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麗


摘要:目的:通過對慢性胃炎疾病患者臨床治療過程中使用艾灸聯合中醫護理進行治療,觀察聯合治療方式對于慢性胃炎疾病患者臨床治療的重要性以及分析總結具體的治療方法。方法:隨機選取我院消化內科在2019年1月~2019年12月所治療的慢性胃炎疾病患者共計180例,將其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實施艾灸聯合常規護理干預措施,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艾灸聯合中醫護理干預措施。結果:(1)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總有效率更高(P<0.05);(2)經過治療后,兩組患者指標分數均明顯下降,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通過對慢性胃炎疾病患者臨床治療過程中使用艾灸聯合中醫護理進行治療,臨床效果顯著,且安全性與有效性較高,值得臨床推薦使用。
關鍵詞:艾灸;中醫護理;慢性胃炎;臨床治療重要性;具體治療方法
慢性胃炎疾病作為臨床治療中發生率相對較高的一種胃腸道疾病,患者會出現明顯的腹脹與食欲下降等臨床癥狀表現[1]。如果患者未及時接受有效的臨床治療措施,隨著疾病的發展,會有癌變的風險,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的威脅,且一定程度上導致患者生活質量下降。中醫治療方式存在較高的安全性與臨床治療有效性,且被廣泛地應用于各種疾病的臨床治療過程中,臨床治療效果顯著[2]。
1資料與方法
1.1 基本資料
隨機選取我院消化內科在2019年1月~2019年12月所治療的慢性胃炎疾病患者共計180例(患者年齡最小值為26歲,最大值為63歲,均值為(46.37±11.47)歲,男女之比為103:77),將其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前者實施艾灸聯合常規護理干預措施進行治療,在此基礎上對后者則實施艾灸聯合中醫護理干預措施。兩組患者基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存在可比性。經確認,本次研究已獲準醫院倫理會研究批準許可。
納入標準:(1)患者均與《慢性胃炎的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中有關慢性胃炎疾病所制定的相關臨床診治指標相符合;(2)患者合并存在顯著上腹不適與胃脘疼痛等臨床癥狀表現;(3)患者近期未接受臨床治療措施;(4)患者與其家屬均對本次研究表示知情,且自愿與我院簽署聲明協議書。
排除標準:(1)合并存在精神障礙、認知障礙以及語言障礙;(2)合并存在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嚴重功能障礙;(3)合并存在其他消化道系統疾病,且需要治療部位伴隨出現創傷或者感染等不良情況。
1.2 方法
對兩組患者均實施艾灸治療。對照組聯合實施常規護理干預措施。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實施中醫護理干預措施,具體如下:
1.2.1 艾灸
在患者中脘穴及神闕穴上放置生姜片,使用艾柱隔著生姜片對上述穴位實施艾灸治療。應用艾灸7壯,一直到患者明顯感覺存在灼熱感后拿開,對患者每天進行艾灸1次,艾灸治療時長為2周。
1.2.2 護理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干預措施,其中主要涉及主動對患者講解治療環境,實施健康知識宣傳教育活動,并給予飲食、用藥等方面護理干預。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中醫護理干預措施,具體護理操作如下:
(1)情志疏導工作:護理人員應該時刻關注患者疾病變化情況以及心理狀況,及時與患者進行交流溝通,對其開展人性化護理干預措施,同時還應該對患者實施健康知識宣傳教育活動,了解導致患者不良情況產生的影響因素,并實施有效的心理干預。因此,還應該進一步保持良好的護患關系,對患者表示鼓勵與支持,幫助其正確科學地認識自身疾病的發病機制以及相關注意內容等,增加其臨床治療的自信心,提高臨床治療依從性。
(2)飲食調養干預措施:為了減少患者發生胃痛與胃脹等不良情況的概率,護理人員應該告知患者盡可能避免食用一些生冷且不容易被消化的食物,保持飲食的清淡少油,多食用一些可以養胃的食物。且還應該告知患者保持睡眠時間的充足,多休息。此外,面對存在肝胃郁熱證情況的患者,應該及時告知其在疼痛感明顯下降后不應該飲用甜飲料,引導患者開展散步或者太極拳等有氧運動,以此來提高身體素質。患者疾病發作時,應該告知保持絕對的臥床休養,且處于動怒過程中不應該食用食物。此外,患者在用餐結束后,如果感覺口干苦,可食用菊花茶或者淡鹽水,有效漱口處理。
(3)中藥塌漬:根據患者疾病實際情況為其使用不同中藥所制成的糊劑開展中藥塌漬治療。將中藥糊劑放置于患者對應的身體部位進行敷治,以此來實現活血化瘀與祛風除濕等臨床治療效果。與此同時,在對患者開展中藥塌漬治療過程中,還應該聯合使用紅外線等對敷治部位進行照射,主要照射位置應該在患者的胃脘位置,以此來有效發揮疏肝解郁以及利氣止痛的臨床治療作用。
1.3 評判標準
(1)對比兩組患者在臨床治療有效率,通過對患者臨床治療效果開展評估,將其療效分為顯效、有效以及無效三種情況。當患者臨床癥狀完全消除且胃鏡檢查結果表明炎癥基礎消失,視為顯效;當患者臨床癥狀與炎癥反應明顯改善,視為有效;當患者臨床癥狀與炎癥反應無顯著的改善,甚至有所加重,視為無效[3]。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2)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與護理后中醫癥狀相關指標分數的變化情況,其中主要包括胃脘疼痛、饑不欲食、惡心嘔吐以及上腹不適此四方面的中醫癥狀分數變化情況,分數在0~6分之間,所得分數越高,則表示患者癥狀越加嚴重,兩者為負相關[4]。
1.4 統計學方法
把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所有數據放置于SPSS 13.0統計學軟件中對其進行檢驗,并且對于計量資料與計數資料分別使用均數±標準差(±s)與率(%)對其進行一一表示,則使用χ2與t對應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患者在臨床治療有效率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總有效率更高(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中醫癥狀相關指標分數的變化情況
護理前,兩組患者中醫癥狀相關指標分數之比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但是經過治療后,兩組患者指標分數均明顯下降,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討論
在中醫學方面,通常將慢性胃炎疾病劃分為“胃脘痛”等理論范疇之中,同時認為此疾病的發病與患者飲食習慣不規范以及過度勞動等方面存在密切的關聯性。臨床治療慢性胃炎疾病主要使用藥物,但是臨床治療時間較長且復發率較高,再加之長時間使用藥物會對患者帶來毒副作用,如一定程度上對患者肝腎功能有所傷害,為此,患者往往選擇中醫治療措施[5]。
艾灸作為臨床中醫治療使用率較高的一種方式,通過對機體經絡腧穴發揮治療作用,利用灸火的熱力影響促使患者出現溫熱刺激的感覺,進而可以取得顯著的散寒溫胃的臨床治療效果,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預防疾病復發。在此基礎上,對患者聯合使用中醫護理干預模式,通過對患者實施情志干預,緩解患者消極心理情緒的同時,提高其臨床治療的信心與依從性。再加上對患者實施中藥塌漬治療方式,能起到活血化瘀等臨床治療功效。此外,對患者實施飲食干預,叮囑其食用養胃護胃食物,進而降低慢性胃炎疾病對胃腸功能所帶來的損傷程度以及不良影響[6]。
總而言之,對慢性胃炎疾病患者使用艾灸聯合中醫護理進行治療,可以改善患者胃腸功能,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陸小晶.艾條灸配合護理在慢性萎縮性胃炎中的臨床應用效果觀察[J].內蒙古中醫藥,2017,36(8):166.
[2]朱昌東.“保胃抗萎方”聯合艾灸療法在慢性萎縮性胃炎治療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中醫臨床研究,2017,9(13):120-122.
[3]傅海霞.艾灸聯合足浴促進腹部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臨床研究[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7,2(41):149,154.
[4]田樹華,王蕊.中醫情志護理聯合飲食調護在慢性胃炎住院患者中的療效分析[J].內蒙古中醫藥,2017,36(18):169.
[5]惠燕蕊,馬娟,張蘭芬,等.中醫情志護理和飲食調護在慢性胃炎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4,30(20):54-56.
[6]呂建興,陳詩源.艾灸聯合中藥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臨床研究[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7,11(4):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