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文婷

[摘? ?要]學校是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場所,學校藝術教育是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最鮮活和最重要的載體。針對當前非遺教育教學活動與內容缺乏系統性和連續性,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體系尚未建立等問題,研究者以忠信花燈為例,探索了在中小學美術教育中構建一體化傳承模式,通過美術教育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忠信花燈;非物質文化遺產;美術教育;一體化;傳承模式
一、研究背景
近年來,全國各地在中小藝術教育中紛紛開展各種形式的非遺教育,并取得了明顯成效。但由于缺乏長遠規劃和頂層設計,沒有建立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體系[1],各校基本處于各自為戰、相互割裂的狀態,難以形成合力,導致非遺教育教學活動和內容缺乏系統性和連續性。忠信花燈作為傳統賞燈民俗中的藝術精品,和許多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面臨著傳承難的問題。在此,筆者將結合所在課題組的前期研究,以忠信花燈為例,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中小學美術教育中的一體化傳承模式。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校園一體化傳承的
可行性分析
1.政策依據
近年來,為推進校園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國出臺了一系列重要政策規定。如2012年的《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指出,要“推動文化遺產教育與國民教育緊密結合”;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推進大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按照一體化、分學段、有序推進的原則”,全方位融入大中小學學科教育各環節、各領域。這些政策規定的出臺為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中小學美術教育中的一體化傳承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據。
2.忠信花燈與美術教育的相容性
忠信花燈是集繪畫、剪紙、書法、對聯、詩詞、編織等于一體的綜合性藝術,蘊含著豐富的藝術價值、文化價值、歷史價值及教育價值。把忠信花燈與中小學美術教育有機融合,不僅能拓寬美術教學空間,也為連平地區打造特色美術教育品牌提供了契機,更為忠信花燈的保護和傳承開辟了新途徑。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校園一體化傳承模式的實踐探究
校園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能一蹴而就,忠信花燈進校園亦是如此。教育者應結合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特點,科學構建中小學各階段的課程體系和課外活動體系,合理確定忠信花燈課程和課外活動的設置,分學段有序推進,使各教育階段的課程和課外活動形成分層遞進、螺旋上升、整體銜接的教學內容序列。
1.小學低年級啟蒙教育:培育忠信花燈文化的熱愛者
“傳統文化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已經成為共識。小學低年級的傳承教育主要是培育學生對忠信花燈文化的親切感,讓優秀地方傳統文化在兒童的心中扎根。在課堂教學方面,教育者應向學生講解忠信花燈的歷史起源、制作材料、種類、結構及制作流程,學習手工制作簡易花燈的方法等。如在小學低年級開設“簡易忠信花燈制作手工課”,以專用折紙和紅紙等材料制作忠信花燈。在課外活動方面,可成立忠信花燈興趣小組,組織學生參觀花燈博物館,參加一年一度的河源市忠信花燈民俗文化藝術節等,讓學生近距離感受忠信花燈的魅力,潛移默化地接受忠信花燈文化的熏陶,進而產生熱愛忠信花燈文化的情感。
2.小學高年級的認知教育:培育忠信花燈文化的探究者
小學高年級學生正處于由兒童期過渡到青春期的關鍵階段,可以圍繞提高學生對忠信花燈文化的感受力開展認知教育,使學生了解忠信花燈文化的豐富性。在課堂教學方面,可引導學生欣賞不同種類的忠信花燈作品,了解其不同色彩、圖案及造型的特點及寓意,了解花燈的結構及材料,了解吊燈習俗與相關活動,制作簡易花燈等。同時,還可以邀請忠信花燈傳承人為學生授課,讓學生了解忠信花燈的傳統制作技藝,實現校園“活態”傳承。在課外活動方面,可以組織學生參加獨具特色的上燈習俗活動,通過讓學生近距離感受忠信花燈的上燈儀式,感知上燈習俗蘊含的文化內涵,使上燈文化傳統根植于學生的心中,進而使這一習俗得以世代傳承。
3.初中階段的認同教育:培育忠信花燈文化的認同者
初中階段的傳承教育主要圍繞增強學生對忠信文化的理解力開展,提高學生對忠信花燈文化的認同度,積極引導學生認識本縣的文化傳統和縣情,增強對忠信花燈文化的熱愛。在課堂教學方面,要讓學生熟悉和掌握基本的花燈制作工藝,了解花燈的藝術特色及色彩搭配規律、不同種類花燈的寓意、忠信花燈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等。課外活動方面,可以通過成立忠信花燈學生藝術實踐工作坊、忠信花燈創意制作興趣小組等方式,培育忠信花燈制作技藝的校園傳人;亦可以中國文化遺產日、校園藝術節等活動為載體,策劃開展忠信花燈文化主題教育活動,積極營造濃厚的校園傳承氛圍,提高學生對忠信花燈文化的認同度。
4.高中階段的文化自信教育:培育忠信花燈文化的傳承者
高中階段的傳承教育主要圍繞增強學生對忠信花燈文化的理性認識開展文化教育,引導學生感悟忠信花燈文化的精神內涵,增強學生對忠信花燈的文化自信。在課堂教學方面,可引導學生了解花燈的豐富表現形式和特點,感受花燈的藝術風格,欣賞忠信花燈優秀作品樣式設計、色彩搭配和造型工藝及其審美價值,引導學生借鑒忠信花燈的創意和藝術表現手法創作創意花燈或美術作品等。要讓學生感悟忠信花燈文化所蘊含的客家民眾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孝老愛親等傳統美德,認同并弘揚忠信花燈文化,進而培育學生對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在課外活動方面,可以通過成立忠信花燈學術藝術實踐工作坊,舉辦忠信花燈創作大賽,組織學生參觀忠信花燈博物館,參加河源市忠信花燈民俗文化藝術節、連平縣文化創意產品設計大賽等活動,營造弘揚和傳承忠信花燈文化的濃厚氛圍,讓學生成為忠信花燈文化的欣賞者、認同者和傳播者。
四、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校園美術教育一體化傳承模式的保障條件
在中小學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校園美術教育一體化傳承模式,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保障機制(見圖1)。
1.組織領導保障
一要建立組織保障機制。地方教育部門應建立忠信花燈校園傳承的領導機構,統攬中小學的校園傳承工作,保障中小學教學活動的有效銜接。
二要建立相關制度保障機制。主管部門可與中小學校簽訂合作協議,協議內容包括合作目標、合作機制、合作方式、合作內容、合作評價等,通過協議規范雙方合作行為,使各級學校按照契約制度推進資源共享。
三要建立交流溝通機制。要加強中小學忠信花燈教育研究者之間的交流,使不同學段的教育者建立經常性的聯系,這是實現中小學忠信花燈課程內容一體化的基礎,也是確保忠信花燈課程教學有效實施的前提。
2.教學資源保障
構建科學的忠信花燈課程一體化體系,是忠信花燈在中小學美術教育中實現一體化傳承的核心內容。在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前提下,教育部門應組織各中小學制定各年齡階段相互銜接的教育目標和課程標準,然后以此為依據編制忠信花燈教育的教材或課程,形成忠信花燈一體化傳承的課程體系,實現中小學傳承內容的有機銜接。
3.師資隊伍保障
中小學美術教師是開展忠信花燈一體化傳承活動的具體實施者,教師的素質決定了課程內容能否落實并有效銜接。因此,需加強忠信花燈課程教師隊伍建設,保障中小學忠信花燈課程教學的順利實施。
4.評價機制保障
統籌推進中小學忠信花燈課程內容一體化建設工作,需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忠信花燈課程評估體系,發揮評價標準的指揮棒作用,引導教師開展教學活動。在評價內容方面,要注重學生美術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如造型、鑒賞、評述、動手、創新等方面的能力;在評價方法方面,要注重多樣化,既要關注美術課的學習成果,也要注重對學生在忠信花燈課程中探索和求知的細節進行評價;在評價對象方面,要針對學生、教師、忠信花燈課程以及學校等多個對象進行綜合性評價。由此,建立包含學校、教師、學生三個層面的統一的評價體系。
參考文獻
[1]譚宏.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體系的探討[J].重慶高教研究,2015(1):80-88.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