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子鶴 楊東
2020 年12 月7 日上午11 時許,重慶市渝北區空港東路,一輛大型貨車突然加速,追尾前方正常行駛的一輛小轎車,導致兩車受損。據了解,大貨車司機涂某是一名直播視頻愛好者,經常邊開車、邊戴著耳機觀看直播視頻。事發當天,涂某覺得路途漫漫,十分無聊,就邊開車邊看直播視頻。當他駕車轉入空港東路后,被一段視頻迷住,注意力分散。等他再抬頭看清前方道路時,發現距離前車僅有四五米遠,眼看就要追尾。涂某慌亂中,錯將油門當成剎車,結果加速沖向轎車,并在撞上后將轎車推出十幾米遠。最終,貨車車頭引擎蓋和右車燈被擦壞,右側車頭破損變形,涂某的頭部撞在貨車駕駛室梁柱上受傷,被追尾的轎車左車尾嚴重凹陷,所幸駕駛員系好了安全帶,沒有受傷??粗鴩乐厥軗p的車輛和散落的貨物,涂某嚇得渾身發抖。

圖1 黑白測試圖
這起交通安全事故,再次證明了一心不可二用的道理。而目前,我們身邊有不少人推崇這種同時進行多線操作的能力,覺得效率很高,但殊不知,這樣做不僅效果打折扣,而且存在巨大安全隱患。
為什么效果不佳還存安全隱患?
在生產力要素中,人是最活躍的因素。在導致事故頻發的種種原因中,人的不安全因素是至關重要的。想要做好安全生產工作,絕對不能忽視人身上的不安全因素。人們常常試著分析事故當事人在事發時的思維過程,有學者更是從理論、實踐層面研究導致事故重復發生的心理因素,最后得出結論認為,這可能是人類的認知缺陷,我們對集中注意力能力高估,是認知缺陷之一。
事實上,我們總認為自己可以一心二用,高估了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但實際上我們無法做到真正的一心二用。一心二用理論上指的是一個時間段同時進行兩件事。實際上,人的注意力在一個時間點上只能集中于一個事物上。而通常我們認為某人可以一心二用,一般是在一個事件上已經相當熟練,已經形成無意識行為或肌肉記憶,只有這樣才可以將注意力集中于第二件事件上,或者注意力在兩個事件之間來回轉換,從而實現兩件事同時進行的效果。
在心理學中,一心二用的專業術語叫做“任務轉換”。經過調研發現,人們在任務切換的過程中,往往會忽視掉一些小細節。比如前述的交通事故中,司機的注意力集中在看視頻直播上,很難將注意力迅速從視頻直播切換到觀察周圍路況上。更多見的是,路上行駛的前車剎車燈突然亮起,而后車駕駛員正在打電話,就很可能忽視前車將要剎車的細節,危險就會“突如其來”。在發生意外時,人的思維反應會變得異常遲鈍,嚴重影響其判斷車輛方向和前方事物的距離能力。
為什么大家崇拜的甚至于想要擁有的多線操作能力,在實際工作與生活中無法實現呢?這是因為在某項活動持續進行的過程中,我們使用的是工作記憶。工作記憶是一種對信息進行暫時加工和儲存的、容量十分有限的記憶系統。有限的記憶系統使得人們不能同時記住兩項不同任務的所有細節。
當任務轉換時,需要把與先前任務有關的細節從工作記憶中清除,換成另一個任務,而這個過程是需要時間的,這就解釋了為什么會覺得意外事故總是發生得很突然。當你的注意力不停轉移,或者說需要同時進行兩個以上的任務時,想要發現其中變化的細節就很困難。
心理學家Dan Simons 將其稱為“變化盲視”,又稱“無意視盲”,變化盲視是人們對通常容易被注意到的大的變化反而無法觀察到的現象。當我們能夠對周圍世界中出現的變化進行覺察、識別和定位時,這叫作變化探測。然而有很多時候,我們覺察不到這種變化,這一現象稱為變化盲視。簡單來說,就是觀察者不能探測物體或情景所發生變化的現象。學者曾對這一現象進行實驗,目的是針對大學里的路人展開關于人們對即時環境的警覺程度。在實驗中,實驗人員攔住一個毫不知情的陌生參與者,向其問路。在此過程中,一隊建筑工人抬著一扇門從他們中間穿過。當門橫在二人之間時,一名建筑工人悄悄替換了問路的實驗人員,而大多數被試者都沒有發現問路的人已經是另外一個人。
究其根本是因為注意具有選擇性。我們在知覺事物的時候,總是關注特定的對象,而把其余對象當作背景(如圖1),如果你把白部分作為注意對象,那么黑色部分就自動變為背景,看到的就是杯子,反之就是兩張側臉。
當我們試圖保持專注時,隨時出現的干擾、不自覺的神游時常發生。一項研究顯示,人人都會神游,除睡眠外,清醒狀態下人們差不多要花一半的時間思考和眼下毫不相關的事。即使是飛行員在飛行時,他們也會神游。
既然如此,如何才能更加安全?
偉大的哲學家艾爾弗雷德·諾思·懷特海曾說過:“文明的進步來自我們不斷擴展自覺地、不假思索便可做到的行為”。人們的注意力存在局限性,而“真正的危險在于對自我局限的誤判”,清晰地認知到自己的局限,并努力克服更為重要,所以不要高估注意力集中能力。
首先,在處理重要的工作任務時,千萬不可一心二用。如果實在分身乏術,可以找同事來幫忙,不要高估自己的注意力集中能力。其次,在開始工作任務之前,確定事情的優先級,可以先把不重要的事情順延,使自己更加全神貫注。最后,要對干擾因素保持警惕,有一套計劃以應對引發的不良后果,如事先制定應急方案,都可以有效地幫助我們減少意外事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