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工程科技職業大學(原山西大學商務學院),山西 晉中 030619)
2018年,教育部《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指出,“鼓勵思政教師結合教學實際、針對學生思想和認知特點,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努力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配方’先進、‘工藝’精湛、‘包裝’時尚”[1]。思政課教師要深刻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接現代技術,借助抖音、快手、微信、學習通等教學平臺,加強研發、創新工藝、進行包裝,增強了大學生對思政課的獲得感。
“3+3+3”教學模式,即“概念、原理和事實”+“案例、格言和故事”+“影像、音樂和詩詞”。其中,概念是精髓,原理是主體,事實是支撐,這是課程的理論知識和核心內容;第二個“3”指“案例、格言和故事”,這是思政課教師常采取的教學方式;第三個“3”指“影像、音樂和詩詞”,這是筆者創新的一種新型教學方式。
筆者根據2019教育部專題指南,結合山西大學商務學院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標,將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從教材里提取了54個知識點,從知識點中進一步提煉出19個概念,13個基本原理,9個基本事實,這些都是“鹽”。食鹽雖小但作用很大,有關國計民生。教師在講授課程中,必須注重思政課的政治性與理論性,要嚴格按照教材和大綱,把課程相關的六個章節所涉及到的概念、原理和事實講清楚,這是課程的靈魂與精髓。
筆者通過“案例、格言和故事”傳遞抽象的理論,實現思想課“配方”要先進的目的。圍繞“基礎課”54個知識點,設置了58個典型案例,23句警句格言,12個經典故事。這是“教學配方”當中用于溶解“食鹽”的“食物”。食物會隨著食鹽的多少而發生增減。通過下方“3+3+3”教學配方比例圖,能夠看出知識點多少,重難點不同,教學配方的數量也在發生變化。

“3+3+3”教學配方比例圖

第一個“3” 第二個“3” 第三個“3”概念 原理 事實 案例 格言 故事 影像 音樂 詩詞5道德 2 2 1 12 4 2 2 6 2 6法律 2 2 1 10 3 1 4 3 3合計 20 13 9 58 23 12 22 24 22配比章節內容
用“案例”輔助教學,將深奧的理論溶于一個個生動的案例。案例的選擇要遵循三個原則:就時間來講,或是經典,或是新穎;就內容來講,或是事件或是人物;就影響力來講,或是頂天立地的大人物,也可以是身邊的小榜樣。比如在講述到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問》時,教師不僅介紹了感動中國人物獲得者徐本禹的支教經歷,同時還介紹了我院一名大四法律學院的學生去貴州畢節支教的事情。下課后,有學生告訴老師,上課講的學姐支教事情比“感動中國”人物印象還要深,因為發生在身邊的事情能讓她認識到青春還有更有意義和價值的選擇,有的學生聽完后,主動詢問去支教的事宜。
用“格言”佐證,往往事半功倍。一句小小的格言能起到醍醐灌頂的作用。開學第一課上,教師面對初上大學的學生要講清大學是什么?筆者先讓學生自主思考回答,然后引經據典介紹古今中外的大學校長對大學的理解,通過名家之言,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大學不僅是接受高等教育的過程,還是不斷完善人格,追求大學精神的過程。
用“故事”講課,小故事大智慧。每一個中國人都要講好中國故事,不僅讓中國人讀懂中國,還要讓全世界人了解中國,思政課教師承擔這一神圣使命,不僅自己要講好,而且要引導學生講好中國故事[2]。比如在講述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問》時,在闡明了人生觀的概念后,為了讓學生能夠坦然面對人生的挫折,筆者通過一則寓言故事“缺失的一角”告訴學生“不完美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這一道理,教育學生面對挫折要坦然應對,笑看人生,這樣就解決了面對困境應該“怎么樣”的問題。
用“影像”教學,教師通過播放與教學相關的影視素材、紀錄片、文獻片、甚至近年來在年輕人中流行的抖音來包裝教學內容。教師在與學生的交流中,很多學生希望在課堂上多看些和課程內容相關的視頻資料,而越來越多的影像資料也給教師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影像包括:紀錄片、文獻片、經典電影,甚至近年來在年輕人中流行的抖音都可以拿來所用。筆者在講述第二章《堅定理想信念》時,選擇了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總冠軍外賣小哥雷海為在決賽的精彩瞬間,讓學生明白心中若有理想,人生自會精彩;講述第三章《弘揚中國精神》時,輔之觀看影片《驚天動地》,學生看到抗震救災時人民軍隊的戰天斗地,不畏生死搶救老百姓財產和生命的時候都忍不住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用“詩詞”豐富教學內容,不僅豐富理論知識,同時提高學生文學素養,讓學生感受到藝術的美。比如在講述第二章《堅定理想信念》時,一首流沙河的《理想》給學生展現出一幅為理想而奮進的美好畫卷,再用橙色作為課件的背景色,金色夢想的寓意呼之欲出。在講述第三章《弘揚中國精神》時,選擇了毛澤東的《七律· 長征》來詮釋長征精神的偉大;在講述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中的家庭美德時,選擇了舒婷的《致橡樹》來解說戀愛中的道德觀。
音樂是人類共同的語言,能拉近彼此間的心靈距離。在講課過程中,筆者經常會用音樂讓學生來感受教學內容。每次上課都會提前進入教室,播放一些諸如《琵琶吟》《迷霧水珠》之類的世界名曲,或者播放一些流行樂曲。訪談中,有學生說喜歡上基礎課的原因是因為能夠伴隨著悠揚的音樂,而不是隨著“啪啪”電腦操作的聲音走進教室,音樂能讓大家放松心情,是一種感官的享受。
下面,筆者從縱向上來研究“3+3+3”教學配方的具體操作。一節好的思政課可通過“3+3+3”模式的“六步法”來完成?!傲椒ā卑ā扒榫皠撛O、課程導入、工藝流程、跟蹤研究、效果分析和改進措施”。
課前情景創設是筆者研究的一個創新點。炊煙裊裊,歌聲裊裊,歌聲亦如炊煙,燒起煙火,通常是做美味佳肴的第一步。課前的情景創設是很多教師都忽略的重要環節。教師往往認為,一堂課的真正開始是從上課鈴聲響起的那一刻,其實不然,心理學上課前的“情景創設”環節相當重要。調查表明,如果學生處于緊張的教學氛圍中,大腦接受教師信息就會發生延遲,教師傳遞的信息量也會大打折扣。課前放上一段音樂,會很好的舒緩學生緊繃的神經。音樂不僅能舒緩心情,同時還是能營造氣氛,讓學生身臨其境,有很強的代入感。筆者根據每章節不同的主題會設置不同曲風、不同意蘊的音樂來調動氣氛,引導學生進入課程。比如緒論,選擇周筆暢《誰動了我的琴弦》;第一章《理想》,選擇《I belive》作為開場音樂;“樹立正確的戀愛婚姻觀”,會用一首悠揚的《梁?!防_思政課的序幕,音樂與章節內容相得益彰。
萬事開頭難,課程若想引人入勝,必須從課程導入上下功夫。筆者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挖掘出讓學生“眼前一亮”的典型案例、中國故事、影像甚至詩詞來作為思政主餐的“配方”進行課程導入。課程導入的“配方”不必過多,必須經典、新穎,有代表性。比如用“典型案例”導入:講述“中國精神”時,選擇2020年中國抗疫人民戰爭中彰顯出的“戰疫精神”作為導入,思政課程面向的對象是“00”后,這次出征抗疫不乏有“95”后、“00”后,同齡的醫護更能讓同齡的學生引起心靈的共鳴,感受中國精神的力量;用“視頻”導入,可以選擇網上下載的經典視頻,也可以事先和學生溝通教學內容,讓學生自己錄制微課視頻。
一堂好的思政課不僅要有豐富的食材,烹飪每一道菜都要精確鹽、主食、配料和佐料的比例搭配,同時要掌握烹調的“火候”,恰到好處,這是思政課教學“烹飪”中最重要和最關鍵的一步。我們先用第二章“堅定理想信念”的第一節“理想信念的內涵及其重要性”作為示范:本節共兩個知識點,提煉出2個概念(理想、信念、)和1個原理(理想對于大學生成長成才的作用)。用到的教學配方是6個案例,3句警句格言,2個經典故事,2部影像,2曲音樂,1首詩詞(截止到2020年12月)。
本節教學設計的第一環節:解決第一個概念,什么是理想?教師沒有直接解釋理想的涵義,而是通過詩人流沙河的一首《理想》引導學生聯系現實,聯系自身,談論理想是什么,最后再給出概念。這里,教師用到兩個教學配方來包裝“食鹽”,一是詩詞,二是音樂,共同來闡釋理想的概念。教師通過介紹流沙河的《理想》的創作背景和詩詞涵義來導入理想的概念,同時播放張雨生《我的未來不是夢》,讓學生伴隨著音樂思考理想到底是什么?這樣對理想概念的解析就不是空中樓閣,而是有了現實的土壤。背景音樂“我的未來不是夢”就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教育作用。在這里,教師用到了“詩詞引入+概念解析+音樂烘托”的教學配方。
本節教學設計的第二環節:解決第二個概念,什么是信念?用故事講道理是思政課教學的最高境界,教師要會講故事,善于講故事。這里的教學設計就是用經典故事《一枚銀幣》引出學生對信念的思考。通過故事引導學生思考什么是信念,教師講述之后,用“警句格言”佐證總結,往往事半功倍。馬丁路德﹒金的名言“世界上沒有任何人可以讓你倒下,如果你的信念還站立的話”如醍醐灌頂,直擊學生的心靈,讓學生明白信念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在這里,教師用到了“經典故事討論+概念解析+警句格言總結”的教學配方。
本節教學設計的第三個環節:一個基本原理,“理想信念對于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作用”。教師如果直接給出理想作用的三句話,未免抽象空洞,缺乏說服力。直接給出答案的思政課,學生肯定不愛聽,因為“基礎課”的一個困境就是,學生大道理都明白,就是現實中做不到。這樣生硬的教育除了應付考試之外,是無法到達“立德樹人”的培育目標。[3]這時候,筆者需要將知識點進行配方包裝,讓我們的食材看上去“色香味俱全”,學生想吃,愛吃。教師通過“徐本禹”“商院學生去支教”“華東理工大學高羽燁”三個案例來說明理想的三個作用。除了案例之外,擲地有聲的警句格言也能觸動學生的心靈,教師運用莎士比亞、吳玉章的名言來佐證理想信念對于學生的巨大指導作用。在這里,教師用到了“案例分析+原理解析+格言總結”的教學配方。
三個“3”在教學中實現了理論性、趣味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統一?!笆谡n亦如烹小鮮”,將深奧的理論知識融進一個個鮮活的事例、故事,再通過唯美的、現代的藝術方法傳遞給學生??梢钥闯觯谏鲜龅恼n堂教學實踐中,教師將概念、原理和案例、格言、故事、影像、詩詞和音樂融會貫通,通過“佐料+食鹽+食物+食鹽+佐料”這樣的順序模式,構建出一堂“聲色俱全”的思政課。
“思政大餐”做的好不好,廚師說了不算,要對學生進行跟蹤回訪。教師要通過學習通、問卷星等多媒體手段來了解學生的掌握和接受程度,同時通過訪談,及時了解學生的關注點,以便及時調整“3+3+3”教學模式的配方操作。
“前四步”是屬于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一種雙向活動,“后兩步”是教師根據課堂教學的師生感受和課后調查數據進行歸納、分析和整理,形成分析報告,為下一步課程流程設計積累經驗和提供指導。
這是“六步教學法”的最后一步,也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隨著時代的發展,“基礎課”的教學內容也會隨著調整,學生的關注熱點也會發生遷移。教師將回收的數據分析整理后,要及時制定近期的整改措施和長期的整改方案。讓“3+3+3”教學模式常綠常青,既保持其科學性,同時又維持新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