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永國 白笠 陳彥磊 董堃博
胃癌是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其發病率與致死率一直居高不下,在惡性腫瘤中發病率名列第五,死亡率位居第三。由于早期胃癌的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多數胃癌發現時已處于進展期,但若能在發病早期及時檢出并進行及時有效的手術治療,患者的5年生存率高達90%以上[1]。目前,內鏡下黏膜剝離術正在成為早期胃癌患者的主要治療方式,因其創傷小、器官保留、并發癥少等眾多優點受到重視,應用越來越廣泛。內鏡下黏膜剝離術應用在手術中需要一定程度的手術視野,而一旦發生術中出血,血液的大量涌出對醫生的手術操作造成極大困擾,因此,保證術中視野范圍變得尤其重要[2]。本文通過對2018年1 月~2020年1 月入本院進行治療的40 例早期胃癌患者進行研究,探討對早期胃癌患者實施經口牙線牽引輔助內鏡下黏膜剝離術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8年1 月~2020年1 月入本院進行治療的40 例早期胃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20 例。實驗組患者男14 例,女6 例;年齡43~87 歲,平均年齡(57.16±7.43)歲。對照組患者男15 例,女5 例;年齡40~85 歲,平均年齡(56.46±7.47)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經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患者臨床癥狀表現與影像學檢查支持早期胃癌的診斷;患者年齡>40 周歲且<90 周歲;本研究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并同意,按規定簽署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 患者有嚴重高血壓、腦出血等疾病;患者凝血功能不全;患者術前檢查發現其他惡性腫瘤或先天性疾病存在;患者存在嚴重精神類疾病,依從性差;患者對麻藥不耐受或存在與本研究相關的藥物過敏史。
1.3 方法 在術前對患者進行相同的檢查,術前1 周對使用抗凝血或抗血小板藥物的患者停藥,術前晚8 點后禁食、禁水。
1.3.1 對照組 患者采用常規黏膜剝離術進行治療。對患者進行術前麻醉,進行相應的基礎生命體征監測與氧氣支持。將患者置于側臥位,使用電子放大胃鏡,對患者病灶位置與大小進行確認后,利用靛胭脂對病灶進行標記處理,濃度為0.2%,在距病灶5 mm 處使用電凝進行標記。配制黏膜下注射液,采用生理鹽水+1‰腎上腺素+適量亞甲藍配制。將上述藥液進行充分混合后,在病灶四周進行多處注射,使病變部位黏膜層與肌層實現充分分離并觀察黏膜抬舉征。沿標記點外將病灶邊緣環周切開黏膜,之后用Dual 刀逐步進行黏膜下剝離,其間少量多次地在黏膜下進行注射,直至完成分離。剝離過程中應注意保證黏膜的完整性,必要時可使用工具進行輔助剝離。剝離完成后對出血的血管進行處理,對黏膜剝離導致的薄弱部分進行封閉。將分離下來的病灶使用福爾馬林進行處理后,進行病理檢測。
1.3.2 實驗組 患者采用經口牙線牽引輔助內鏡下黏膜剝離術進行治療。前期手術方式與對照組等同,但在切開黏膜后將電子胃鏡取出,放入止血夾釋放器,將止血夾安裝在釋放器頂部,釋放止血夾,使用牙線對止血夾進行固定,以防對手術視野產生不利影響,去除較短側的牙線,對較長側的牙線引出口腔,由護士進行輔助牽引,收起止血夾。再次將電子胃鏡置入,并對止血夾進行相應的固定,由護士進行經口牙線牽引,對黏膜下層進行充分暴露,靠近肌層。其余手術過程等同于對照組。
1.4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包括手術時間、整塊切除率、完整切除率、術中出血量等。②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包括術后大出血、穿孔、狹窄、吸入性肺炎等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 對照組患者手術時間為(60.94±13.28)min、整塊切除率為80.0%(16/20)、完整切除率為75.0%(15/20)、術中出血量為(5.0±3.2)ml;實驗組患者手術時間為(42.21±7.14)min、整塊切除率為100.0%(20/20)、完整切除率為100.0%(20/20)、術中出血量為(1.5±1.3)ml。實驗組患者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整塊切除率與完整切除率高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實驗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0,低于對照組的2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胃癌在全世界范圍內有著廣泛的分布,其中,中南亞地區為胃癌的高發地區。在我國,胃癌有著較高的致死率,對人民的身體健康造成了極大威脅。因此,在胃癌的早期階段對患者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能夠極大延長患者生存周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3,4]。內鏡下黏膜剝離術對胃癌患者病灶部位與病灶大小并無明顯要求,對患者創傷更小,因此在早期胃癌患者中有著較為廣泛的應用[5,6]。內鏡下黏膜剝離術的關鍵是黏膜下剝離,更是避免消化道穿孔情況發生的主要步驟。在對患者進行內鏡下黏膜剝離術時,需要手術中有著一定的視野范圍,并使病灶能夠清晰地暴露在視野中,從而有效避免誤操作造成血管破裂出血、穿孔情況的發生與病灶處組織殘留。為了提高手術療效與手術安全,更好地對下層黏膜進行分離,臨床治療中如何更好地暴露黏膜下層,改善手術視野是進一步提高手術效率的關鍵。
本文采用經口牙線牽引輔助內鏡下黏膜剝離術對實驗組患者進行治療,使用經口牽引輔助能使患者的下層黏膜得到充分地暴露,對手術所需時間進行最大程度地縮短,減少出血、穿孔等情況的發生,提高完整切除率[7]。經口牙線牽引輔助內鏡下黏膜剝離術的優越性在于在困難部位病灶切除中的使用有著明顯優勢,解決了常規手術方式操作時間偏長的問題,極大地縮短了手術時間。對于病灶位置暴露明顯、操作難度較小的手術,將止血夾在病灶邊緣進行固定;對于病灶暴露不夠充分、操作難度較大的手術,可以利用倒鏡進行相應的輔助。總而言之,針對不同位置的腫瘤病灶,使用經口牙線牽引輔助內鏡下黏膜剝離術進行治療都有著獨特優勢[8]。
經口牙線牽引輔助內鏡下黏膜剝離術有以下優點:①通過對體外牽引的合理使用,從而使黏膜及其下層的張力增加,使病灶在視野中得以充分暴露。此方法對復雜病灶,如發生浸潤或組織粘連的病灶,由于能夠最大程度地暴露黏膜下層,實現對肌底的貼近,因此可以最大程度地縮短手術時間,降低對正常組織或血管所產生的不必要損傷。②止血夾的使用,可以對患者胃部的黏膜,特別是胃底、大彎側、胃角、小彎側等對常規內鏡下黏膜剝離術而言位置相對隱蔽、操作空間較為狹窄、暴露不足的部位進行更加充分的暴露,從而獲得更好的手術視野。必要時,可再一次進行止血夾的置入操作,從而可以獲得更好的牽引效果[9]。③經口牙線牽引輔助內鏡下黏膜剝離術中應用的原材料可以較為容易地獲得,價格相對較低、重量較輕、手術空間占位較少,不會對正常手術及術后病理標本造成不利影響,在對病灶進行剝離時,能夠在不借助輔助工具前提前實現視野范圍內最大程度的暴露,降低了手術操作的難度。但經口牙線牽引輔助內鏡下黏膜剝離術并非沒有缺點,當對止血夾進行固定過程中,如若止血夾沒有有效固定而發生脫落,會導致進鏡次數的增加,有可能會造成患者消化道黏膜的受損或影響手術時間[8]。經口牙線牽引輔助內鏡下黏膜剝離術對操作者的要求較高,且術中需要相關人員進行配合。
綜上所述,對早期胃癌患者實施經口牙線牽引輔助內鏡下黏膜剝離術有較好效果,可以有效縮短手術時間、提高病灶的整塊切除率與完整切除率、減少術中出血與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值得在早期胃癌患者,尤其是困難部位的手術過程中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