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餐、生鮮蔬菜、藥品雜物……外賣服務如今已覆蓋人們生活的多個角落,消費者只需動動手指,各式餐品和日常所需即可送貨上門。據統計,截至2020年底,中國外賣用戶規模已接近5億人,外賣市場總體規模達到8352億元。
“現在很多主打精致下午茶的品牌店鋪也都在外賣平臺上線,給我們提供了更多嘗試和選擇。”張女士告訴記者,北京CBD一帶的公司時常會有商務會議下午茶的需求,不少店鋪為此專門推出個性化定制的下午茶,再加上部分外賣平臺提供的準時送達服務,會務籌備終于可以“一鍵搞定”。
除了下午茶,夜宵也成了消費者外賣下單的新寵。在海南,“清補涼”、后安粉等地方特色小吃頻頻出現在外賣訂單上,“點外賣、吃夜宵”也早已成為當地居民夜間消閑解饞的一種習慣。據了解,海口當地夜間外賣訂單量快速增長,部分店鋪更是依托外賣平臺推出通宵接單的服務,以滿足持續增長的“夜經濟”需求。
外賣服務的發展不但給消費者帶來更多選擇和便利,同樣也為餐飲業者擺脫疫情影響,推動餐飲業復蘇提供了新路徑。
每到傍晚,位于廣州恩洲大巷的“東川飯局”招牌就亮了起來,各式燒臘整齊懸掛在明亮的櫥窗內,引人垂涎。和其他餐飲店鋪不同,在門口長長的隊伍中,外賣小哥占了絕大多數。雖然只有二三十平方米的檔口和三五名廚師,東川飯局卻可以在半小時內“接待”上百名顧客,成了餐飲界名副其實的“流量大戶”。北京老牌餐企紫光園同樣意識到“輕堂食”模式的價值,其外帶檔口已升級為4.0版本的“精致版”裝修獨立檔口店,同時還設有獨立的超市店。“防疫期間我們所有店的流水都來自檔口。”紫光園總裁劉政表示,紫光園之所以能夠走到今天,在于一直大力發展的檔口模式。
數據顯示,2020年全年我國新增外賣相關企業67萬余家,餐飲業轉型線上穩步復蘇。中國飯店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餐飲外賣提供了新型餐飲消費形式,擴大了商圈半徑,創造了新的餐飲消費需求。外賣產業的持續快速增長進一步推動了餐飲產業的線上線下融合,尤其是在防疫期間,對餐飲業復蘇、提振整體消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020年以來,“居家消費”“宅配到家”成為疫情之下互聯網經濟新模式。一大批高星級酒店、高端餐飲企業和大型正餐企業紛紛加速推進外賣業務,打破了外賣“廉價、低品質”的固有印象,帶動了餐飲包裝食品、餐飲半成品和餐飲食材等業態融合的外賣行業發展。
與此同時,多個外賣平臺也充分利用多年來在“非餐”消費場景的嘗試和積累,突破傳統“一日三餐”的單一定式,走向更加多元化的發展路徑。在“外賣+”的發展理念下,外賣產業呈現出向更多品類、更多消費場景拓展的趨勢。
生活日用、高端服飾、電子產品等消費品類也紛紛加入外賣的行列中來。業內人士指出,隨著消費者對外賣等網絡消費的認可和接受程度越來越高,“外賣+多品類”的發展模式將為行業發展釋放更大的市場潛能,外賣產業也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