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興,劉寰宇,陳明利
(1.北京地鐵運營有限公司,北京 100000;2.北京交通大學,北京 100000)
我國地鐵建設已步入一個嶄新的快速發展時期,這是城市化進程迅速發展、城市規模不斷擴大的必然結果。截至2020 年12 月,北京地鐵運營線路已形成多達24 條的超大線網規模,其中北京市地鐵運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地鐵公司”)所轄運營線路16 條,運營總里程達525 km,車站318 座。
在“十三五”時期,針對網絡化運營背景下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等工作,北京地鐵公司結合多年的運營實踐經驗,不斷強化由“人、機、環、管”四大要素和“治、控、救”三道防線組成的北京地鐵矩陣式安全控制體系[1],積極營造全員參與的安全文化氛圍,為地鐵運營安全過程、全要素風險隱患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安全管理指導工具。
北京地鐵矩陣式安全控制體系的整體思想是指導員工隊伍將思想統一到超前防控的認識上,在認真研判風險隱患的影響要素和防控特點的基礎上,從影響安全的“人、機、環、管”四大要素入手,做好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工作。通過提高員工隊伍安全素養、狠抓車輛設備維修維護質量、改善運營環境和提升管理水平為主要內容的安全基礎建設[2],實現風險隱患管理關口前移,推動安全工作從“被動的事后處理型”向“主動的超前防范型”轉變,提高地鐵運營安全風險隱患管理效能[3]-[5]。
不斷鞏固完善矩陣式安全控制體系是北京地鐵公司在運營管理中踐行“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工作方針的具體體現,是落實“以人為本創平安、永遠追求零風險”的安全理念和“安全運營,基礎取勝”“抓小防大、安全關前移”等一系列超前防控的安全管理理念和安全工作理念的必然需要和實踐結果。
矩陣式安全控制體系將影響安全運營的基本要素和安全管控的流程階段進行了緊密結合,矩陣式安全控制體系舉措的完善是在既有風險隱患管控要素、階段的基礎上,對每階段涉及的安全生產四要素防控要點進行細化,并針對性地提出管控措施。
“治、控、救”三道防線體現了地鐵安全風險防控工作的發展階段,“人、機、環、管”四大要素體現了影響地鐵運營安全的主要因素。北京地鐵公司通過總結提煉近些年在安全管理方面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創新完善“人、機、環、管”四大要素的“治、控、救”具體舉措,特別是將“共治、精治、法治”理念的踐行成果固化為長效機制,優化完善管控重點與措施,形成的矩陣式安全控制體系,如表1 所示。

表1 北京地鐵矩陣式安全控制體系
北京地鐵矩陣式安全控制體系“治、控、救”三道防線既強調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工作,也強調事故后的應急救援和經驗汲取。
第一,提升員工安全意識和崗位技能水平。員工安全意識的提高,特別是安全責任意識的提高是安全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安全生產工作的重要前提保障。一是深入開展思想教育,通過安全大討論、警示教育等形式,提升全體員工保障首都地鐵安全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二是通過組織開展“安全生產月”等系列活動,創新安全宣傳形式,將安全文化滲透、根植于員工思想中,形成思想認同和行動自覺;三是組織開展針對性強、實效突出的業務培訓和實操考試,以及跨專業、跨區域的“無腳本”隨機拉動式演練等方式,持續提高員工崗位技術能力。
第二,強化車輛設備設施精檢細修。車輛設備設施的穩定性直接影響到地鐵運營的安全可靠性,精檢細修的過程是基于本質安全的角度進一步提升車輛設備設施質量。一是嚴格落實故障追蹤管理制度,對存在漏檢漏修、維修不到位和維修管理缺陷的問題隱患,以“零容忍”的態度按事故考核問責;在日常計表維修之外,另行組織骨干技術人員,定期開展專項普查,促使日常維修精細化水平的提升。二是全面開展隱患排查治理,協調推進解決新線建設遺留隱患治理,確保車輛設備設施安全運行。三是加強信息化、智能化技術應用,進一步提高精檢細修水平,減少故障發生。
第三,強化運營環境隱患治理。隨著運營線路的快速增加,路網結構愈加復雜,環境因素對地鐵運營安全的影響也愈發突出。一是積極應對大客流沖擊風險,采取縮小列車運行間隔、大小交路套跑、縮短站停時間、開行大站快車等方式;加快實施全路網配線、庫線、車輛段聯絡線優化提升改造。二是修訂完善隧道洞體清洗標準,推廣應用空氣凈化新技術,持續提升和改善車站、車廂空氣質量。三是針對地下水位提升對土建結構產生的不利影響,組織開展隧道結構等滲漏病害全面排查和專項治理工作,避免地下水滲漏對正常行車造成影響。
第四,提升安全生產管理效能。管理問題是產生事故隱患最根本的原因,夯實安全管理基礎,提升安全生產管理效能,有利于實現安全管理的系統化和科學化,對保障地鐵運營安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是總結提煉國慶70 周年等歷次重大活動保障經驗,固化形成制度性預案。二是學習宣貫《安全生產法》《北京市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主體責任規定》等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對接交通運輸部新近下發的系列行政規范性文件及配套規范,補充修訂安全運營生產和應急管理規章制度。三是修訂完善車輛設備設施維修規程,優化維修模式和各級修程計劃;建立體現平安型地鐵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標準體系、統計體系,以及保障平安型地鐵高質量發展的規章制度體系。
第一,加強員工執崗行為管控。人的不安全行為是造成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這些不安全行為主要在生產過程中表現出來,因此需要通過有效的防控機制和技術手段來加強人員作業過程管控。一是積極應用視頻監控、檢修信息化等技術手段,及時感知、預警人員違章違紀、漏檢漏修等行為,強化對員工執崗過程和執崗行為的管控。二是應用施工管理信息系統,實現施工作業申報、審批、登記、注銷的全過程信息化管控,防范人員違章施工、違規作業。
第二,加強車輛設備設施運行監控。實時掌握車輛設備設施狀態參數,有助于及時監測風險隱患的發展變化,避免車輛設備設施缺陷惡化,保障設備的穩定可靠運行;便于超前把握車輛設備設施維護保養時機,有效實現“事后維修”向“預知狀態維修”的設備設施管理。一是嚴密監控車輛設備設施運行風險,特別是對部分線路車輛異常晃動等一時難以完成治理的隱患,采取責任領導承包、加密檢查頻次、安裝監測裝置等手段加強監控,確保車輛設備設施運行安全可控。二是通過車輛設備設施智能化運行監控和故障預警技術的試點和示范應用,實現車輛設備的故障智能感知、智能預警、智能分析和智能決策,避免故障發生影響運營。
第三,加強運營環境安全監控。地鐵運營安全受環境因素的影響很大,一方面暴雨、冰雪等惡劣天氣直接影響列車運行安全,另一方面如恐怖襲擊、擁擠踩踏等突發事件也會極大地威脅到站車安全環境,產生不良社會影響。一是加快推進極端天氣、結構沉降、站車溫度等環境監測技術的推廣應用,及時感知預警惡劣氣象條件、保護區施工運營影響,以及車廂、站臺溫度等環境因素可能引發的安全風險。二是推進各線路CCTV 系統功能完善和開發,充分利用客流密度監測、電扶梯運行監測等視頻分析功能,及時感知換乘通道、電扶梯等高風險部位的乘客不安全狀態,并及時報警。三是積極探索“信用+地鐵智慧”新安檢模式的推廣應用,推動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公共安全治理格局,切實提高公共安全防范能力。
第四,強化安全管理督查檢查。為了確保安全管理制度的嚴格執行和安全責任的落實到位,需要持續加強對安全生產工作督查力度,提高安全監察效能。一是健全完善安全督察機制,通過視頻抽查和現場檢查等多種方式,強化管理末梢的安全監管。二是加強信息化、智能化技術應用,對“人、機、環、管”各要素風險隱患開展全方位、全過程監察和分析預警,提高安全監察的精細化智能化水平。
第一,嚴格安全責任誡勉。安全責任誡勉的根本目的是教育人、挽救人,避免同類事故反復在員工中發生,充分反映了對員工安全的關心、愛護和幫助。一是對安全事故直接責任者,根據事故性質、情節,給予批評教育、經濟處罰、行政處罰、解除合同,直至追究法律責任;二是對安全事故責任管理者,給予誡勉談話、責令檢查、通報批評,直至組織處理。
第二,提高網絡化應急搶險救援能力。大規模網絡化運營為進一步提升安全管控水平帶來更高的挑戰,需要持續推進網絡化故障搶修體系建設。一是按照故障發生后第一時間開通正線的原則,修訂完善應急處置預案,優化搶修物資配備標準。二是加快推進全息智能感知工程,運用北斗空間數字化技術,實現對人員和物資設備的精準定位和調度,推進建立高效集約的調度指揮平臺,提升網絡化應急搶險能力。
第三,降低突發事件社會影響。地鐵已成為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和市民出行的重要交通方式,一旦出現中斷、停運等突發事件,將會對社會產生重要影響。一是加強網絡輿情監測,高度關注涉及運營安全等苗頭性言論,及時捕捉可能引發負面輿情的敏感、熱點事件。二是針對可能引發輿情炒作的風險事項,制定專項預案并組織演練,確保預案能用、管用、好用。三是加強輿情預警處突,及時通過站車廣播、PIS 和微博、微信等渠道一體化發布信息,回應乘客和媒體關切,正確發聲、引導輿論。
第四,嚴格落實事故調查和原因分析。事故調查最主要的目的是從事故中汲取經驗教訓,防止和減少同類事故發生。一是健全網絡化應急處置機制,完善組織體系及專項預案,優化應急處置流程,建立健全扁平化應急指揮機制。二是修訂完善事故檔案,強化事故指標統計和規律分析,認真梳理事故背后的深層次問題。通報警示其他單位引以為戒、舉一反三,真正做到“一方出事故、多方受教育”。
1)北京地鐵矩陣式安全控制體系自提出以來,一直是北京地鐵公司開展風險管控、隱患治理等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礎。隨著安全管理實踐經驗的積累,以及安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提高,北京地鐵矩陣式安全控制體系的實踐舉措內容在新時期得到了創新發展。
2)北京地鐵公司將繼續推動矩陣式安全控制體系內涵的鞏固發展,不斷完善和細化舉措內容,持續踐行矩陣式安全控制體系要點內容,進一步提高北京地鐵安全管控水平和首都地鐵安全服務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