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文玉 吳順芬 楊秀艷
低體重新生兒是一種常見的兒科疾患。現代研究發現,新生兒體重過低不僅會影響幼兒正常生長發育,還會誘發冠心病、呼吸系統疾病等嚴重病癥出現,嚴重時可導致新生兒在出生后數周死亡,對患兒生命安全產生嚴重威脅。為此,積極有效的補充基礎營養對早期改善低體重新生兒癥狀有重要價值。現階段,臨床針對低體重新生兒多以常規營養指導和生活護理為主,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兒情況,但其效果不甚理想[1]。而近期有學者在報道中提出,針對低體重新生兒實施個體化營養干預不僅能夠滿足患兒日常所需,還能針對性的促進患兒體格發育,增強其免疫功能[2]。為此,本次研究選取80 例低體重新生兒,分析個體化營養干預的應用價值,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6 年1 月~2019 年1 月于本院出生的80 例低體重新生兒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0 例。觀察組中,男23 例,女17 例;胎齡27~38 周,平均胎齡(34.18±3.12)周;出生體重1220~2000 g,平均出生體重(1850.48±210.17)g。對照組中,男22 例,女18 例;胎齡27~38 周,平均胎齡(34.22±3.17)周;出生體重1280~2020 g,平均出生體重(1858.48±192.83)g。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3]:新生兒出生體重≤2500 g;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且簽署同意書;無先天性精神疾病或心臟病;無免疫功能障礙。排除標準:合并先天性心臟病及其他遺傳性疾病者;免疫功能障礙;中途轉院或拒絕參與研究者。
1.3 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營養干預,即患兒出生后當天給予氨基酸及脂肪乳的全合一靜脈營養,若無喂養禁忌則第2 天開奶,予母乳喂養,隨后過程中根據新生兒變化情況酌情調整營養干預方案。觀察組則采用個體化營養干預方案,方法為:強化早期母乳喂養,其住院期間母乳喂養量達到總喂養量50%以上,若母乳不足則采用早產兒配方奶補充。兩組患兒均連續干預1 個月并觀察患兒體格和營養狀態變化情況。
1.4 觀察指標
1.4.1 對比兩組干預前后營養狀態指標 于新生兒干預前后,取其空腹靜脈血,常規血清分離后,以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對兩組PAB、ALB 和TRF 水平進行測定。
1.4.2 對比兩組干預前后生長發育指標 于干預前后采用標準身高體重儀對兩組新生兒體重、身長和上臂圍進行測量。
1.4.3 對比兩組干預前后免疫功能指標 取空腹靜脈血,血清分離后采用紅細胞花環實驗對兩組新生兒RBC-C3bRR 進行測定,以紅細胞免疫調節因子活性測定法對兩組FEER 和FEIR 水平進行測定。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干預前后營養狀態指標對比 干預前,兩組患兒PAB、ALB、TRF 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兒PAB、ALB、TRF 水平均高于本組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干預前后生長發育指標對比 干預前,兩組患兒體重、身長、上臂圍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兒體重、身長、上臂圍均高于本組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干預前后免疫功能指標對比 干預前,兩組患兒RBC-C3bRR、FEER、FEIR 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兒RBC-C3bRR、FEIR均明顯高于本組干預前,FEER 均低于本組干預前,且觀察組RBC-C3bRR、FEIR 高于對照組,FEER 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干預前后營養狀態指標對比 ()

表1 兩組干預前后營養狀態指標對比 ()
注:與本組干預前對比,aP<0.05;與對照組干預后對比,bP<0.05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生長發育指標對比 ()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生長發育指標對比 ()
注:與本組干預前對比,aP<0.05;與對照組干預后對比,bP<0.05
表3 兩組干預前后免疫功能指標對比(,%)

表3 兩組干預前后免疫功能指標對比(,%)
注:與本組干預前對比,aP<0.05;與對照組干預后對比,bP<0.05
低體重新生兒身體免疫力和抵抗力極差,易出現各類病癥,甚至危害患兒生命安全。目前,臨床關于新生兒體重過低的因素展開分析發現,在產婦最初妊娠的12 周,部分分子會影響胎盤生長,有可能會導致新生兒體重過低。此外,另有學者發現,IGF2 基因在胎兒體內和胎盤中表達,會產生一種名為IGF-Ⅱ蛋白質,而動物研究學發現,當胎盤中缺少IGF-Ⅱ蛋白質時,小鼠出生體重相較于正常小鼠低30%左右。為此,加強產婦妊娠期營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新生兒出現低體重的幾率。而針對出生時低體重新生兒則需要在早期給予積極有效的營養干預。傳統營養干預方式是通過靜脈注射營養物質補充,但由于新生兒個體差異較大,導致傳統措施效果不甚理想。而個體化營養支持可以有效的促進患兒體格發育,進而增強其免疫力和抵抗力,避免多種風險發生[4,5]。本次研究將個體化營養干預用于低體重新生兒并取得良好效果,現整理結果如下。
本次研究發現,實施個體化營養干預相較于傳統干預,患兒生長發育更好,能夠提高患兒營養狀態和免疫功能。對其原因進行分析發現,低體重的出現多是因為新生兒體內營養供給不足,進而導致其消耗和供給出現紊亂,由此降低體重。傳統干預方式方法相對單一,缺乏一定的針對性,導致部分患兒因為特殊性無法得到有效的營養補充,進而其效果不佳[6]。目前,國內多項研究報道發現新生兒免疫力和微量元素體內含量較低是會對其生長過程中正常的生理、免疫和智力發育造成障礙,對今后日常生活產生嚴重影響[7]。而個體化營養干預秉承個體化發育支持為理念,根據患兒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營養支持,不僅能夠滿足患兒所需,還能根據患兒個體情況促進其體格發育[8]。本次研究中,通過科學的評估了解患兒情況,并針對性運用營養指導,可以最大化的提高患兒的營養狀態,微量元素在新生兒生長發育過程中不可或缺,而針對性的給予微量元素可以增強患兒體質和抵抗力,進而減少多種風險發生。既往佘云珍等[9]學者在研究中發現,采用全靜脈營養干預的方式可以促進低體重新生兒體格發育,提高其免疫力和身體各項機能的成熟。而陳瑩等[10]在研究中發現,無刺激胎心監護(NST)建立對早產兒進行綜合管理可以提高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NICU)中早產兒母乳喂養率,改善其喂養和營養狀況,促進早產兒嬰兒期的追趕生長。由上述結果可知,早期營養支持可以有效的提高母乳喂養率,進而促進早產兒體格發育。其結果和本次調查結果相符,進一步說明個體化營養支持對低體重新生兒具有良好作用。
綜上所述,在低體重新生兒中應用個體化營養支持可以改善患兒營養狀態,提高免疫功能,促進體格發育,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