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濤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林產工業規劃設計院,北京 100010)
我國現階段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旅游業已經從外事接待型事業發展成為全民參與的民生產業和綜合性的現代產業。隨著國民旅游需求的激增和“大眾旅游時代”的到來,作為國家戰略的全域旅游已成為推動地方社會經濟和旅游業發展的重要抓手,成為我國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重要動力和鄉村地區實現脫貧致富的重要手段。
鹽湖區是運城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協作區的區域中心城市和物資集散地。作為山西省“上古尋根文化旅游”和“黃河板塊”的重要節點城市,鹽湖區是運城市旅游優先發展區域之一,在全市旅游發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1.1.1 旅游資源調查評級
根據《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18972-2017),鹽湖區旅游資源涵蓋7個主類(87.5%)、18個亞類(61.3%)、40個基本類型(27.1%)。其中,五級旅游資源4個,四級旅游資源8個,是全域旅游開發的“拳頭”資源;三級旅游資源15個,以遺址遺跡類、原生態自然環境和農業觀光為主,是全域旅游開發的重點資源;一、二級旅游資源數量較多,通過適當包裝開發,可作為全域旅游的支撐資源。
1.1.2 旅游資源構成特征
鹽湖區旅游資源類型豐富,人文資源比重高,擁有人文資源全部主類,在14類人文旅游資源亞類中占13類。擁有鹽湖、解州關帝廟、常平關帝廟、舜帝陵4個國家級旅游資源,均為國家4A級景區。
1.1.3 旅游資源聚集特征
鹽湖區旅游資源在空間分布上實現行政轄區8個街道、7鎮、6鄉的全域覆蓋,通過對鹽湖區旅游資源的空間分布、集聚水平、資源特色等分析研究,其旅游資源整體呈現“4大旅游資源區”的分布態勢,包括中心城區旅游資源區、關公故里旅游資源區、中國死海旅游資源區、城北鄉村旅游資源區。
1.1.4 旅游核心資源提煉
對鹽湖區旅游資源進行梳理、整合和提煉,其核心旅游資源可概括為“2大資源”和“4大文化”,包括鹽湖、中條山、黃河根祖文化、宗教信仰文化、河東民俗文化和紅色革命文化。
1.2.1 客源地構成
鹽湖區近年來游客以運城市本地為主,超過50%的游客都是運城市本地居民;省內非運城市本地游客和省外游客各占20%左右,其中省內游客主要來自臨汾、太原、晉城,省外游客以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地區的渭南、三門峽為主,此外還有來自北京、福建、山東、臺灣、吉林等其它省(市)的游客。隨著旅游對外宣傳效果的顯現和品牌知名度的提升,鹽湖區省內非運城市本地游客和省外游客逐年快速增長。
1.2.2 游客出游目的
鹽湖區的游客出游目的以觀光休閑、祭祀祈福、民俗體驗為主,其中關帝廟、中國死海、舜帝陵、袁家村等主要景區在清明小長假、五一小長假、國慶黃金周等假期長期爆滿。
1.2.3 游客出行方式
自駕游、自助游是鹽湖區游客的主要出行方式。五一小長假、中秋節、國慶節等主要假期,鹽湖區各高速公路入口車輛川流不息,中心城區隨處可見來自晉、陜、豫等地的車輛,主要景區停車場幾乎天天爆滿。
1.3.1 第一產業
鹽湖區農業基礎發達,已形成優質水果、設施蔬菜、高效雙季槐、優質核桃、食用菌5大主導產業,獲得“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區”、“全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區”、“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全國農業全產業鏈開發創新示范區”等多項榮譽稱號,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有王過酥梨、鹽池大鹽、鹽池黑泥。
1.3.2 第二產業
鹽湖區工業基礎雄厚,是全國最大的無機鹽生產基地,具備發展原材料深加工、延伸產業鏈的良好基礎和獨特優勢。依托鹽湖研發的特色鹽池黑泥護膚品、鹽雕、鹽燈等系列產品,深受廣大游客喜愛。
1.3.3 第三產業
鹽湖區以“實施現代服務業”、“全域旅游發展”2大推進計劃為路徑,文化旅游業近年來得到快速、迅猛發展,已出現“旅游+體育”、“旅游+農業”等旅游新業態,文化旅游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位居山西省前列。
以組團集群發展的規劃思路破題,并以創建2個5A級景區為具體抓手。在此基礎上,以“關公故里·多彩鹽湖”為鹽湖區整體形象定位,以2個5A級景區作為全域旅游的核心驅動,依托二者的輻射作用,全面帶動鹽湖區旅游業的跨越式發展。
以“華夏關公·朝拜圣都”為形象定位,通過做精關公故里品牌、做大晉南民俗體驗、做透生態綠廊本底,打造景區鄉村融合、旅游文創融合、日賞夜游融合的5A級關公文化景區。空間布局為“一核、兩區、一帶”,即關公文化核心區、金井休閑農業片區、龍居晉南民俗片區、姚暹渠水利風景帶。
2.1.1 關公文化核心區
整合關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通過激活和融合多樣業態、營造符號化文化空間、景觀改造提升、激發文化創意,打造關公文化特色突出、富有文化內涵與創意的特色文化小鎮。
2.1.2 金井休閑農業片區
依托金井特色休閑農業示范點,開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活動,豐富關公大景區的旅游體驗。借助與永濟市交界及與風陵渡等知名景區相鄰的地緣優勢,積極發揮景區走廊作用,服務過境客流。
2.1.3 龍居晉南民俗片區
依托龍居鎮的特色民俗與傳統建筑,開展晉南民俗觀光、文化創意體驗、“晉南人家”農家樂、“晉南社火過大年”等旅游活動。借助臨近鹽湖景區與關公景區的便利區位,適度發展住宿接待功能。
2.1.4 姚暹渠水利風景帶
改造提升姚暹渠沿線景觀,建設成為水清、景美、可游可賞的沿渠綠道和慢行休閑游憩系統。
以“中國死海·康養福地”為形象定位,通過引爆“中國死海”品牌,締造“康養福地”形象,創建5A級景區,打造國際級生態文化旅游度假區。空間布局為“一帶、兩軸、兩區”,即鹽湖百里景觀帶、鹽湖大道景觀軸、解東路景觀軸、鹽湖觀光療養區、中條山運動休閑區。
2.2.1 鹽湖百里景觀帶
建設鹽湖環湖路,增加觀光休憩設施及親水平臺,串聯禁墻、部分村莊及農田,融入制鹽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打造鹽湖百里文化游憩景觀帶。
2.2.2 鹽湖大道景觀軸
通過進一步景觀提質增效,強化景觀軸線效果,打造鹽湖最美景觀大道。
2.2.3 解東路景觀軸
對解東路進行升級改造,增設慢行系統,通過景觀提質增效,打造解州鎮—鳳凰谷—東郭鎮沿山旅游專線。
2.2.4 鹽湖觀光療養區
通過開發“鹽賞·鹽養·鹽趣·鹽識”系列旅游產品,打造集觀光、康體養生、休閑娛樂、科普科考等功能于一體的國際級生態文化旅游區。
2.2.5 中條山運動休閑區
依托鳳凰谷、九龍山、袁家村、古鹽道、蚩尤村遺址、磨河村新石器遺址、磨河戲臺等中條山南麓沿線旅游資源,打造以戶外運動、休閑度假、歷史尋蹤等為主題的運動休閑區。
以全域聯動為導向,構建覆蓋鹽湖區全域的“一城、一環、兩軸、三區”的旅游發展新格局,即鹽湖城、全域旅游環路、東西發展軸、南北發展軸、關公故里文化體驗區、中國死海生態康養區、鄉村休閑游憩度假區。
采取“核心帶動、梯度發展、全域推進”的旅游發展模式,以關公文化、鹽湖奇景、舜帝文化、鄉村資源為基礎,突出文化、康養、田園主題,構建鹽湖區由引擎項目、重點項目、一般項目組成的重點突出、體系完整、優勢互補的全域旅游產品體系。其中,引擎項目,以彰顯鹽湖區核心特色的大項目帶動全域旅游發展;重點項目,以各片區富有代表性且互補的項目體現鹽湖區資源的豐富性和體驗的多元性,支撐各片區旅游業發展;一般項目,由規模較小或相對薄弱的項目構成,是對引擎項目和重點項目的有效補充。
通過構建“三級服務中心+沿線服務點”的公共服務體系,“一環、兩軸、兩線”的全域交通體系,高端住宿、大眾住宿、其它住宿互補的住宿接待體系,“主題式+分散式”結合的餐飲服務體系,“全域有活動、處處有歡樂、白天夜晚齊歡享”的休閑娛樂體系,“1+5+N”的咨詢集散體系,“1+2+3+N”的智慧旅游體系等,打造鹽湖區完善便捷的全域服務體系。
以旅游產業為核心,注重創新業態發展,豐富全域旅游加產業類型,優化旅游產業結構,通過“產業融合發展、旅游城鎮建設、美麗鄉村建設”3大重點任務的推進,實現鹽湖區旅游產業的轉型發展、創新發展和跨越發展。
樹立鹽湖區“關公故里·多彩鹽湖”的旅游形象,通過多主題、多平臺、多方式、多區域、多時段等措施,維護山西省內客源、中原城市群主力市場,深耕關中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市場,拓展福建、廣東、東南亞等市場,確保市場規模逐年增長。
圍繞創新體制機制、加強頂層規劃設計、強化旅游市場監管、加大政府財政投入、設立專項建設資金、激活全民參與共享等方面,通過全域多層次的組織機構和保障機制的建設,為鹽湖區全域旅游的發展提供制度和政策保障。
從規劃的落地性角度出發,結合鹽湖區政府近年工作計劃的安排情況,制定詳實的3a行動計劃(2019—2021年)。
2019年主題為“核心品牌打造年”,包括25項重點工程,重點工作任務為創新旅游管理體制機制、推進3大核心景區建設、完善核心景區配套建設、推進全域交通網絡建設、完善全域旅游服務體系,以期全面打響關公、死海、舜帝3大品牌。
2020年主題為“鄉村旅游提升年”,包括18項重點工程,重點工作任務為推進鄉村旅游景區建設、完善鄉村旅游配套設施、提升鄉村旅游交通網絡、實現鄉村產業有機融合、塑造美麗鄉村景區形象,旨在全面提升鹽湖區鄉村旅游整體水平。
2021年主題為“全域旅游雛形年”,包括12項重點工程,重點工作任務為實現旅游空間全域覆蓋、多種產業有機融合、旅游要素體系完備、城市旅游形象鮮明,目標初步形成鹽湖區全域旅游發展格局。
近年來,隨著對全域旅游理念的認識水平和重視程度的不斷提升,全國各地以全域旅游引領當地旅游業發展的積極性空前高漲。通過對鹽湖區全域旅游規劃的經驗總結,對于全域旅游規劃有了初步的認識與理解,關于規劃內容,提出3點想法。
對于擁有“拳頭”旅游資源的城市,依托整合優化后的“旗艦”大景區實現組團集群發展不失為一種思路。全域旅游服務應打造以散客人群為主體的全域服務體系,通過實現廁所革命、完善旅游咨詢體系等專項內容,滿足散客時代游客的不同需求。應注重工作機制創新、旅游市場綜合監管和大數據分析應用,完善目標城市的全域旅游機制與平臺建設,提高以政府為主導的綜合協調能力。
開發類似鹽湖性質的景區時,可以在景區周邊配套建設一定面積的療養康體設施,同時將自然環境、鹽文化、工業生產與旅游活動進行深度融合,將旅游開發與社區共建結合,實現景區由“初級觀光”向“深度體驗”模式的轉變。
在鄉村旅游開發過程中,可以參照“一村一品一業”的發展模式,避免橫向同質化競爭,同時將農業生產、生態保護、農業文化及當地民俗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打造綜合性旅游度假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