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物數字化是傳統文物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延伸擴展,它在傳統文化保護、展示、傳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新媒體時代下,移動互聯網與移動技術的快速發展,文物數字化步伐不斷加快,極大地豐富了文化遺產的魅力,并且大大增強了公眾體驗、瀏覽與學習傳統文化的意愿。本文基于文物數字化發展的現狀,以北京故宮博物院出品的手機應用軟件《每日故宮》為例分析其數字化展示與傳播的方式與特點,探討新媒體背景下文物數字化的展示與傳播的新策略。
關鍵詞:文物數字化;新媒體;故宮博物院;每日故宮
一、文物數字化發展現狀
(一)文物數字化
在論述“文物數字化”概念之前,首先,要闡述“數字化”的含義。所謂數字化,是指將客觀事物(信息、信號)抽象,轉變為一系列二進制代碼,形成“比特”(數字0和1),并對其進行加工、存儲、處理、表現、展示和傳播的過程[1]。
其次,需要闡釋“數字技術”。數字技術是指借助一定的設備將各種信息包括,圖、文、聲、像等,轉化為計算機能識別的二進制數字“0”和“1”后進行運算、加工、存儲、傳送、傳播、還原的技術[2]。
最后,再來闡明“文物數字化”的具體概念。文物作為中華民族留下的寶貴財富,是不可再生的,現今中國需要保護、展示、傳播文物數量巨大。文物數字化就是把文物的尺寸大小顏色等信息、圖像信息、背景信息與文化信息等,表示成數字量,以便與對文物進行存儲、展示、研究利用。
(二)文物數字化發展現狀
20世紀末期,文物數字化開始興起,之后在全世界內迅速發展起來。我國的文物數字化大趨勢開始于1998年,由河南博物院首次開始文物數字化工作。2015年5月18日,“內蒙古博物館流動數字博物館”正式啟用;南京博物院數字化博物館在2016年正式上線;由百度打造的“百科數字博物館”于2012年5月正式上線以來,網絡參觀人數已突破500萬人次。據“北京數字化博物館研討會”透露,截止2013年“故宮博物院”180余萬件套文物藏品均已實現了信息化、數字化管理[3]。近年來,文物數字化保護、數字化修復、數字化展示等工作,在我國各方面的努力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二、北京故宮博物院文物
數字化實例應用——《每日故宮》
(一)北京故宮博物院文物展覽現狀
北京故宮博物院于1925年10月10日成立,是一個以故宮、清宮內廷——紫禁城北半部為館址,以清代宮廷文物為主要藏品的公共社會博物館。自故宮博物院建立以來,遇到了許多困難,1948年從故宮流失的文物被歸還、收集起來,成為了完全統一的故宮博物院。由一個守衛森嚴的宮殿,發展變化為一個面向公眾博物館,為世界各地的人們提供學習和參觀的機會。
72萬平方米的宮城,9000多間建筑,和2019年末館藏1862690件套文物,北京故宮博物院是一座古代建筑遺址,是藝術、歷史博物館、清宮藏書檔案館,同時也是全世界唯一一個年觀眾接待量超過1000萬人次以上的博物院。據統計,2014年故宮博物院接待中外觀眾1525萬人次,在院內舉辦展覽8個[4]。
龐大的文物數量及背后的傳統文化內涵,是故宮博物院的魅力所在,但同時眾多文物藏品的展出機會很少。受到展館場地限制,及特殊文物,如書畫類文物,不易保存等因素的影響,180多萬件藏品不見天日的時候居多,每年展出的藏品大概只占總數的2%,大大減弱了文物展覽傳播效果。2017年9月,故宮博物院舉辦的“千里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這個以王希孟《千里江山圖》為重點推出的展覽引發了觀眾濃厚的興趣,特展一開幕就吸引大量游客排隊等候,故宮博物院被迫不得不采取限流限時的參觀方式,以保證展覽正常進行。這樣導致游客很雖然花了大量的時間來排隊觀展,但觀展體驗和收獲卻大打折扣。
文物數字化展示與傳播方式的出現,打破了傳統傳播形式的局限性。北京故宮博物院在文物數字化探索的道路上走了20多年,形成以數字化保護、數字化研究、數字化展示為主的全方位數字化道路。在數字化展示方面,故宮博物院已發布了《韓熙載夜宴圖》《每日故宮》等十多個App,通過充滿趣味性和交互性的方式,向觀眾傳遞著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
本文以《每日故宮》App為主要案例分析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此App呈現內容精簡到位,作為數字日歷App,每天推送的藏品內容簡潔明了,在沒有給用戶造成壓力的情況下,將傳統文化傳播參與到用戶的日常生活中去;二是《每日故宮》作為故宮出品的第一個手機App,手機終端的交互方式可以讓用戶快速的參與到藏品內容的體驗當中,對數字化文物在新媒體時代的傳播與發展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二)數字化展示與傳播實例應用——《每日故宮》
2013年,故宮博物院決定把文物“搬到”移動設備上,《胤禛美人圖》是故宮推出的第一款App,取材自《雍親王提書堂深居圖屏》。該App上線兩周下載量就超過了20萬,備受好評。2014年故宮想更進一步用文物數字化的方式推進文化遺產展示與傳播,試圖找到一種讓文物能“飛入尋常百姓家”的形式。過去,由于藏品的長卷軸的設計,為了保證欣賞藏品的體驗,故宮App只在屏幕更大的iPad上呈現,隨著智能手機技術不斷進步,作為已經融入人們日常生活的“第五媒體”,更加適合作為日常傳播的載體。2015年,由北京故宮博物院官方出品,與中央美術學院彥風所主持的檸檬島互動工作室合作完成第一款iPhone App——《每日故宮》應運而生。
《每日故宮》的定位是一款文化類App,側重于知識普及,致力于使用多媒體視覺技術傳播傳統文化魅力,并創建藏品的多維描述。App Store的官方介紹里是這樣說的:“每日甄選一款館藏珍品,邀您同游宋元山水,共訪禁城別苑,探尋皇家日常那些令人驚嘆的細節,感受傳世珍品不竭的歷史生命。”[5]
與以前的App相比,《每日故宮》給人的第一感覺是“輕”:明確的主題、緊湊的故事情節和厚重的內容已經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以文物日歷的形式每天推送一件文物高清圖及解說的同時,定期播報故宮博物院的展覽信息。
該應用程序主要有日歷信息、藏品展示、隨筆記錄、分享日簽這四大功能。
以日歷信息為一級頁面,逐層展開各個功能,突出整個App日歷主題。一級頁面用今日推薦藏品作為背景圖,日期數字以鏤空效果呈現,左下角是具體日期信息,用戶點擊日歷數字或背景圖片便可跳轉到今日推薦藏品的信息頁面。另外頁面頂部左右兩側各有一個按鈕,點擊左上角即可查看往期藏品,故宮展覽信息,點擊右上角按鈕可進行隨筆記錄,分享日簽。整體功能構架層級簡單,邏輯清晰。
(三)《每日故宮》的展示與傳播特點
《每日故宮》的主要特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1.由官方推薦每天一件故宮館藏珍品,感受各類型珍貴文物及代表作品經典魅力;
2.文物圖片質量極佳,細節高清,文字講解內容專業準確;
3.界面簡潔,功能清晰,產品優化迭代迅速,為用戶提供了舒適的交互體驗;
4.日歷信息頁面設計精美,介紹藏品的方式獨特創新;
5.每日隨筆記錄及分享功能增加用戶與App的交互性,提高用戶粘合度。
在新媒體背景下,《每日故宮》以手機App作為內容載體,借助移動互聯網的傳播平臺,以數字化的方式對文化遺產進行展示與傳播,為用戶營造了良好的虛擬環境,設計了便捷的交互體驗,提高體驗者對文化遺產的認知能力。
距今北京故宮博物院共出品了十余款App,通過各種不同的形式,為公眾展示故宮收藏的180萬余件套文物,力圖從年齡上、知識層面上對不同需求、不同接受方式的公眾實現有針對性的對位展示。
三、文物數字化的展示與傳播策略
(一)從內容入手,將傳統文化解碼重構
《每日故宮》App在傳播與展示傳統文化時,以日歷的形式每日推送一件館藏珍品作簡要的圖文介紹,用簡潔明了的交互界面和言簡意駭的文字提供一種輕松無壓力的方式了解、學習傳統文化。這種基于數字化技術的、以移動設備為載體的解碼重構傳統文化的方法,為文物數字化傳播與展示提供了正確案例。
文物數字化傳播與展示應以夯實嚴謹的資料作為基礎,把晦澀難懂的傳統知識解碼成為現代人更好接受的文化內容,對其進行分級,用圖片、視頻、音頻等不同形式進行重構。最終所呈現內容與形式應與現如今用戶的標題式閱讀、跳躍式閱讀、碎片化閱讀,和多媒體視聽習慣相適應。
(二)從數字技術入手,實現傳播效果最優化
當代中國青年成長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時代,相比于過去認知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播方式,例如美術課本、電視紀錄片等,新一代的年輕群體對新潮鮮活的社會熱點、文化知識的認知視野十分寬闊,《每日故宮》為主的故宮出品的App可以觸動他們對故宮背后的傳統文化的吸引力,從而達到宣傳傳統文化的效果。因此,文物數字化傳播與展示應結合群眾背景,利用好新媒體時代下,互聯網技術、手持終端交互設備(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等條件,實現傳播效果最優化。
四、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新媒體時代的不斷發展,在文物數字化的展示和傳播的過程中,應以內容主,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聯系在一起;以技術為輔,利用好互聯網技術和交互設備,將兩者結合為文物藏品展示、傳播等方面開創了新的用戶體驗,引領觀眾參與文物數字化革命,將傳統文化融入更多人的日常生活。
參考文獻:
[1]張詩亞.強化民族認同——數碼時代的文化選擇[J].北京:現代教育出版社,2005:9.
[2]趙東.數字化生存下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4.
[3]龔花萍,王英,胡春健,劉春年.國內外數字博物館現狀比較與述評》[J].現代情報,2015(4):164-171.
[4]故宮博物院.故宮博物院年鑒2014[J[.北京:故宮出版社,2015.
[5]蘋果商店官網.《每日故宮》App[EB/OL].[2019-12-20].https://apps.apple.com/cn/app/id943324650.
作者簡介:徐錦寧,西北大學藝術學院美術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跨媒體藝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