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鳳安金燕莫娜艾禎仙王天垂
(1.貴州龍鳳寶中藥材科技有限公司,貴州 三都 558109;2.三都縣農業農村局,貴州 三都 558100)
當前國內外的中醫藥材需求量較大,野生中藥植物資源有限[1],且大部分長在林下和坡地,因此人工種植中藥材成為重要途徑。現有中藥種植方式盡管引進先進儀器和方式,仍然存在一定問題,不易保持土壤原有肥力,監管不及時[2]。本文以鉤藤套種頭花蓼為主要研究對象,用遙感監測的方式進行科學監管,從監管技術的了解到使用,系統進行深入研究,以期為科學管理田間栽培提供科學依據。
鉤藤為常用中藥,中國藥典規定為茜草科(Rubiaceae)鉤藤屬(Uncaria)植物鉤藤、大葉鉤藤、毛鉤藤、華鉤藤和無柄果鉤藤(白鉤藤)的帶鉤莖枝。鉤藤入藥有著悠久的歷史,具有清熱平肝、息風定驚等功效。常綠木質,藤本長可達10m。葉紙質,橢圓形或長圓形,長5~12cm,寬3~7cm,種植時需行間距1.5~2.0m、株距1.0~1.5m、穴直徑35~45cm、穴深35~45cm,每3個月追肥1次;每年1—3月進行鉤藤苗移栽,每穴1株苗,種植密度在3330~6660株·667m-2;每年12月可收割。
頭花蓼,屬于蓼科蓼屬多年生草本植物,為中藥材中較為常見藥材,有治療尿道感染、腎盂腎炎的功效。主要生長在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廣東、廣西、云南及西藏。葉卵形或橢圓形,長1.5~3cm,寬1~2.5cm,種植時需行間距25cm、株距25cm、穴直徑25~30cm、穴深20~25cm,每4個月追肥1次;每年4—5月進行頭花蓼苗移栽,每穴1株苗,種植密度在18萬株·667m-2;每年11—12月可收割。
苗藥頭花蓼為蓼科植物頭花蓼(PolygonumcapitatumBuch.-Ham.ex D.Don)的干燥全草或地上部分,具有清熱利濕、解毒止痛、活血散瘀、利尿通淋的功效,收載于《貴州省中藥材、民族藥材質量標準》2003年版。鉤藤與頭花蓼均屬于多年生植物,鉤藤生長形態較大,種植密度相對較??;頭花蓼生長形態較小且屬于叢生,種植密度較大,兩者套種可降低土地使用壓力,降低土壤表面水分蒸發,涵養地下水資源。鉤藤的種植時間與收割時間與頭花蓼相鄰,并且鉤藤發芽時間與頭花蓼收割時間相隔較短,可以提升農田的使用概率,增長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率。
高光譜遙感技術是現代農業監測關鍵性的理論依據,在生產過程中監測儀的常規波長為10~13nm,在同一時間能夠完成近幾千個光譜段的掃描,同時制作成一條完整的光譜曲線。從農業經濟角度出發,收益率與像素分辨率成為其中重要的信息依據,以便生產者監管鉤藤與頭花蓼,同時方便購買者查閱生產各個環節是否不妥,為今后病蟲害的防治提供可靠的分析數據[3,4]。
利用高光譜遙感技術可以提供幾個重要數據,其中包括空間信息、輻射信息、光譜信息等。該技術與其它遠程遙感技術相比,在光譜吸取上更為精準,展示的數據更加全面。如,檢測過程中,綠植的葉綠素、大量營養、微量營養元素、植物水分、植物生長發育的預判等,也包含環境的部分因素。這對于該技術在其它領域的使用上,更加具象化,也更能反映植物動態生長趨勢,隨著波段的變化,高光曲線會發生顯著變化[5]。
當前,遠程遙感技術成為主要發展趨勢,系統上采用植物內部數學模型演示,工作人員根據所采集的數據及部分影像信息進行充分分析[6]。最終通過不同波長反映出的植物敏感度,構造出一個較為完善的技術模型,具體如圖1所示。
近幾年,國內外學者對于作物遙感監測問題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并且建立適當的類型算法,建立科學的作物生育時期、生長指標、產量識別、分區及診斷模型,在此基礎上進行應用[7]。一般監測模型可分為2大類:成像和非成像。系統根據不同的成像類型進行科學模型搭配,表1為鉤藤套種頭花蓼研究部分模型方法。

圖1 遙感監測技術模型

表1 遙感監測典型模型
對于現代農業來說,使用遙感監測得到數據后,需要進行數學模型建立并分析。針對植物種類的不同,模型制定的方式也會產生差異,上述內容中提出的原理依據已經解答了分析方式的由來,根據多年遙感數據采集形成系統的數據庫,通過作物物理構成、化學構成及環境系數深入分析后,找到適合的科學遙感方案,具體如表2所示。
3.3.1 經濟效益
在以往常規單獨種植2種植物基礎設備建設過程中需要投入的資金總和在7400~9600元·667m-2,其中包括建設及修繕的費用、人工費、種苗、肥料、其它。而鉤藤套種頭花蓼是新型種植方式,套種初年基礎建設投資為3100~4800元·667m-2;第2—3年,每年投資為400~600元·667m-2。由此看出,套種模式下的種植建設費用及人工費用等顯著低于常規投資費用。

表2 遙感監測數學模型
從產品經濟收益上講,單獨種植鉤藤,初年可收獲干品30kg·667m-2,棒子42.5kg·667m-2;第2年可收獲干品75~125kg·667m-2,棒子75~125kg·667m-2;第3年可收獲干品100~150kg·667m-2,棒子100~150kg·667m-2。單獨種植頭花蓼,每年可收獲干品250~300kg·667m-2。鉤藤干品、棒子及頭花蓼的單價分別為70元·kg-1、12元·kg-1、10元·kg-1,因此鉤藤3a經濟效益共16960~25160元·667m-2;頭花蓼每年經濟效益共2500~3000元·667m-2。在套種模式下,鉤藤及頭花蓼產量是常規產量的1.2倍,鉤藤3a經濟效益共17950~30192元·667m-2;頭花蓼每年經濟效益共3000~3600元·667m-2。由此可分析出,套種模式在遙感監測的情況下栽種管理及時,促進鉤藤及頭花蓼產量的同時,提升了單位面積土地的經濟收益。
3.3.2 社會效益
遙感監測技術運用在鉤藤套種頭花蓼中有較好的效果,促進產量及當地經濟的同時,可以帶動周邊農戶發展,推動本縣中藥材產業逐漸壯大。這不僅給農民提供了就業機會及相關優惠務農補助,也為當地民族藥品的研發、疾病防治防控、國民健康作出一定社會貢獻。
3.3.3 生態效益
在科學檢測的情況下,降低植物病蟲害的發生,使得周邊環境生態得到保障,促進各生態因子在穩定環境中逐漸恢復生態限定值;大量的土壤水分及葉片蒸發水分被保留,促進露水草產業的發展,提升土地綠化覆蓋率,防治水土流失,保護地下水污染,保持生態平衡及農業用地可持續發展[8,9]。
目前,在農業生產及日常管理過程中,該項技術對作物生長環境、森林生長環境及牧草生長環境等自然生成的條件有較為精準的監測。隨著現代工業化生產加劇,環境因素影響著作物的生長,將儀器監測的各類指標由單一因子逐漸轉變成為多元因子,并且結合連續性波長探索病蟲害產生的原因、植物生長預判、作物生長軌跡及對部分病蟲害預判等。在此基礎上,利用環境、生物因素分析土壤的理化性質及植物養分吸收機制。
現階段對于鉤藤套種頭花蓼病蟲害監測理論研究較少,盡管技術較為精準,但是大部分地區引用該技術較晚,使得管理人員不能準確掌握監測技巧,更不要說及時進行控制。鉤藤套種頭花蓼是一種創新套種方式,2種作物之間相互影響,被病蟲害侵害的部位也不同。隨著高新技術的日益發展,遙感技術更新較快,不僅能夠從土壤、生態環境、植物表面等方面采集重要信息,還可以通過采集到的數據進行數學模型建立,從而系統地觀測田間鉤藤套種頭花蓼病蟲害情況,構建未來綜合病蟲害動態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