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群芳 羅中伶
翼狀胬肉與干眼有一定關系,病理基礎都是淚膜不穩定和眼表損害,從而引起眼部出現相關不適癥狀和視力功能障礙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手術切除是治療翼狀胬肉最有效的方式,隨著眼科醫療科技水平的進步,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在翼狀胬肉中得到廣泛應用[2]。本院為了驗證該術式的應用效果,以部分患者作為對象進行分組對照研究,現將研究內容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于2015 年1 月~2020 年1 月收治的60 例翼狀胬肉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手術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及實驗組,每組30 例。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且本研究通過倫理學會批準。實驗組男18 例,女12 例;年齡26~52 歲,平均年齡(38.6±4.5)歲。對照組男17 例,女13 例;年齡24~53 歲,平均年齡(39.4±5.2)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單純翼狀胬肉切除術進行治療,主要切除增生的纖維血管組織,為了不損傷角膜緣和鞏膜,在手術切除過程中應充分暴露視野,尤其應清楚角膜緣和鞏膜的位置,因此需要先切除翼狀胬肉頭頸部,組織切除完成后常規清創縫合。由于翼狀胬肉頸部干細胞極少,影響術后恢復,因此實驗組患者采取翼狀胬肉切除術聯合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治療,在翼狀胬肉切除術切除后移植角膜緣細胞到胬肉切除處,但應注意移植的角膜緣大小應與胬肉切除處相吻合,術后操作與對照組相同。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并對比兩組患者的治愈率、并發癥發生率、復發率、角膜上皮修復時間、住院時間及術后1 個月角膜散光度、裸眼視力。治愈標準:術后眼結膜未出現充血、增生,創面愈合良好,透明度顯著改善,未出現胬肉、新血管。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療效、并發癥以及復發情況對比 實驗組患者治愈率96.7%高于對照組的80.0%,并發癥發生率6.7%、復發率6.7%均低于對照組的26.7%、26.7%,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各項指標對比 實驗組患者角膜上皮修復時間(3.16±1.03)d 和住院時間(7.02±1.23)d 均短于對照組的(5.38±1.12)、(9.46±1.35)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1 個月的角膜散光度和裸眼視力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療效、并發癥以及復發情況對比[n(%),n]
表2 兩組患者各項指標對比 ()

表2 兩組患者各項指標對比 ()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翼狀胬肉是常見的結膜性病變,是球結膜及角膜增生的纖維血管樣組織,不僅影響外觀,隨著病情的加重還會造成視物遮擋[3]。近些年來隨著電子產品的普及和用眼過度等影響,眼部疾病的發生率呈現顯著上升趨勢,且發病人群逐漸趨于年輕化,翼狀胬肉作為常見的眼表疾病,患者數量也大大增加,對患者日常生活產生嚴重不良影響[4]。流行病學研究認為環境影響和病毒感染是翼狀胬肉發病的重要因素,而病理基礎是長期慢性炎癥刺激。從相關數據的調研來看戶外工作者是翼狀胬肉的高發人群,此類患者主要受環境因素影響,最主要的原因是陽光過度照射,同時包括一些粉塵、花粉的長期刺激而形成慢性炎癥刺激,為翼狀胬肉的病理形成提供必要的生長環境[5]。紫外線的光毒素會直接破壞眼表角膜和鞏膜組織結構,尤其損傷角鞏膜緣干細胞和結膜,破壞角膜和結膜的屏障功能,導致結膜結締組織向角膜過度增生而發展成為翼狀胬肉。除了環境因素,病毒感染被認為是翼狀胬肉的另外一個主要致病因素,此類患者可服用抗病毒藥物進行治療[6]。
針對翼狀胬肉癥狀較輕的患者可采取藥物保守治療,抗代謝藥、糖皮質激素、非甾體類抗炎藥等是主要治療翼狀胬肉的藥物。抗代謝藥一般用于翼狀胬肉的輔助治療,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因出現較嚴重的并發癥導致該類藥物的臨床應用存在很大爭議。糖皮質激素對翼狀胬肉的生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可抑制多個免疫環節,但此類藥物不宜長期服用,副作用較大,主要用于術后預防復發[7]。非甾體類抗炎藥具有一定的抗細胞增殖能力,可以緩解患者眼部不適的癥狀,適用于不愿意進行手術治療的患者。除藥物治療還可采取物理治療,主要手段是激光治療、冷凍治療以及β射線放射療法,療效顯著高于藥物治療。手術切除是治療翼狀胬肉效果最理想的治療方式,目前在臨床上可采取的手術方式較多,不同術式治療后的效果、并發癥發生率、復發率以及患者術后的恢復情況有一定差異[8]。單純翼狀胬肉切除術是治療翼狀胬肉傳統術式,與藥物相比能更直接和徹底清除胬肉,快速改善患者眼部不適癥狀,但該術式在切除病灶的過程中易對淚膜產生不良影響,會破壞淚膜的穩定性,因此很多學者認為單純翼狀胬肉切除術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和復發率較高,目前臨床應用較少[9]。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翼狀胬肉切除聯合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在翼狀胬肉治療中逐漸被廣泛應用,翼狀胬肉頸部缺乏干細胞,也是因為干細胞的缺乏術后恢復不理想,復發率高,通過聯合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補充切除部位干細胞的缺乏,促進患者角膜創面更快修復,且復發率低,是一種理想的手術方法[10]。國內針對狀胬肉切除聯合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治療翼狀胬肉的研究較多,大部分研究者經對比研究得出結論:翼狀胬肉切除聯合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治療翼狀胬肉療效確切,可以降低術后復發率。本院基于國內現有研究成果,以部分翼狀胬肉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對比,旨在為臨床治療提供有價值的參考數據,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治愈率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復發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角膜上皮修復時間和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1 個月的角膜散光度和裸眼視力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翼狀胬肉切除聯合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治療翼狀胬肉療效顯著。
綜上所述,翼狀胬肉切除聯合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治療翼狀胬肉治愈率高,患者術后恢復快,住院時間短,并發癥發生率低,復發率低,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值得大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