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宗緣 馬秀峰
[摘? ?要]研究者以2010-2020年CNKI數據庫中收錄的STEM教育相關文獻為數據源,利用CiteSpace生成關鍵詞共現可視化圖譜,梳理和探討了我國STEM教育的研究熱點及趨勢。結果發現,我國STEM教育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與創客教育、核心素養、跨學科融合、STEM教育本土化密切相關的四大領域。未來研究可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對STEM教育的發展進行更深入的探究。
[關鍵詞]CiteSpace;STEM教育;熱點;趨勢
STEM是強調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等跨學科融合的一種綜合型、創新型、素質型教育。STEM教育在跨學科的基礎上,培育學生以綜合性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將學生零散的知識融合為一個有機整體,從而促進學生發現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等綜合素養的提升。在不斷強調核心能力的當下,STEM教育對學生核心能力的培養做出了有效回應。STEM教育于1986年在美國首次提出,三十多年來,逐漸成為引起世界各國重視的教育模式。在我國,STEM教育也成為新的教育熱潮,關于STEM教育的研究也正在從多個方面如火如荼地開展。為了解我國STEM教育研究發展的基本概況,研究者針對該領域相關研究成果進行了文獻計量分析,以期為后續研究的開展提供參考。
一、研究設計
1.數據來源與方法
研究者以CNKI中文期刊數據庫為數據源,以“STEM教育”為關鍵詞進行主題檢索,選定時間框為201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在剔除會議、報紙、圖書等相關度很小的文獻后,最終篩選出1852篇中文文獻作為分析樣本。借助科學引文數據可視化軟件CiteSpace對所有文獻樣本進行分析,以高頻關鍵詞共現的方法進行了研究熱點探析,對當前我國STEM教育領域的研究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解讀。
2.研究過程
將選定的1852篇文獻按照Refwords格式導出;對關鍵詞進行“清洗”、合并、刪除處理,確定高頻關鍵詞序列,以保證研究結果的清晰性;通過CiteSpace制作高頻關鍵詞聚類圖譜,對當前我國STEM教育研究熱點進行解析。
二、研究熱點分析
高頻關鍵詞是文章的濃縮精華點,可以反映文章主旨。將CiteSpace中的時間框設置為2010-2020年,面板選擇“Keywords”,閾值劃線11,得到如圖1所示的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圖中的節點代表關鍵詞,節點越大說明關鍵詞共現次數越多,所反映的中心度也就越高。總的來說,“STEM”“STEM教育”“創客教育”“中小學”“美國”在該領域受關注最高,熱度最大。通過圖譜中豐富交叉的連線可知,我國在STEM教育領域的研究已初具規模,圍繞“STEM、STEM教育”,形成了以創客教育、STEAM教育、教育理念、中小學、課程設計、美國、本土化的次級中心節點。
為使圖譜更加簡潔,棄掉頻次在11以下的關鍵詞,最終得到了更加直觀明確的熱點分析圖。通過對熱點區域的圈定,可劃分為四大領域:面向STEM教育與創客層面的研究、 面向STEM教育課程與核心素養的研究、面向STEM教育理念的跨學科融合研究 、面向STEM教育本土化對接實踐的研究。通過對相關文獻的深度閱讀,研究者對該四大研究領域進行了分析。
1.面向STEM教育與創客層面的研究
此類研究熱點由關鍵詞“創客教育”“創新能力”“創客”組成。創客教育是以互聯網、3D打印機、數字化技術設備所搭建起來的新型教育模式,契合STEM教育所注重的跨學科能力,是一種較為先進且恰當的交叉學科教育方式。相關研究者關注創客層面的研究,認為創客教育在STEM教育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如王佑鎂認為創客教育的核心是設計思維、創新思維[1],從本質上與STEM教育搭起了橋梁,可以支撐STEM教育模式的健全發展。與此同時,任友群也指出,當前數字化的背景下,跨學科的教學模式必定會影響我們的教與學[2],加強對創客教育的研究,更有利于發揮STEM教育的交叉學科特性。基于創客教育與STEM的密切聯系,很多學者側重于創客教育模式的構建,此類文獻多以教育模式平臺的設計為主,具有代表性的是王旭卿所構造的面向STEM教育的創客教育模式[3],以一種指引式的方式推動STEM教育的發展,這是對交叉教育模式的一次系統闡釋。在該領域的研究中,創客教育為STEM教育提供了新的生長點,STEM教育又為創客教育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因此,學者們對創客教育層面的研究熱度在現在或未來都會只增不減。
2.面向STEM教育課程與核心素養的研究
這類研究所對應的關鍵詞包括“核心素養”“課程設計”“科學教育”“中小學”等。STEM教育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提升學生創新能力為目標,注重實踐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并逐漸成為國內基礎教育改革的新路徑。這類熱點研究集中于教學案例分析、教學設計建議等方面,研究對象以中小學生為主,理論層面的探析較多,實證研究較少。在理論探析層面,趙中建以北卡羅來納州科學和數學學校為研究對象,深入解析其STEM課程,總結了在課程設計方面我國可以借鑒的有益經驗[4]。在教學模式方面,傅騫對STEM教育模式進行了深度規劃,指出無論是驗證、探究、制造、創造哪一類教育模式,都應理性地實踐于中小學課堂[5]。但是,合理設計STEM教育體系并融于課堂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合理的資源共享、教學策略、教師制定、課程標準的建立,有利于我國STEM教學實踐的開展。因此,在后續研究中,“STEM課程”與“如何提升學生素養”仍會是學者們聚焦的重點。
3.面向STEM教育理念的跨學科融合研究
此類研究的關鍵詞包括“STEAM”“STEM教育理念”“STEM理念”“跨學科”等,研究往往從相關理念開始生根發芽,強調多學科融合,而跨學科又處于學科的邊界和融合處,因此,在發展和深化過程中,催生了對多元理念研究的迫切需求。目前,該領域14.29%的文獻都提及了跨學科,主要涉及教育理念、跨學科整合等研究方向。我國十分重視對教學理念的研究,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于STEM教育理念本身的相關探索,包括概念起源,具體含義,發展歷史等。如余勝泉對STEM教育的起源、發展做了詳細概述,并系統分析了STEM教育的跨學科性、藝術性、情境性等九個特性[6],在宏觀角度說明了STEM教育。另一方面是建構基于STEM教育的基本理念,借助“STEM+”的研究來探討跨學科理念的融合。此外,還有學者從新的研究視角出發,將“STEM+”與“互聯網+”相結合,對跨學科理念研究進行了新的嘗試。總體來說,我國對STEM教育理念的研究,已經趨近于成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雖然探索角度與深度不盡相同,但是普遍認為“多元”“跨學科”是STEM教育理念研究中的重要解讀點。
4.面向STEM教育本土化對接實踐的研究
國內在這一主題研究領域的關鍵詞包括“美國”“本土化”“校本課程”“項目式學習”等。STEM教育起源于美國,在全世界的教育行業都具有巨大的影響。我國已有學者對STEM教育本土化進行了梳理和探討,其中張民選通過對美國STEM教育的細致探析,闡釋了美國STEM教育的成功經驗對于國內推進本土化的重要意義[7];亦有學者從小學綜合實踐課程的維度探索了本土化的策略,認為貼近生活、回歸社會的教育會促進本土化的進程。而項目式學習、校本課程均是美國為加強學生綜合能力,培養學生多層次發展而開設的實踐課程,也是我國當下應試教育改革的重點。另外,“如何本土化”“如何應用于我國教育現狀”也是學者們關注的重點,如學者趙呈領立體化地分析了STEM教育本土化所對應的教學模式、學習方式等八個方面,構建了探究式本土化教學模式,為STEM教育本土化做出了可行的實踐思考[8]。分析發現,當下學者們主要以思辨的方式對這一領域進行探尋,因此,加強對STEM教育本土化實踐研究成為亟需解決的重點。
三、結論
綜上所述,雖然我國對STEM教育領域的探索起步較晚,但是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已形成了較鮮明的熱點研究領域,對于STEM教育研究的演進脈絡可以歸納為“理念性—實踐性—多元擴散性”。在現有的研究中,從整體上看,STEM教育始終起著支柱性的作用,研究的關注點也經歷了三個方面的轉化:一是由基本理念探索向整體研究的轉變;二是從學科關聯的角度出發對STEM教育領域全面深度探索;三是對STEM教育模式細微層面的實踐聚焦。這意味著我國對STEM領域的探索正在不斷深化,體系不斷完善,對未來的發展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參考文獻
[1]王佑鎂,錢凱麗,華佳鈺,郭靜.觸摸真實的學習:邁向一種新的創客教育文化——國內外創客教育研究述評[J].電化教育研究,2017,38(2):34-43.
[2]楊曉哲,任友群.數字化時代的STEM教育與創客教育[J].開放教育研究,2015,21(5):35-40.
[3]王旭卿.面向STEM教育的創客教育模式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5(8):36-41.
[4]李謙,趙中建.美國中小學實施STEM教育個案研究——以北卡羅來納州科學和數學學校為例[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4(5):55-60.
[5]傅騫,劉鵬飛.從驗證到創造——中小學STEM教育應用模式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6(4):71-78+105.
[6]余勝泉,胡翔.STEM教育理念與跨學科整合模式[J].開放教育研究,2015,21(4):13-22.
[7]李慧,王全喜,張民選.美國STEM教育的探析及啟示[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45(5):144-152.
[8]趙呈領,趙文君,蔣志輝.面向STEM教育的5E探究式教學模式設計[J].現代教育技術,2018, 28(3):106-112.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