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震宇
眾所周知,財稅優惠政策對企業的科技創新具有激勵作用(Hinloopen J,2000)。稅收激勵與財政補助政策一定程度可以降低企業研發投入風險,而我國研發支出活動有關的財稅激勵政策與發達國家還有差距,產生的激勵效果還有待提高(朱寶林,2014)。政府財政科技補助、流轉稅稅收激勵、所得稅稅收激勵政策對企業科技創新有顯著促進作用,其中財政上的科技補助科技創新的影響效果最明顯,但總體發現財稅政策激勵效果總體上效率較低,還未達到社會所期望較高的水平(魏志梅,2017;潘亞嵐 蔣華,2012)。
本文梳理了我國現有的激勵創新財稅政策,并分析了財稅政策激勵存在的不足之處,并提出完善我國激勵科技創新有關財稅政策的對策建議。
華為、大疆等企業的發展與其自身重視科技創新,研究開發新技術,推出新產品引領和滿足客戶需求密不可分,與國家激勵科技創新的財稅優惠政策也息息相關。國家相關財稅優惠政策不僅減輕企業稅負,并且鼓勵研發經費投入、研發設備投資,科技成果轉化。激勵創新的財稅政策涉及多個領域和行業,其中適用范圍廣,影響程度深的主要有以下兩個:
國家需要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減按15%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企業所得稅法》第二十八條)。高新技術企業稅前彌補虧損年限由5 年延長至10 年。
國家對高新技術企業支持力度大,企業所得稅率減按15%征收,對比一般企業所得稅率25%,此項優惠政策降低企業稅賦達至四成,力度之大顯而易見。高新技術企業研發項目難度大,周期長,研發初期投入大、回報小,易產生虧損,所得稅稅前彌補虧損年限由5 年延長至10 年,給予高新技術企業充足的研發和成果轉化時間,延長研發成果轉化后盈利時稅前抵扣的時限。高新技術企業不僅能享受稅收優惠,還能更容易獲得國家、省、市各級的科研經費支持和財政撥款。
企業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可以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加計扣除(《企業所得稅法》第三十條)。企業開展研發活動中實際發生的研發費用,按照規定據實扣除的基礎上,再按照實際發生額的比例稅前加計扣除。
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適用范圍廣,減稅力度大,加計扣除不受是否具備高新技術企業資格限制,暨不具備高新技術企業資格企業也同樣享受研究開發費加計扣除優惠。為更好達到激勵研發目的,根據研發投入情況和財政收入等情況,國家逐步調整研發費加計扣除政策,通過陸續下發的《關于完善研究開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的通知》(財稅〔2015〕119 號),《關于提高研究開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比例的通知》(財稅〔2018〕99 號),《關于進一步完善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的公告》(財政部 稅務總局公告2021 年第13 號)將研發費加計扣除比例從50%逐步增加至100%。
通過對華為公司財務報表及相關數據的測算,此項政策的減稅力度之巨。華為公司作為全球最大專利持有企業之一,其2020 年度報告披露內容顯示,年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10%以上,近10 年研發費用投入超過 7,200億元。按50%加計扣除測算,近十年就減免稅金540 億元,平均每年54億元。若是研發比例為75%或100%,相應減稅額度將更大。
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力度持續加大,有效激發企業研發投入力度和創新活力,全國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從2015 年1.42 萬億元增至2020 年2.44 萬億元。國家稅務總局數據顯示,2015 年至2020 年,全國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的企業戶數,從5.3 萬戶升至33.9 萬戶;減稅額由726 億元升至3,600億元。
根據《財政部 稅務總局關于進一步完善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的公告》(2021 年第13 號),當前制造業企業研發加計扣除比例已達100%,納稅扣除額非常巨大。公司會對激勵作出反應,面對如此巨大的扣除額度,為享受政策紅利,獲取稅收優惠,部分企業存在擴大或虛增研發費用的情況:將與研發活動無關的生產經營成本列入研發支出,將界定不清晰的費用和部分產品成本劃分為研究開發費用。產生此種情況主要有內部和外部兩方面原因。
內部原因。首先,企業存在降低稅負、獲取現實利益的動機和擴大研發費用范圍、虛列研發支出的投機行為。其次,企業生產成本核算、研發費用列支等原始憑證與相關業務數據屬于企業內部資料,根據信息不對稱理論,外部單位與組織獲取難度高。另外,企業部分研發活動、生產活動存在人員與設備使用重合現象,易造成相應期間費用與人員薪酬劃分不清,需按照一定權重對其進行歸類,由于企業在歸類費用時存在較強的主觀性,進而實施研發費用操縱行為。外部原因,首先,受專業限制,稅務機關欠缺對企業研究開發項目技術領域的審核能力,無法準確辨識項目是否具備技術工藝創新性,也無法判斷企業支出是屬于研發支出還是常規生產成本。另外,當前企業享受研究開發費用加計扣除采用“自行判別,申報享受,相關資料留存備查”的辦理方式,企業按照稅務機關的要求自行判別,留存相應材料備查,即可辦理納稅抵扣,稅務機關無需對研究開發費用進行審核后再允許抵扣。隨著加大放、管、服力度,稅務機關審核、稽查頻率必然逐步降低,審核范圍逐步縮小,僅憑企業自行判別不足以抵御巨大的減稅收益,將會導致部分企業存在擴大加計扣除范圍的空間和機會。
擴大或虛增研發費用的主要問題是部分企業濫用優惠政策降低稅賦成本,并沒有將稅收政策用于新產品、技術的研究開發,將導致稅收補貼沒有發揮應有的激勵作用和效果,無法達到扶持創新研發的目標,無法發揮引導科技創新支撐社會發展作用,造成社會資源的無效配置。
高新技術企業資格獲取優惠政策多,扶持力度大,為享受相應優惠,各行業企業都積極爭取高新技術企業稱號。高新技術企業資格認定依據為《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國科發火[2016]32 號)及其工作指引,科技部、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負責指導、管理和監督。截至2021 年12 月31 日,中國上市公司數量為 3,814 家,其中獲得高新企業認定的有1,769 家(國泰安數據庫),占上市公司數量的46.28%(注:上市公司為母公司,其所屬合并范圍內子公司為高新技術企業,其母公司認定為高技術企業)。高新技術企業資格占比之高,近乎上市公司半壁江山。
圖1 分行業高新技術企業占比
“高新技術企業”其特點應在于“高”和“新”,通過上市公司高新技術企業占比近50%可以看出,這么高的比例無法體現出“高”和“新”,似乎高新的門檻不高,又或者資格獲取過于寬泛。高新技術企業資格獲取過于寬泛主要是有兩方面原因構成,一是部分企業在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和復審中財務操縱行為,另一個是高新技術領域涵蓋過于寬泛。
財政資源是有限的,政府應該將有限的資源使用在核心技術關鍵領域,對未來起到戰略性作用的領域。但是我國上市工作中,獲得高新企業認定比例較高的行業主要包括建筑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文化體育服務業,但是上述行業應不屬于我國亟待發展的關鍵領域,核心領域。
建筑業的95 家上市企業中有51 家企業或其子公司獲得了高新企業認定,占比53.68%(國泰安數據庫)。相比于其他行業,建筑業企業多為勞動密集型企業,更多從事基礎設施建設,結合建筑業實際情況,建筑施工企業主要從高新技術服務領域中的研發與設計服務方面申請高新技術企業,但目前建筑業更多從事基礎建設,高新技術服務領域的研發與設計服務方面收入相對較少,且對于科技含量不高、仍以勞動密集為主導的建筑行業,發明創新可以創造的價值難以明確計量,高新技術企業認定作為國家為鼓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手段,對建筑業高新技術企業認定通過率過高,失去了促進企業科技轉型的意義,對建筑業的激勵效果并不明顯。
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是生產性服務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是為生產和商務活動提供服務,其中科技水平含量不高,但該行業55 家上市公司中有20 家公司或其子公司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占企業總數的36%,(國泰安數據庫)比率相對較高,高新企業認定對該行業起到的激勵作用不明顯。
文化、體育和娛樂業涉及面較廣,包括出版發行、廣告傳播、廣播電視節目制作、廣播電視節目收轉、動漫電影及電視劇制作、影院劇院等,以及舉辦各種比賽和為體育比賽或體育活動提供場所的業務。該行業59 家上市公司中有23 家企業或其子公司獲得了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占比近39%。(國泰安數據庫)
在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方面,以上三個行業都屬于高新技術領域,并且上市公司中高新技術企業比例偏高。但企業所得稅研發費加計扣除方面,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娛樂業屬于不適用加計扣除的行業負面清單(財稅〔2015〕119 號)。以上兩個文件在行業范圍方面存在不一致,說明政府在某種程度上對以上行業是否是研發創新激勵的范圍存在異議。將此類行業納入高新技術領域,說明高新技術企業認定過于寬泛。
公司都是理性的,會對激勵做出反映。當前的研發費加計扣除對企業激勵巨大,公司必然會擴大加計扣除的范圍和額度,也勢必存在將界限不清的費用劃分為研究開發費用的情況。稅務機關等主管部門應加大相應的審核、審查力度,才能有效防范濫用加計扣除政策。重點審核,檢查是否擴大或虛增研發費范圍,相應項目是否使用新技術、新工藝,相應項目是否有研發成果轉化。強化審查監督,規范研發費管理使用,使真正的研究開發活動和研究開發支出精準的享受政策優惠,獲得財政支持。政府通過精準的財稅支持,推進科技創新的正外部性內在化,有效配置資源,實現社會收益最大化。
當前科技創新激勵政策主要對企業研發支出進行相應補貼,或者根據高新資質對企業進行補貼,沒有加強對研發產出或研發成果轉化的關注和考核。激勵政策缺乏對研發產出評估,衡量企業研發成果的標準較低,僅高新技術企業資格審查中,對近一年高新技術產品(服務)收入占企業同期總收入的比例不低于60%進行考核。
激勵和考核具有導向作用,企業經營目標圍繞盈利和激勵作出反應。財稅政策激勵研發投入,企業就關注研發支出;財稅政策未激勵研發產出,企業就不關注研發成果轉化。正是現行財稅政策主要關注和激勵研發投入和研發支出,企業才在研發支出上想辦法,擴大研發費用列支范圍,獲得稅收利得。也因目前側重研發支出的激勵政策,我國研發投入額名列世界前列,但是我國科技成果并未占據世界相應位置。我國專利數量很高,專利質量水平不高,專利成果轉化不高。
現行財稅政策并未對研發成果轉換進行激勵,主管機關沒有重點對研發成果進行審查、檢查,也沒有進一步驗證相應項目和產品是否應用新技術,從另一個角度反向驗證項目的創新性。財稅政策應從以研發投入為基礎的激勵逐步轉化為以研發產出為基礎的激勵,不僅可以避免現階段企業通過虛增或擴大研發支出范圍享受稅收優惠的情況,還可以精準推動研發成果的轉化和形成。使企業在考慮研發的前提下,更加審慎關注研發成果轉化和應用。
科技創新首先要在關乎國家發展的關鍵核心領域和受制于人的領域積極推進,只有在提升國家核心能力和補短板方面積極創新發展,才能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同時也提升企業綜合實力。有限的資源和政策扶持應更高效地用于國家亟待發展的行業中,形成以需求為導向,避免投入至租賃,文化,體育等非核心產業中,才能更好發揮國家引領和組織者作用。財稅政策針對關鍵領域和核心領域進行激勵扶持將有效的促進技術創新,提升企業經濟效益,推動高質量發展,形成新發展格局。
科技創新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因素,國家發揮組織者作用,通過財稅政策進一步激勵科技創新。通過分析當前主要的財稅政策存在一定不足,提出相應政策建議,進一步加強關鍵領域科技創新,進一步推進研發成果轉換,進一步加強稅收優惠審查,降低企業稅收負擔,充分發揮財稅政策的精準激勵,提升企業經濟效益,推動高質量發展,形成新發展格局。
引用
[1]王觀.稅收支持企業全周期科技創新[N].人民日報.2021.3.29
[2]潘亞嵐,蔣華.財稅激勵政策影響企業R&D 投入的實證分析[J].財會月刊,2012,(33):14-17.
[3]魏志梅.發達國家R&D 財稅政策借鑒研究[J].國際稅收,2017,(01):6-13.
[4]熊莉,朱寶林.高技術企業R&D 投入稅收激勵政策的國內外比較及思考[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8(02):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