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秉輝
遠古時代,人們茹毛飲血,原也沒有醫學,遇有傷病,只好聽天由命,后來偶然吃了個什么果子或是敷了個什么葉子竟然好了。久而久之,口口相傳,等到有了文字便記錄下來,醫學就算是誕生了。
最初的醫學是不分科的,即使到了農耕文明時期,也是如此。張仲景、華陀是哪一科的醫生?希波克拉底看什么科?直到近代,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后形成了內、外、婦、兒等分科,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后才有了肺科、心臟科、消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等再分科。醫學分了專科,醫生有了專長,心臟病的病人由心臟專科醫生治。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醫學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一個醫生窮畢生之力研究一種病也難盡善盡美,更少有精力顧及其他。于是醫學分科越來越細,醫生們都成了專治某一種病,甚至是專用某一種方式治療某一種病的專家。如果病人生的恰好是這種病,又恰好用這種方法治療最好,請這位專家治當然最好,若不是這病或是這種治法并非最好,請這位專家治就不怎么好了。
可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逐漸意識到專科的醫療模式對于治療某些特定的疾病是有利的,但是社會還需要親近、可及的、能處理常見病多發病、能關注病人心理狀況、能從事疾病預防、能動員與協調社會資源幫助病人康復的醫務工作者,即全科醫生,亦稱為“家庭醫生”。以糖尿病的治療為例,糖尿病的問題涉及到全身各處的組織和器官,如糖尿病性視網膜病需眼科醫生治療、糖尿病足需要外科醫生處理,糖尿病病人是心腦血管病的高危人群,糖尿病也是慢性腎病的主要病因,這些病如何防?如何治?糖尿病專家獨木難支。糖尿病如此,其他慢性病又何嘗不是……
人的一生,生大病的機會少,生小病的機會多。有些小病雖然挺挺也能過去,但也有些小病還會向大病轉化,所以也得在醫生的治療觀察之下,方才安全。比如心肌梗死的治療,當然要請心臟專科醫生放支架。支架放好了,仍是一位心臟病病人,需要繼續服藥、調整飲食、幫助戒煙、指導適當活動、解除心理壓力等,這些更需要全科醫生的幫助。
有病先找全科醫生看,他在社區服務,方便、有效。他們解決不了的會幫你轉診,方便且更有效。如今我國社會進步、經濟發展,政府關注民生,大力發展全科醫學、培養全科醫生,推進分級診療制度,提高醫療服務水平,實在也是我國民眾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