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
摘 要:“在頭腦中同時保有兩種相反的觀念還能正常行事,這是一流智慧的標志。”在歷史教學中,對一段史料的解讀往往存在兩種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解釋,如果對此處理不好,往往會造成學生無所適從,不知如何進行歷史學習,更無從談起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而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絕不是取決于對現成的歷史結論的記憶,而是要在解決學習問題的過程中理解歷史,在說明自己對學習問題的看法中解釋歷史。”因此在歷史學習中必然會碰到對歷史解讀的不同,這就需要對其進行辯證分析。文章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外歷史綱要》(上)中的《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一課為例,對“歷史解釋”中的矛盾沖突進行辯證分析嘗試。
關鍵詞:《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 ;辯證分析
一、 本課教學設計說明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這一課的教學要求是:“通過了解明清時期統一全國和經略邊疆的相關舉措,知道南海諸島、臺灣及其包括釣魚島在內的附屬島嶼是中國版圖的一部分,認識這一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了解明清時期社會經濟、思想文化的重要變化;通過了解明清時期封建專制的發展、世界的變化對中國的影響,認識中國社會面臨的危機。”筆者根據此教學要求并結合本課特點,確定了本課的學習目標是認識明清版圖奠定的意義以及明清社會的變化和面臨的危機,而這兩點目標都與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密不可分。明清君主專制的強化既阻礙了中國社會的進步,同時也促進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的形成,兩種認識既對立又統一。如何幫助學生對君主專制這一概念形成更全面、深入的了解,筆者對教學過程進行了精心設計。
二、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以吳敬梓的生平進入本課教學。根據吳敬梓的生平可以看出他生活的年代貫穿康雍乾時期,而從他和他家族的發展,從他家族鼎盛到衰落的過程中折射出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
第一環節:清朝前中期疆域的鼎盛。對于清朝前中期的疆域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設計,為了避免平鋪直敘,更為了啟發學生的思考,筆者通過一系列的歷史細節描述了清朝在前代王朝的基礎上,版圖得到了進一步開拓和鞏固。
筆者之所以要如此詳盡地介紹康乾盛世時的疆域拓展,主要目的啟發學生思考康雍乾能建立如此巨大的疆域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從而引出我們本課要重點探討的君主專制內容。
第二環節: 君主專制的空前強化在康乾盛世中的作用。康雍乾時期君主專制空前強化的一個重要表現便是“軍機處—奏折”制度的形成。通過這種制度,皇帝能夠更直接、廣泛地獲取信息,提高了決策效率,強化了對官僚機構的控制。正是通過這些措施,清朝的君主專制達到了頂峰。筆者在這里不斷地強調君主專制,使得本來便對君主專制充滿反感的同學們進一步加深對其原有印象。緊接著筆者又通過將君主專制達到頂峰與康雍乾盛世間建立聯系,從而引起學生疑惑并啟發他們的思考。為了將學生們的思維不斷推進,筆者設計了幾個問題來引發學生討論、探究。
問題1:如何看待像奧斯曼土耳其、莫臥兒王朝和伊朗等傳統大國,隨著君主權力的逐步削弱,它們也走上了衰落的道路;而君主專制達到頂峰的清朝卻迎來了難得的盛世?
問題2:如果康雍乾實施民主,擴大官員和民眾的權力,那么還會不會出現康乾盛世?
材料:皇帝通過血緣世襲,在名義上擁有國家的最高主權和所有權,對國家負有無限責任,因此他的個人利益與政權的利益、國家的利益相對一致;而官僚只是職業經理人,任期有限,會天然地為了個人與集團的私利而損害政權、國家、民眾的利益,因而在缺乏相應技術手段的特定歷史時期,只有高度集權的帝制才有可能制衡、監督官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代表廣大的普通民眾利益。
——侯楊方 《盛世:康乾》,第26頁
通過對以上信息的解讀,相信已經在學生們的腦海中構建了關于君主專制強化作用的新認知。此時再出示他們經常看見的一則關于君主專制的材料,相信他們應該會有一番新的體會。
材料:我朝綱紀肅清,皇祖皇考至朕躬百余年來,皆親攬庶務,大權在握,威福之柄,皆不下移,實無大臣敢于操竊。——《高宗純皇帝實錄》卷1051
第三環節:君主專制的危害。
在學生對君主專制的積極作用形成新認識的時候,筆者話鋒一轉,向大家提問:“絕對的權力帶來絕對的腐敗,君主如此集權,那又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呢?”并出示材料來引發學生進一步思考。
材料:專制政治中,皇帝是整個國家的神經樞紐,官僚體系的精神狀態就是皇帝一個人精神狀態的放大……皇帝的勤奮進取,經過官僚系統的層層傳導,最后抵達到社會可能只剩百分之十。然而皇帝的松懈懶惰,卻會被官僚系統層層放大,抵達到基層,會擴大十倍、百倍。
——張宏杰《饑餓的盛世》,第597頁
材料: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粱謀。
——龔自珍《詠史》
為加深學生們對這種后果的認識,筆者通過甘肅冒賑案、和珅貪腐案等具體事例來說明清王朝在君主專制空前強化之下所帶來的巨大腐敗和危機,又通過龔自珍的詩句喚起學生在初中時學到的關于文字獄的可怕場景。在學生將要形成對君主專制新的固有認識時,筆者適時地拋出新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君主專制的空前強化所帶來的危害。
為了進一步說明,筆者通過西歐國家與中國的發展路徑來進行提問:
問題3:都是人口的迅速增加,為何中國的人口激增變成了巨大的負擔,而西方卻轉化為巨大的資源,其背后的原因何在?
當學生思考君主專制的空前強化可能抑制住了中國新的發展從而造成巨大危機時,筆者再次拋出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君主專制的危害性。
問題4:如果此時乾隆帝和繼任者們能果斷順應世界潮流,進行政策的調整和改革,大力發展工商業,那么我們能不能就此擺脫困境,從而迅速趕超西方?
在此基礎上趁熱打鐵,繼續追問學生,把前面學生們回答過的問題放在一起,直面比較:
問題2:如果康雍乾實施民主,主張君民共治,擴大官員和民眾的權力,國家事務共同協商等,那么還會不會出現康乾盛世?
問題4:如果此時乾隆帝和繼任者們能果斷順應世界潮流,進行政策的調整和改革,大力發展工商業,那么我們能不能就此擺脫困境,從而迅速趕超西方?
通過這樣兩個密切相關又彼此對立的問題,使同學們能夠擺脫原先關于君主專制的固有認識,同時又不會陷入新的窠臼之中,真正做到辯證客觀地看待歷史。
三、課后反思
歷史解釋離不開理論工具的作用。“建構歷史解釋需要運用理論工具,在解釋歷史變遷的因果聯系、獲得規律性認識以及闡釋歷史意義的過程中,歷史學家通常會利用各種理論工具對紛繁復雜的史實加以綜合、概括和分析。”但是太多的理論、史觀會造成學生對史料認知的極大困擾。重要史料的不同解讀可以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但太多這樣的解讀會嚴重干擾學生的認知。一味地出奇出新,既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更不能發揮歷史解釋的本來目的,貪多貪全,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