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江 盧志偉 莫健超
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又叫老年性癡呆,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變性病,起病隱襲,病程呈慢性進行性,是老年期癡呆最常見的一種類型。AD患者的海馬區域和大腦皮質區域的神經元外細胞緩慢沉積大量B 淀粉樣蛋白,在神經元細胞內形成一蛋白為主的神經原纖維纏結(NFT),導致膠質細胞產生炎癥反應,進而導致大量神經細胞消失,大腦伴有顯著萎縮;大腦皮層區域的內側顳葉正常階段的傳播和認知是AD 神經元損失的氣源,特別是額頂顳區和后扣帶皮質[1,2]。MRI 可以將上述現象充分可視化。根據臨床研究表明,MRI 在腦萎縮AD 發病的數年前就能夠對其病情發展進行跟蹤。為確認MRI 對腦萎縮AD 的檢測效果,本院特地進行此次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2 月~2019 年1 月本院收治的50 例NL 患者,根據MRI 成像檢查結果將25 例腦萎縮NL 患者列為觀察組,25 例NL 患者列為對照組。觀察組男15 例,女10 例;年齡25~71 歲,平均年齡(45.32±9.32)歲;全腦體積(TIV)(28.10±0.27)cm3。對照組男15 例,女10 例;年齡28~71 歲,平均年齡(45.75±9.32)歲;TIV(28.10±0.44)cm3。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臨床研究經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受試者年齡25~71 歲;②均未接受過手術或非手術治療;③開展研究前與患者及家屬充分協商,患者及家屬在知曉研究內容后自愿參與研究;④高中以上文憑,臨床癡呆評定=0,總體衰退量表<2 分,建議職能狀態檢查28 分,漢密爾頓抑郁量表<16 分,改良的Hachinski 缺血量表<4 分。排除標準:①存在嚴重的心血管疾病;②患者伴有精神病和惡性腫瘤問題;③患者不同意參與本項研究;④患者參與本項研究中途退出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進行MRI 檢查。MRI 圖像獲取:受試者采取1.5TGE 核共振掃描儀檢查,采用持續3 mm 軸向T2 權重圖像,臨床掃描排除腦積水、顱內腫塊和腦卒中。皮質厚度和體積測量:采用FreeSurer軟件包實施體積分割、皮質表面重建、分割掃描的數據分析。采用自動化全大腦分割程序實施大腦結構體積測量[3]。實施測量時采用概率圖譜和Bayesian 分類法,分配每個體素的解剖標簽。重構皮質表面從而對每個表面位置或頂點的厚度進行測量,允許每個頂點可視化組間存在一定差異。可通過重建表示皮質表面和灰質/白質邊界,計算這些表面穿過皮質的每一點距離;這種方式采用連續性信息和強度,能夠分割和重建整個3DMR 體積,從而構建皮質厚度[4,5]。此過程在提供參與者的基礎上大腦皮層能夠匹配到相應的解剖學形態學位置,同時最小化指標失真,能夠測量到每個人重建表面的每一點皮質厚度,并且表面會分配到不同的ROI。手動編輯和審查皮質表面模型,確保準確性。神經解剖醫師必須有超過10 年以上的經驗技術,采用背對背法編輯分析和實施圖像定性審查。計算和測量5 個先驗被選擇的ROIs,顯示AD 的PCC、中顳葉皮層(MTG)、頂下小葉眶額皮質(IPL)、OFC 和EC[6,7]。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AD 發病率及ROI 厚度。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AD 發病率比較 觀察組AD 發病率為40.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4.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AD 發病率比較(%)
2.2 兩組ROI 厚度比較 觀察組左面EC、OFC、PCC 的ROI 厚度均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ROI 厚度比較(,cm)

表5 兩組ROI 厚度比較(,cm)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隨著老齡化問題的不斷嚴重化,AD 的發病率日漸上升,如今已成為全世界范圍內嚴重的社會問題和公共衛生問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預測,在未來,AD 將成為中國主要的疾病負擔排名前四的重大疾病。AD 作為一種慢性疾病嚴重影響著人們的生命質量,而在治療上沒有特殊且效果確切的方式,因此預防處理就成為了治療AD 疾病首選的方式。有研究通過分析表明,認為導致AD 發生的最危險因素中依次排序為等位基因、癡呆家族史、抑郁、喪偶和腦外傷,這說明社會因素、精神心理因素和遺傳因素是影響AD 發病率的重要影響因子[8]。根據各項研究報道表明,以上所述的影響因素對于AD 發生率具有重要影響,因此積極地采取針對性預防措施,能夠極大的消除這些危險因素帶來的隱患,是公共衛生事業和衛生保健的核心指標。在所有AD 患者中,老年人群無疑是重點的高危群體,所以應積極監測老年人的AD 發生率,并展開早期預防,盡可能的避免AD 發生[9]。
有調查研究[10]表明,大約有42%的在校醫學生認為應從50 歲起積極預防AD,有35%的醫學生認為可以從40 歲開始就積極進行預防措施。而針對AD 的臨床治療,56%的醫學生認為AD 患者應該積極的主動尋求治療,科學及時的治療能夠大大降低AD 的致死率。根據近年來的社會調查表明,AD 的患病年齡和發病年齡都在不斷向前推進,這說明AD 已經呈現年輕化的趨勢,40 歲左右的部分人群也陸續出現反應能力、思維能力和記憶能力下降的AD 早期癥狀[11]。而50 歲尤其應該注意,這個年齡階段是人體正在邁向老年的一個過渡階段,器官系統尤其衰老迅速,免疫功能下降,所以在此階段應該特別注意AD 的發生,所以大部分的在校醫學生都認為應該從50 歲開始積極預防AD[12,13]。因此,在早期診斷中,采用MRI 成像檢查則能夠很好的在早期判斷AD 的存在風險,從而促使醫師可以給出積極干預和防治的手段,避免病情惡化[14]。老年人群同時也應該多參加鍛煉,應該多進行集體休閑娛樂活動,放松身心,做有氧運動,如打羽毛球、游泳、健身操、太極拳、健走等都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其精神水平,隨時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多進行活躍思維和手足能力的活動,能夠很好的改善AD 的發生率[15]。
本次研究的研究對象中,在年輕至中年這個年齡階段例,腦萎縮NL 患者的皮質變得更薄,因此腦萎縮更加明顯,并且AD 關鍵區域與其他的腦區變化更加顯著。而左半球的大腦區域主要局限了這些變化,并且在PCC、EC 和OFC 較為明顯。MRI 生物標記往往在左大腦半球要顯著明顯于右大腦半球,并且PCC、EC和OFC 最為明顯。通過MRI 研究可以發現,這些AD易損區域很容易發生萎縮性改變,特別是左半球,可增大癡呆和記憶障礙的進展。根據臨床研究表明,AD 患者腦萎縮與其臨床癥狀之間存在密切關聯性,又有數據表明,AD 的病理過程中會導致損傷正常認知功能的神經元[14,15]。因此,根據本次研究表明,腦萎縮NL 患者發生AD 的風險更大,因此需要在早期進行積極監測檢查,避免病情發展嚴重。
綜上所述,腦萎縮NL 患者發生AD 的風險顯著較高,左大腦半球明顯高于右大腦半球,并且PCC、EC和OFC 等最為顯著,隨著對于AD 的不斷深入研究,采取早期的積極干預措施具有重要作用,可從飲食干預、血管保護和其他方面聯合早期檢查,實施積極干預處理,避免這類高風險人群患得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