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杰 孫莉莉
遼寧省自2005 年被國家確定為首批發展循環經濟的試點省份,如今在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歷史背景下,遼寧省應抓住機遇,加快探索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實現經濟繁榮發展。通過運用規范分析和實證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從傳統型支柱產業、循環經濟相關人才、技術和循環經濟相關法規三方面對遼寧省探索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進行剖析并提出政策建議,以循環經濟推動總體經濟,在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歷史背景下,助推遼寧實現高質量發展。
生產過程中的循環經濟指的是生產部門在經濟流通過程中盡可能減少資源投入,并且系統性地減少廢物的產生,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傳統產業尤其是工業廢物的主要來源,與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有關改造傳統產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新要求不謀而合。自新發展格局提出以來,作為一種嶄新的經濟形態,循環經濟在轉變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經濟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統一發展等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1]。在國家層面,2021 年,國家發改委印發了《“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為全國上下在未來五年發展循環經濟產業指明了方向,這充分說明循環經濟已經成為我國在新發展格局下國家關注的焦點;在遼寧省層面,2020 年,遼寧省盤錦市被推薦成為“無廢城市”試點城市,省政府正積極強化頂層設計,以盤錦市為切入點,加快推進全省范圍的循環經濟產業發展。這充分說明,對于遼寧省而言,作為構建生態文明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循環經濟產業的規模化、規范化和高質量發展,不僅是在新經濟形勢下遼寧省順應“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的新型經濟發展方式,更是遼寧省經濟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有機統一的迫切需求。
遼寧省是東北老工業基地,在建國初期經濟指導方針的指導下,基于先天的資源要素稟賦,遼寧地區大力發展高能耗、高污染產業,以滿足新中國重工業經濟發展的需求,推動了新中國經濟的循環流轉。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以及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不斷轉變,遼寧省這種粗放型、高耗能型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帶來的“紅利”在不斷減退甚至起到了反作用,延緩了遼寧省經濟的發展速度,與東南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差距不斷拉大,不能很好地服務國內“大循環”。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關鍵一點在于實現經濟循環流轉和產業關聯暢通。提升供給體系的創新能力和關聯度是根本要求,解決各類阻礙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問題,暢通國民經濟循環[2]。因此,在新經濟形勢下,暢通遼寧省經濟的關鍵一招就是大力培育和發展綠色低碳發展方式,以服務國內的“大循環”為主要目標,減少資源浪費和增加有效利用,做到“開源”和“節流”并舉,以加速實現經濟循環流轉。在此基礎上,大力推動低能耗型、高技術含量產品的國際市場出口,以此來服務國內國際“雙循環”。
自2005 年遼寧省成為我國首批循環經濟試點省份以來,其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就,如今,遼寧省正加快構建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良性循環,努力打造實現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和諧統一。尤其是2020 年國家層面提出要加速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以來,遼寧省積極推進綜合利用大宗固體廢物工作,推動可再生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建設,構建清潔生產審核制度,同時也在加快打造一批具備“遼寧”特色的戰略新興產業,積極推動遼寧省的經濟增長方式逐步轉變為低碳循環發展。如表1 所示
表1 2012 年-2019 年遼寧省環境保護基本情況
由表1 可以看出,自2012 年以來,遼寧省工業廢水排放量、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等主要工業指標呈逐年下降的態勢;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和利用率等指標雖然在所顯示的年份區間中部有上升的態勢,但是總體上呈現波動下降的趨勢。除此之外,大氣污染問題是制約遼寧省生態文明建設的環境問題之一,遼寧省之前是空氣整體質量最差的省份之一,但是目前該問題有所改善。以2021 年為例,遼寧省環境空氣質量首次達到國家標準,創歷史最好水平。PM2.5 平均濃度同比改善10.3%。優良天數達321 天,較2015 年增加47 天,人民群眾藍天獲得感進一步增強,這也充分說明了遼寧省在發展綠色低碳經濟發展方式上取得了一些成效。
不可否認,遼寧省發展循環經濟的過程中也發現了許多問題,有不少是遼寧省長期發展經濟的體制機制弊端,如何實現遼寧省經濟破解資源枯竭型城市癥候和生態破壞、環境污染的瓶頸,向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不斷轉型,保持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快速發展,這對實現未來遼寧省產業轉型升級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也指明了未來需要努力的方向[3]。在以下幾方面,遼寧省還不能很好地適應當前國內和國際經濟形勢的需要,以及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提出的新要求。
以遼寧省的三大傳統型支柱產業為例,遼寧省礦產資源種類豐富,以煤炭、鋼鐵、石油為主,基于此發展的三大產業也是遼寧省傳統產業結構的主要組成部分,如撫順、阜新等地是主要的煤炭工業基地,鞍山、本溪是國內重要的鋼鐵工業基地,葫蘆島、盤錦是石油化工基地。三大傳統工業所占比重過高,且各產業內或產業之間缺乏關聯度,而且各大產業鏈的拓展性不足,導致各產業布局呈現單兵作戰的“孤島型”分布,難以發揮合力,另外缺少企業之間的集聚效應,諸如工業廢氣廢水不能集中處理和利用,排放量大,利用率低,空間布局的過于分散導致進行園區化改造的難度比較大。
由于地理原因和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以遼寧省為代表的東北地區人才流失近年來比較嚴重,導致循環經濟發展缺乏強大的智力支持,缺乏發展專業技術的內在驅動力。在技術方面,考慮到遼寧省循環經濟的發展重點在煤炭、化工、鋼鐵等傳統工業,這些傳統工業規模大,產量大,其發展水平已經到達了一定程度,不論是生產技術,生產工藝還是生產設備都已經達到了一個比較成熟的水平,缺乏科研資金的進一步投入,科研人員沒有雄厚的資金支持,無法進行新技術的深入研究和改進;另外,這些傳統工業的組織加框架、基礎設施、生產工藝等問題限制了新技術、新工藝或新生產方法的研究與實際應用,例如針對鋼鐵企業的廢渣回收利用技術,因為技術還沒有到一定的成熟度,在生產車間中進行大規模推廣具有一定難度,所以這嚴重制約了鋼鐵廢渣循環利用效率的提高。
首先是調整產業布局,升級延長產業鏈,從產業鏈的低端加工向產業鏈的高端創新延伸;其次是調整經濟結構,將發展的重點領域從遼寧省優勢的傳統裝備制造業和煤炭石化鋼鐵工業向循環經濟產業方向轉變,注重生產過程和生產工藝向集約化和高效化發展;此外,結合本省各地市產業基礎和特點,在高端裝備制造、新型信息技術、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國家重點發展的戰略新興行業和領域,培育一批具有較強自主創新能力、能夠全面參與國際競爭的技術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企業,努力建成一批擁有關鍵自主創新核心技術、在國內達到領先水平、在國際達到先進水平的創新應用平臺。遼寧省下屬各地市由于地理原因和歷史原因等因素,所具備的發展優勢產業也不盡相同,如沈陽的優勢產業是數控機床、機器人制造、航空裝備、集成電路等產業,大連的優勢產業是海洋工程裝備、先進軌道交通裝備、數字視聽、高端軟件和新興信息服務等產業,營口的優勢產業是節能環保裝備產業,錦州的優勢產業是太陽能光伏產業,鞍山的優勢產業是新材料產業等,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各地市政府應科學制定出符合各地市發展特點的市域循環經濟規劃策略,提升遼寧省循環經濟的層次和經濟發展水平,同時省內各地市之間或與省外各地市應加強交流合作,在一些可以合作的領域進行深度合作,取長補短,打造出發展循環經濟產業鏈“組合拳”。
新發展格局的一個大前提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并非簡單地強調數量概念,更加強調在控制力、主導性內涵上下功夫,其本質是發展思維的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由規模思維向結構思維的重大跳躍,強調科技創新對內生發展過程的內在驅動作用[4]。遼寧省各級政府應加大科研投入,鼓勵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科研人員加快研究石化、鋼鐵、煤炭等傳統行業新技術新工藝的革新和升級,提高各類資源的利用率,降低廢棄率;同時,在戰略新興產業上,也要不斷培育和打造產業經濟新的“增長極”,要用戰略眼光,探索出一條適合遼寧本土新興企業的發展之路,為戰略新興產業的未來發展掃除體制機制障礙,要擺正企業在新技術新工藝方面的創新主體地位,鼓勵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聯合開設校企、院企實訓基地,積極開展座談會、交流會等活動,進行新技術、新工藝的深入研究,來加強實驗室所研究的理論與生產車間的無縫對接,科研人員進行新工藝新技術的基礎性研究,而車間生產人員負責實驗室理論的實際操作,推動研究成果能夠真正落地實施,轉化成為資源利用率的提高和廢棄率的下降。
遼寧省應積極貫徹落實國家有關政策,尤其要根據國家《“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并結合本省的實際情況,認真研究制定《遼寧省循環經濟促進條例》等法律法規的可行性,著手調研、起草和論證等工作。同時繼續積極籌措資金,支持推動本省循環經濟產業發展,加強部門間溝通和統籌協調,加快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建設,不斷完善對重點地區、重點領域和重點行業的規劃建設,可以考慮成立省內專項工作組,赴省外各地對有關循環經濟立法和執法工作進行深入考察學習,選擇性地吸收和采納,進一步促進完善循環經濟立法頂層設計和戰略布局,推動完善循環經濟發展相關政策措施,最大限度地推動循環經濟立法。另外,可以通過加大生態環境領域立法推動綠色循環發展。近年來,遼寧省生態環境部門圍繞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先后制修訂了《遼寧省環境保護條例》《遼寧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等法規規章,有力促進了全省循環經濟發展,為遼寧省日后編制循環經濟產業相關法律法規奠定了一個良好基礎。
經濟發展,制度先行。唯有科學的規劃和先進的制度,才能給遼寧省發展循環經濟產業提速助力。“十四五”時期是遼寧省經濟大有可為的時期,基于《規劃》,政府需要在拓展和延伸循環經濟產業鏈、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加強實際應用研究以及加快完善循環經濟相關法律法規這三方面下功夫,破除一切阻礙循環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弊端,在“穩中求進”的經濟發展方針指導下,做到有創新、有突破,不同于以往發展高能耗、高污染的重型工業發展模式,讓循環經濟產業未來成為推動遼寧省總體經濟發展的“金名片”。從發展循環經濟的客觀要求上看,國計民生需要遼寧省加快探索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需要遼寧省加快探索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現實需求需要遼寧省加快探索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新要求更需要遼寧加快探索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以此助推遼寧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引用
[1]朱坦.新發展格局下的循環經濟發展研究[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1(05):46-51.
[2]劉鶴.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J].資源再生,2021(9):4.
[3]李士金.遼寧省循環經濟的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6(31):1.
[4]高麗娜,蔣伏心."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與經濟發展模式演進:承接與創新[J].經濟學家,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