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曉
中央一號文件把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進行一體設計、一并推進,對農業現代化提出了明確的時間節點目標,明確了農業現代化分步實施、梯次推進的時間表,提出了“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新目標。
關鍵詞:農業現代化;農村現代化;糧食安全;現代農業體系建設
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的現代化。將“農村現代化”與“農業現代化”一并作為“三農”工作的總目標,是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重要的指導思想。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表示,中央一號文件一個突出亮點是把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進行一體設計、一并推進,對農業現代化提出了明確的時間節點目標,明確了農業現代化分步實施、梯次推進的時間表。他指出,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把農業現代化示范區作為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抓手,明確到2025年創建500個左右示范區,形成梯次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格局。同時,通過鄉村建設行動,讓鄉村面貌發生顯著變化,鄉村發展活力充分激發,鄉村文明程度得到新提升,農村發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農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提高。
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目標
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金文成表示,針對“三農”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戰略定位,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在過去明確農業農村現代化目標的基礎上又做了進一步的細化。以前“到2050年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目標是“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簡稱“強美富”。這次文件提出的目標為“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由“強美富”進一步細化為“高宜富”,而且是“雙高雙宜雙富”。
一是從農業強到“高質高效”,進一步概括了農業現代化的本質,即農業的競爭力強,具體表現為農業的發展質量要高、效益也要高。
二是從農村美到“鄉村宜居宜業”,進一步細化了美的內涵,?不僅要改善生活環境,還要改善農村的生產環境。生產生活環境的共同改善即民生改善,有助于實現農村的生產、生活及生態“三生”?融合。
三是從農民富到既“富裕”又“富足”,體現的意思是,農村既要實現物質文明的發展,也要同步實現精神文明的提升,用總書記的話說就是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生活富裕、精神富足”共同構成了“農民富”的新內涵。
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可持續發展研究室主任王莉表示,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按照《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對“三農”工作的總體部署,提出更具體的政策指引,比往年一號文件的戰略性更強,內容更加豐富。文件開頭以“總體要求”的獨立部分,提出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這是今年一號文件與往年的一個重大差別,要深入理解。
首先,堅持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并推進。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和政府一直將現代化作為農業農村發展的目標方向。很長一段時間是以推進農業現代化為重點。1961年首次提出,要有步驟地實現農業的機械化、水利化、化肥化、電氣化。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走出一條適合我國情況的農業現代化道路”。此后,通過農村經營體制改革、增加科技投入、延伸產業鏈等多方面促進農業現代化。十八大之后,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推動“三農”工作的理論創新。一方面,拓展農業現代化的時代內涵,提出“三大體系”——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將其作為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的三個重點。另一方面,關注農村發展和農民福祉。十九大首次提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隨后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具體目標。2018年進一步闡明,農村現代化既包括“物”的現代化,也包括“人”的現代化,還包括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要堅持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并推進,實現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跨越。
第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內涵特征不斷豐富。2017年中央農村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現進度表時要求“到2050年實現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去年年底,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中央農村工作重要講話時提出“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更加全面地揭示了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內涵特征。
第三,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推進計劃。2021年啟動實施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全國規劃即將發布,各省各地市也應該盡快著手制定。經過“十四五”時期的建設,也就是到2025年,農業農村現代化要取得重要進展。具體體現是,農業基礎設施現代化要有顯著提升,即“邁上新臺階”;農村生活設施便利化要有良好開端,即“初步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要“明顯提高”。這里特別提出“有條件的地區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因此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現進程存在地區差異,應該分類推進,但也要防止盲目冒進,必須是“有條件的地區”才能加快進程。
第四,開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科學評價,具有非常重要的決策意義。客觀評價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水平,才能掌握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現狀,把握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前進方向,了解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區域差異,更好地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合理構建指標體系是進行科學評價的關鍵。目前,關于農業現代化的評價研究較為充分,農村現代化的研究文獻相對薄弱,需要加強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評價研究。
農業現代化的“兩條底線”“兩個要害”和“兩個積極性”
金文成表示,加快農業現代化,要把握住“兩條底線”“兩個要害”“兩個積極性”等。
兩條底線
要守住兩條底線。第一條底線是確保不出現規模性返貧,鞏固脫貧攻堅的成果。經過這么多年的努力,脫貧攻堅取得了決定性勝利,貧困地區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脫貧的基礎還比較薄弱,農民收入水平還相對偏低,脫貧產業基礎也較薄弱。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易地扶貧搬遷讓960多萬貧困人口實現安居,移民搬遷戶從原來貧困的地方搬到一個新的社區,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發生了根本變化。如果不能把他們的就業解決好,就可能成為社會的風險點;如果不能和當地融合好,也會成為社會穩定的風險點。這就決定了,2021年第一位的任務就是要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不能出現規模性返貧。尤其在建黨100周年之際,?若出現這種情況,是不能夠接受的。所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確保不出現規模性返貧,這是一條底線任務。
第二條底線是要確保糧食安全,實現農產品的穩產保供。糧食安全對我們國家而言是個永恒的、重大的課題。習總書記指出,?糧食多了少了是戰術問題,糧食安全始終是個戰略性問題。尤其是通過這次疫情沖擊,更加證明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的極端重要性。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中國人的飯碗主要裝中國糧,?要牢牢把握糧食安全的主動權,“此乃國之大者”。要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產量穩定,不能掉下來;確保糧食供應和市場穩定,?不出問題。保糧食安全,還要樹立大的食物觀,?肉、蛋、奶、果、菜、茶,都是保證中國人健康和營養的食物。除了保糧食之外,還要保生豬供應,保農產品市場穩定和供應。
在穩產保供的基礎上,?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農業提質增效,做到農產品生產既要保數量,還要保多樣,更要保質量。重點是推進農業生產經營向新“三品一標”轉變,即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滿足消費升級的需要,提供優質、健康、安全、豐富的多種農產品,提升全國人民的營養和食品安全水平。
兩個要害
金文成認為,農業現代化的關鍵要害一是種子,二是耕地。
第一個要害是種子。農業現代化,種業是基礎。所以,必須把良種作為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基礎工作擺在一個重要位置上,著力在農業關鍵領域和關鍵環節進行技術攻關突破。種業方面,在一些關鍵技術領域還存在薄弱環節,有些領域即使達不到“卡脖子”程度,但關鍵技術自主可控能力還不足。要實施農作物和畜禽良種攻關,提升良種自主保供能力。種業要打一個翻身仗,?必須培育一批航母級企業。
第二個要害是耕地。我國人多地少,耕地后備資源嚴重不足。這些年,除正常的建設占用耕地、生態退耕、農業結構調整用地等因素減少耕地外,違法違規占地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遏制。長期看,耕地數量減少是大趨勢,已經越來越逼近18億畝這個紅線。保耕地,就是保飯碗。保飯碗,首先要保耕地。既要保數量,更要保質量。要嚴格控制占用耕地規模,違法違規亂占耕地勢頭必須遏制,要采取“長牙齒”的措施,堅決查處違法違規亂占濫占耕地問題,堅決制止耕地的“非農化”,防止耕地的“非糧化”。要嚴格執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近年來,國家采取了專項整治行動,比如清理違規占用耕地建大棚房、建別墅等。今年又部署了制止耕地“非農化”和防止“非糧化”的專項整治,取得一定成效。但嚴管嚴控嚴查嚴處違法違規占用耕地的氛圍還沒有完全形成,要把嚴的總基調進一步強化,進一步落實耕地保護責任,從嚴從重從快處理違法違規亂占耕地問題。同時,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保護好黑土地,提升耕地質量。還要進一步推動集約和節約用地。
兩個積極性
農業現代化還需調動“兩個積極性”。
金文成認為,首先要調動黨委政府抓糧的積極性,義務和責任明確地壓給地方黨委政府,即“輔之以義”。按照一號文件要求,完善糧食安全省長負責制,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把糧食安全的責任落實到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糧食安全既要實行省長負責制,還要實行省委書記負責制,這才能稱得上黨政同責。
其次是調動農民積極性。調動農民積極性主要還是“輔之以利”,讓農民種糧有錢賺。今年一號文件專門明確,完善最低收購價制度,穩定農民種糧補貼,完善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擴大稻谷、玉米、小麥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險試點。這些政策措施,目的就是要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對農民種糧不能靠行政命令,?主要是通過經濟手段調整完善糧經飼間利益關系,促進農民加大種糧投入。
此外,金文成還表示,要強化科技進步和物資裝備的支撐作用。農業要發展,生產力是決定性的因素。要加大農業的科技投入,推進農業科技進步。現在科研中有很多成果,但這些成果有些是寫在抽屜里,寫在柜子中,寫在雜志上。所以,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在吉林考察時明確提出,要加快推進農業科技現代化,要讓科研人員把論文寫在大地上。要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廣和轉化,打通“最后一公里”。這些年,各地各部門創造了不少好形式,包括科技特派員、科技示范戶,還搞了“科技小院”“專家大院”,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和專家走進千家萬戶,領著農民干,做給農民看,形成了良好的推廣示范。下一步要進一步總結推廣這些好經驗好做法,打通農業科技推廣“最后一公里”。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方面。當前,大田作業機械化水平已經有了很大提高,但丘陵、山區和經濟作物機械化作業的差異化、小型化、智能化水平還跟不上發展要求。今后,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重點要向這方面傾斜。
推進現代農業體系建設
今年的一號文件要求推進現代農業體系建設。對此,金文成表示,必須解決農業經營現代化。要通過推進農業經營方式現代化、經營管理現代化進一步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大國小農是我國的基本國情農情,現在有2億多農戶從事農業生產經營,小規模、分散經營是其突出特點,家庭經營是我們國家的一個本源性制度。但小規模經營面臨著很多生產經營難題,存在著農業生產成本過高、競爭能力弱、組織化程度低、標準化推進難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路徑是推進“三化”。
一要推進規模化。規模經營是現代農業的一個標志。中國的規模經營要走自己的路,就是走中國特色的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道路。一方面通過土地流轉,?擴大土地經營規模,重點是把一些農業規模經營大戶發展成家庭農場;通過發展專業合作社,把農民組織起來,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另一方面,通過發展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提高農業服務型規模經營水平。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通過生產托管等形式解決小農戶一家一戶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劃算的經營問題,把先進適用的品種、技術、裝備、投入品等導入小農戶,從而提升小農戶的現代化水平。
二要提升產業鏈現代化。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打造農業全產業鏈。把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有機融合起來,統籌安排,?系統推進,有助于實現農業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產業體系的有機融合。要通過一二三產業融合來實現農民的增收。既要抓一產又要抓二產,還要抓三產,包括服務、營銷、物流等,讓農民能夠分享全產業鏈的利益。
三要推進綠色化。綠色發展是今后發展的主題。但當經濟遇到困難、發展遇到難題時,容易過多地強調經濟增長、忽視生態環境保護。其實,越是在這種情況下越要重視生態環境保護,越要把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來推動。推動農業綠色發展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任務。一方面要推動綠色生產的轉型,繼續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加強農膜、農藥廢棄物的回收利用,加強畜禽糞污的資源化利用。另一方面要著重抓好我國兩大區域——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要把“一帶一流域”作為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主戰場。在長江經濟帶重點做好禁漁,確保十年禁漁令有效落實。在黃河流域要重點發展節水農業、旱作農業,科學地利用好水資源,實現水資源利用的有序平衡。“一帶一流域”基本覆蓋了我國從東到西最核心的農業區域,西邊的青藏高原、東邊的長江中下游平原和黃淮平原都在這里,所以要把這兩個區域抓好。
農村現代化的“三個抓”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新階段,如何加快農村現代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當前面臨的重要課題。
對此,金文成表示,推進農村現代化,就要樹立系統觀點,不能就農村來論農村,要把農村現代化和城鄉統籌發展、融合發展結合起來。所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要與構造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有機結合起來。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這與2018年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工農城鄉關系表述相比有了明顯的變化,最突出的是將“全面融合”改成了“協調發展”。全面融合是希望通過城鄉全面融合發展,即城市鄉村各個領域全面地融合,來構建新型城鄉工農關系。但在實踐中,一些地方推動融合時,往往采用城市發展的思想來推動鄉村發展。有的照搬城市的模式來建設鄉村,結果鄉村沒有鄉村的特色,也看不見風景,把鄉村的靈魂丟了,讓人們記不住鄉愁;有的片面強調鄉村要加快向城市轉變,逼著農民“上樓”,不考慮鄉村發展的規律。所以,總書記特別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首先要按規律辦事。在城鎮化進程中,有兩個規律必須把握。這是總書記2018年明確提出來的,是一個重大理論創新。在城鎮化進程中,城的比重上升,鄉的比重下降,這是一個客觀規律;在我國擁有近14?億人口的國情下,不管工業化、城鎮化進展到哪一步,農業都要發展,鄉村都不會消亡,城鄉將長期共生共存,這也是一個客觀規律。城鄉建設要遵循這些規律,?就不能光靠融合,而應該是協調發展、共同繁榮。
推進農村現代化的關鍵是要找到一個抓手,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就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推進農村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抓手。通過實施鄉村建設行動來實現農村現代化,主要是做到“三個抓”。
一是抓縣域。實施鄉村建設行動要把縣城作為重要載體和平臺,把縣域內的城鄉統籌作為重要的切入點。要以縣域為單位來統籌,強化統籌謀劃、頂層設計,做好規劃布局,統籌規劃縣域內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農田建設、產業發展、生態保護、村莊布局等。
二是抓建設。鄉村建設行動關鍵還得有行動,重點是要做到五大建設。
1.基礎設施建設。這幾年基礎設施建設的成效比較顯著,城到村的問題基本解決了。下一步的建設重點是村內延伸、住戶覆蓋,同時圍繞生產經營建設一些資源路、產業路、旅游路,通過建設進一步完善生產經營、生活基礎設施,改善民生。
2.公共服務建設。公共服務建設要強化縣鄉村統籌,逐步實現標準統一、制度并軌,爭取做到基本公共服務城鄉大體相當。要農村都達到城區公共服務水平是不現實的,但是基本公共服務,比如基本教育、基本醫療、基本養老保障、基本社會保障等要實現大體相當。
3.消費基礎設施建設。圍繞促進農村消費,加快農村物流體系建設,加大對冷鏈、倉儲等基礎設施的投入,完善農村生活性服務業支持政策,推動便利化、精細化、品質化發展,吸引城市居民下鄉消費,既要逛風景,又要裝滿“后備廂”,更要做到與城市基本生活包括吃住行差距不大。
4.人居環境建設。我們既不能把臟亂差的鄉村帶進全面小康社會,更不能帶進未來的農業農村現代化。過去,我們開展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現在行動基本完成;今年,將啟動實施五年提升行動,圍繞著污水處理、垃圾處置、廁所革命展開,還要深入推進農村村莊清潔行動和綠化行動。通過人居環境的改善,讓一個更加美麗、整潔的鄉村跟著我們一起走向現代化。
5.數字鄉村建設。數字鄉村是實現彎道超車,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手段,有助于加速實現鄉村振興。數字化要成為今后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比如在疫情期間開展了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組織農民實行訂單作業,實施“云春耕”,即把作業環節實施全程托管或重要環節托管。這正是數字技術給鄉村帶來的變化。
加強數字鄉村建設,就是要把新基建向鄉村延伸,著重做到三個數字化。一要推動農業生產經營數字化,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和農業生產經營深度融合,大力發展物聯網,推進農業生產經營的數字化、智能化,發展智慧農業。二要推進鄉村治理的數字化,加快發展農村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的智能化建設,提高為農民服務的水平,讓農民少跑腿、信息多跑路。三要推進政府管理的數字化,利用大數據開展農業農村經濟運行分析監測,提高預警能力和宏觀調控能力。
三是抓方向。農村現代化可以說是一個新生事物。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一直推動的是“四化”建設中的農業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經驗均比較豐富。農村現代化怎么實現既是新題也是大題、難題,實施過程還需要探索,所以要抓方向,穩妥推進,掌握好時度效,不能偏了,不能犯顛覆性、歷史性的錯誤。這也是總書記始終強調的。具體來看,鄉村建設一定要做好規劃,依規劃開展,不能大拆大建,不能違背農民意愿,?不能逼農民上樓,不能照搬城市的模式。要遵循鄉村發展的規律,?綜合考慮當地的能力和水平,因地制宜分類實施,把事兒辦好、辦實。還要特別注意保護傳統村落,讓人們記得住鄉愁,留著些念想。還要保護好傳統村落,不要讓云南臨滄市翁丁村被燒的悲劇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