅娟.基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預防醫學課程思政改革探究[J].吉林醫藥學院學報,2022,43(1):72-73.
[14]曹紅梅,韓光曙,顧海,等.基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醫院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體系構建[J].中國醫院管理,2020,40(4):11-14.
[15]談在祥,吳松婷,韓曉平.美國、日本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體系的借鑒及啟示——兼論我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對[J].衛生經濟研究,2020,37(3):11-16.
[16]翟羽佳,林君芬,古雪,等.2010—2018年浙江省傳染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特征[J].預防醫學,2021,33(1):21-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