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昕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是農業生產的基礎。保障糧食安全,重點是做到“藏糧于地、藏糧于技”,這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物質基礎。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農業農村部將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和防止耕地“非糧化”。同時,全面深入推進耕地質量監測與保護,更好發揮農業科技的作用,推動耕地保護利用與地力提升。
關鍵詞:糧食安全;耕地質量;藏糧于地;藏糧于技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是農業生產的基礎,耕地質量好壞關系到糧食的質量安全。近日,農業農村部耕地質量監測保護中心印發《關于做好2021年耕地質量監測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強調要緊緊圍繞“保供固安全,振興暢循環”,大力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堅持把解決好耕地要害問題作為首要任務,全面深入推進耕地質量調查、監測、評價、建設和保護等工作。
落實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
2月22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對此表示,我國糧食年年豐收,去年達到了13390億斤,創歷史新高,比上一年增加了100多億斤。全社會的庫存目前非常充裕,中國的糧食安全完全有保障。但要看到,未來隨著人口增長、消費升級,糧食需求還會有剛性的增長。加之外部形勢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明顯增加,所以在糧食安全問題上一刻也不能掉以輕心。下一步,農業農村部將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
唐仁健說,要盡可能多產一些糧、多儲一些糧。以國內穩產保供的確定性來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真正做到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保障糧食安全,重點是做好“兩藏”,就是“藏糧于地、藏糧于技”,這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物質基礎。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下一步,農業農村部將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和防止耕地“非糧化”,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要確保15.5億畝永久基本農田主要種植糧食及瓜菜等一年生的作物;確保規劃要建成的10.75億畝高標準農田,要努力種植糧食。同時,保護好、利用好黑土地,尤其是把東北這個大糧倉保護好建設好。要向科技要單產、要效益,堅持農業科技要自立自強,下決心打好種業翻身仗,用現代的農業科技和物質裝備來強化糧食安全的支撐。
此次出臺的《意見》指出,加強耕地質量監測和調查評價,開展國家耕地質量長期定位監測。完善國家耕地質量監測評價網絡體系,進一步做好國家耕地質量監測網絡規劃布局。做好國家耕地質量定位監測工作,收集、匯總、審核、會商耕地質量監測點數據,及時發布2021年度耕地質量監測報告。優化國家耕地質量監測數據管理,進一步完善國家耕地質量監測數據管理系統。
《意見》強調,開展耕地質量專項監測評價,要抓好高標準農田專項監測評價,按照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要求,制定專項監測評價與應用方案。抓好黑土地保護利用區專項監測評價,組織開展耕地土壤典型酸化區、鹽堿耕地區和耕地基礎地力變化專項監測評價。
《意見》指出,加強耕地質量建設和保護,扎實推進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落實黑土地保護利用項目任務,實施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綜合技術模式示范800萬畝以上。加強項目監督管理,加強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項目任務、項目資金等日常監管。構建黑土地保護利用長效機制,積極探索以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依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組織開展示范區建設,為分散農戶提供統一技術服務。
《意見》要求,各省區市要推進耕地質量保護提升,落實退化耕地治理項目任務,建設集中連片千畝以上試驗示范區,有條件的地方至少建設一個集中連片萬畝以上試驗示范區。構建退化耕地治理技術支撐體系,成立項目專家組,實行專家定點包縣指導,每個項目縣設定點專家,負責制定項目實施方案、開展技術指導和培訓。
關于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意見》要求組織開展綠色農田技術集成示范,結合高標準農田工程項目建設,創新探索政府主導、多方參與、協同推進綠色農田建設示范的新機制,切實做好綠色農田建設技術指導服務。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地力培肥,在高標準農田建設過程中注重耕地地力提升,確保高產穩產、旱澇保收。切實做好高標準農田工程建設支撐,組織開展災毀高標準農田監測、調查和核查評定技術等基礎性研究,逐步建立起災毀農田監測、評判和核驗標準方法、指標體系。認真宣貫《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高標準農田建設質量管理辦法(試行)》。
《意見》指出,抓好耕地質量監督保護與考核,推進耕地質量保護制度落實,加強耕地質量保護政策創設,加強耕地質量立法調研,積極推動國家耕地質量保護立法,推進耕地投入品(物)安全性有效性監測評價。
《意見》強調,加強耕地質量保護體系和信息化建設,做好全國耕地質量監測保護體系數據信息統計及《農田建設統計調查制度(試行)》中耕地質量保護統計工作。組織開展耕地質量標準化驗室考核,啟動2021年標準化驗室考核工作。組織開展耕地質量檢測能力驗證,推進全國土壤樣品庫建設,開展耕地質量檢測能力提升培訓。
《意見》指出,加強耕地質量技術合作與交流,參與實施“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耕地質量項目,實施黑土地保護利用國際交流項目。做好重要專題調研,組織專家開展耕地質量紅線、耕地質量等級與產能關系以及耕地質量立法等專題研究。搭建產業創新合作平臺,籌建“健康土壤技術產業創新聯盟”,協同推進耕地質量監測保護技術研發和產業發展。
耕地保護與利用亟需科技創新
2月3日,在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引領耕地保護與利用”新聞發布會上,中國農科院資劃所副所長周衛呼吁,“迫切需要充分發揮農業科技的作用,推動耕地保護利用與地力提升”。
周衛介紹說,我國用占世界9%的耕地養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得益于土地釋放的生產潛力。但在長期集約化經營下,我國耕地退化嚴重,主要表現為土壤酸化、鹽堿化、黑土地退化,以及耕層變淺。
農業農村部“2019年全國耕地質量等級情況公報”顯示,當前我國耕地中,高產田面積為6.32億畝,占耕地面積的31.24%;中產田面積為9.47億畝,占耕地面積的46.81%;低產田為4.44億畝,占耕地面積的21.95%。總體來看,我國耕地質量平均等級不高,中低等級占2/3以上。
周衛表示,長期以來農業粗放經營,耕地退化加劇,如東北黑土有機質下降、南方紅黃壤酸化、水稻土低產障礙、北方土壤干旱鹽漬化,障礙退化耕地面積占比高達40%。
周衛在發布會上介紹,當前我國14.5%的耕地已嚴重酸化,近30多年來,湖南、江西、廣西等省土壤pH值小于5.5的酸化耕地面積增加了35%,作物減產20%以上;耕地土壤鹽堿化問題嚴重,我國鹽堿耕地約1.14億畝,較20世紀80年代增加2600萬畝,增幅近30%。其中,輕度、中度和重度鹽堿耕地占比分別為52%、31%和17%,可造成作物分別減產5%—10%、11%—20%、30%以上,有的地區因此棄耕撂荒;東北黑土地退化嚴重,我國黑土區耕地面積2.78億畝,自上世紀50年代開墾以來,耕作層土壤有機質含量由開墾前的8%—10%下降到2.5%—3.5%,糧食大幅減產。
此外,我國土壤耕層變淺也十分普遍,耕作層小于20厘米的耕地,面積占比71%,由此造成水肥利用率低、作物抗逆性差等問題。
周衛表示,高投入、高產出模式加劇了土壤酸化和農業面源污染,當前迫切需要充分發揮農業科技的作用,推動耕地保護利用與地力提升,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
作為農業科技“國家隊”,“十三五”期間,中國農科院堅持以科技前沿和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持續加強基礎理論創新、關鍵技術研發與重大產品研制,在東北黑土地地力提升與可持續利用技術、南方低產水稻土改良與地力提升關鍵技術、典型紅壤區農田酸化特征及防治關鍵技術構建與應用、主要糧食作物養分資源高效利用關鍵技術、高精度數字土壤構建與應用等方面已取得較大進展。
周衛強調,“十四五”時期,中國農業科學院將通過“一平臺”“一系統”建設和“三塊地”的科技攻關,鑄造國之重器,強化耕地保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支撐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高質量發展。
中國農科院將加快建設“國家耕地質量科學研究中心”,面向國際耕地科學前沿和我國耕地保護重大需求,聚焦耕地質量重大基礎和應用研究,建設覆蓋我國全部土壤類型、服務全域耕地管理的國家級耕地科學研究與技術創新中心。
面向國家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重大戰略需求,推進農田建設、監測、評價與管理的數字化改造,建立大數據驅動的農田建設綜合監管服務新模式。
周衛介紹,針對“三塊地”,中國農科院還將加快開展“藏糧于地”系列科技攻關,進一步闡明東北黑土、南方紅黃壤、北方旱地“三塊地”的土壤質量演變規律、退化過程與保育機制,研發土壤障礙因子消減及耕地質量提升關鍵技術及產品裝備。
貴州省探索現代山地高標準農田建設
土地連片整治,推動產業振興,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農民持續增收的有力保障。
貴陽市是貴州省唯一沒有萬畝耕地大壩支撐的市(州),喀斯特地貌突出,耕地分散,土地和土壤資源顯得非常珍貴,農業發展先天條件受限重重。貴州省委常委、貴陽市委書記趙德明提出,“要下決心用15年左右的戰略跨度解決土地碎片化問題”。
作為貴州省會城市,近年來,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貴陽市大量的土地資源被占用,基本農田保護區大部分為坡耕地,優質耕地資源極為短缺,嚴重制約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和對城市農產品的有效供給。
貴陽市農業農村局提供的數據顯示,根據2017年貴陽市土地利用現狀變更成果,貴陽市土地總面積1206.50萬畝,其中,耕地僅有385.20萬畝,林地502.90萬畝,建設用地135.94萬畝,未利用地111.56萬畝,其他農田地70.90萬畝。在385.20萬畝的耕地中,也是地多田少,旱地占比超72%,并且是坡地多平地少,耕地地塊破碎,耕地質量低。目前,貴陽市已建成高標準農田110萬畝,占耕地面積28.5%。由于已建成高標準農田投資均在1500元/畝左右,投資標準偏低,宜機化等功能尚不完備,難以適應農業現代化的需要。
高標準農田的建設涉及多個單位,“船大難掉頭”,建設標準難以達到統一。貴陽市農業農村局會同市自然資源、市生態環境、市農投集團、市金地公司等多方協作、政企聯動,分析問題,謀劃實施現代山地高標準農田整治示范區項目建設。
按照坡改平、旱改水、瘦改肥和規模化、標準化、設施化、機械化的“三改”“四化”目標要求,以貴陽市農投集團、市金地公司作為示范區項目建設主體,在烏當區和開陽縣開始第一批項目試點示范,項目投資預計12億元,建設山地高標準農田整治示范區5萬畝,實現新增耕地1700畝,新增水田1.1萬畝。
在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中,貴陽市對耕地坡度15°以下、相對集中連片面積100畝以上的區域原則上進行規模化開發和破碎化整治,宜梯則梯,宜平則平,地塊歸并率達到65%以上,通過歸并整理單塊面積不低于5畝。
為了讓建成后的高標準農田旱能灌、澇能排,貴陽市以生態攔、蓄、引為主,提灌為輔,根據灌溉規模、地形條件、田間道路、耕作方式等要求,合理布置各級輸配水設施及渠系建筑物,保障田土塊通水率達100%,灌溉保證率達到80%以上。
在田間道路布局上,貴陽市以適應農業產業現代化的需求,與田、土、山、水、林、電、村規劃相銜接,對田間道路和生產便道進行統一規劃,確保田間道路田塊通達度達到100%,滿足農業機械化和生產生活便利的需要。
土地平整過程中,為了確保土壤肥力不受損,貴陽市把土壤分層剝離后,按土壤類型、土壤層次、利用方向進行分門別類堆放。在施工期間采用無機物、有機物及生物菌劑進行土壤改良培肥:根據項目地農業自然條件,確定農業產業規劃,配套與產業相適應的大棚、噴滴灌和水肥一體化等設施,保證智能化、規模化、標準化生產種植;完善采后處理、冷鏈物流、肥料配置、秸稈處理、農業信息化等配套農業設施,實現農產品產銷結合,推進農業全產業鏈高效發展。
同時,貴陽市在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中,通過實施水源涵養林工程、岸坡防護工程、溝道治理工程、坡面防護工程、濕地工程等農田生態環境保護工程,與田、路、渠、溝、池、塘等工程措施的有機結合,維護農田生態系統安全。
據了解,在試點先行的基礎上,貴陽在全市范圍內選擇條件成熟、集中連片的區域,把以前的“望天田”“斗笠田”變成統一的高標準農田,計劃到2025年打造50萬畝“生產規模化、耕作機械化、灌排可控化、土壤肥沃化、管理便捷化、田園景觀化、布局生態化”的現代山地高標準農田整治示范區。
在息烽縣石硐鎮大洪村高標準農田建設后形成的農業產業園區,硬化道路縱橫交錯,灌溉網絡四通八達。石硐鎮黨委書記劉福海介紹,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實施,改變園區生產能力落后面貌,促進大洪村獼猴桃、脆紅李等優勢特色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同時通過“康農共享”和“六權共享”等方式,搭建經營主體與村集體、貧困戶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貧困群眾脫貧增收,促進鄉村振興。
如今,大洪村的精品水果帶動全村實現生產總值1000多萬元,貴州中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當地創建的“獼天大圣”獼猴桃品牌,遠銷新加坡、加拿大等地。馬鈴鄉的蔬菜產業也越做越大,2020年基地蔬菜總產量達到3000噸,總產值達1500萬元以上。
在處理經濟社會發展與耕地保護的關系上,貴陽市主要領導多次提出,要做到土地利用與保護耕地結合、與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和鄉村振興結合、與國有企業市場化轉型結合、與市場化運作結合,實現經濟有增長、地方有收益、農民有收入、企業有效益。
“振興農村經濟,不僅是產業選擇上的一場‘革命,更是農民陳舊觀念的‘革命。讓農戶轉變觀念,推倒田坎、平整田塊是壩區建設中的第一步。”貴陽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陳先睦說,“過去,田坎的主要功能是區分農民各家土地的邊界,利用率極低。長期以來,由于田坎的割據,農民都是只管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產業不成規模,市場應對能力差,難以適應機械化耕種,勞動力投入大,市場應對能力差。”
為啃下“倒田坎”這塊“硬骨頭”,確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如期建成,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區的黨員和干部白天黑夜走村串戶做農戶的思想工作。通過召開壩壩會,宣講現代農業知識、算經濟賬等方式,打消農戶的顧慮。
田坎倒了,土地平了,山一塊水一塊的土地連成了一片,農民心里的隔閡也消除了,平整的土地上農業產業也煥發了生機。花溪區馬鈴鄉高標準蔬菜保供基地的1037畝黃瓜、黃花菜、辣椒、黃豆等大棚蔬菜紛紛成熟,3000噸蔬菜源源不斷地銷往全國各地。
貴陽市結合現代山地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實施,有效發揮“土地整治+”效應,選擇項目區內行政村及涉農社區,整合人居環境整治資金對區域村寨進行美化亮化提升,實施產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勞作變體驗、農房變客房等“四變工程”,把現代山地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建成全市乃至全省農業現代化的“樣板田”和“排頭兵”,打造具有貴陽特色的“三生融合”美麗鄉村。
接下來,貴陽市還將繼續采取“市級平臺公司+區級平臺公司+村合作社+農戶”模式,進一步完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蔬菜基地發展,以點帶面推動全市蔬菜產業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帶動農民發展鄉村旅游,實現農旅融合發展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