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競競
[摘? ?要]作為我國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前教育得到了越來越多教育者的關注。為助力廣大幼兒更好地成長,推動我國學前教育事業的創新與發展,幼兒園課程的“預設”與“生成”相關理論應運而生。文章以江蘇省鹽城市某幼兒園的教學為例,探討了幼兒園課程中預設與生成的辯證關系,并就如何提升課程有效性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課程預設;課程生成;幼兒;學前教育
一、課程預設的重要價值
1.課程有序開展的內在要求
一方面,幼兒園教學在幫助幼兒健康、快樂成長,增強其體魄,培養其心智,促進其德、智、體、美等要素全面發展[1]等方面具有重要影響,只有重視幼兒園的課程建設,提前進行預設,才能保障課程有序、高效地開展,為幼兒的成長與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幼兒園課程還呈現出較為顯著的集體性和規律性的特征,即學前教育涉及多個主體共同參與。因此只有提前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才能確保實際教學工作的有序開展。
2.課程高效開展的推動力量
課程預設要基于教學主體對幼兒生活狀況、學習基礎、心理狀態等要素的了解,并采取一系列凸顯幼兒主體地位、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的教學策略。因此,只有科學預設,從幼兒的實際情況出發,才能保障課程有效和高效地開展,促進幼兒實踐能力的發展。
3.課程改革不斷推進的必然結果
近年來,幼兒園課改的浪潮逐漸興起,越來越多的教育者開始探尋幼兒的教育之道。雖然不同的研究者所提的觀點并不完全相同,但他們都十分注重凸顯課程的適宜性與有效性,并且認同課程在生成時空方面的重要價值[2]。因此,現階段的教學預設不再局限于陳列式的課堂提問,而逐漸向內容豐富化、形式創新化的方向發展。
二、課程預設內容的具體表現
一是課程目標的預定。課程預設應充分發揮對教學目標的導向作用,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生理及心理特點,有目的、有規律、有計劃地安排教學內容,助力幼兒更好地成長與發展。
二是課程內容的預選。課程內容的選擇與應用,必須以幼兒的實際需求和興趣愛好為切入點,從而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避免“單向教學”的尷尬局面[3]。對此,教師可以通過觀察、記錄并分析幼兒的日常行為,了解幼兒的興趣點和實際需求,從而確定滿足幼兒需求的教學內容,并將其以幼兒喜歡的方式展現出來,寓教于樂。
三是幼兒學情的預知。包括預測幼兒“已知”和“未知”兩個部分。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奧蘇泊爾曾提出,影響學習的唯一要素就是教學主體是否對學生的學習狀況有一個清楚的認知,即教師是否了解學生知道什么[4]。因此,對新知識的學習和了解,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個體已有的知識與見解。而預設幼兒的“未知”,則是探尋幼兒內在需求的具體舉措。主要包括幼兒對某一知識點、某塊教學內容的學習層次;其應當掌握但卻沒有掌握的學習與生活經驗,從而使教師可以做到“心中有數”,從容不迫地開展各項教學工作,實現幼兒實際需求同教學工作開展的有效對接。
四是課程資料的預備。教學工作的開展,必須要借助于一定的載體。特別是對于幼兒這一特殊群體來說,受到年齡的限制,單純的理論式教學很難獲得成功[5],必須要借助集體環境下的分工協作,即為其創造一定背景的社會文化。而預設工作的開展,就可以事先考慮到這些因素,將影響其學習動機、學習興趣的要素融入其中。例如,可以借助生活中的一些常見情境,引發幼兒共鳴;設置懸念,引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還可以對活動內容進行游戲化處理。總而言之,問題的設置不僅要做到簡潔、易懂,還需要緊扣活動主線與幼兒心理,助力課程質量與效率的同步提升。
三、課程生成的價值探析
1.全面關注可能生成的課程目標
幼兒的成長與發展凸顯出跳躍性的特質,這就意味著即使教師事先做出了科學、合理的課程預設,也可能在落實中產生困難。除此之外,課程目標的完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在安排活動時,必須重視不同活動的銜接與過渡,在一點一滴的積累中,促進幼兒健康快樂成長。對于幼兒來說,可以借助于文本、材料等要素,實現師生之間的有效溝通與交流,充分發揮課程的生成性特征。
2.培養幼兒的質疑與創新精神
在幼兒園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文本是幼兒學習要依靠的主要資料。這里所說的文本,是指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與經驗豐富的教師合作編寫的供幼兒學習的書籍或者是其他類型的文件資料,具有一定的權威性[6]。而教師能否深入理解這些文本的內涵,直接影響著課程預設與生成的效果。作為幼兒園教師,要準確解讀文本內容,抓住文本重點,發掘其學習價值。在此基礎上,鼓勵幼兒超越文本,大膽創新,從而促進幼兒整體的優質化發展。
3.凸顯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與交流
現階段的教育改革,很重要的一個任務就是打破傳統的只以教師為主體的模式,推動師幼主體之間的良性互動。這樣既是對幼兒個體價值的尊重,使其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同時也是不同生命之間的平等互動,可推動師幼主體間關系的和諧發展。教師與幼兒這兩個主體在知識背景、生活經歷、思想感情方面有著顯著的差異,所以在活動過程中必然產生一定的沖突與分歧,這時就需要強調平等、自由、民主的價值,重新審視不同主體之間的關系。
4.重視課程評價與情景的有效融合
課程評價是課程開展的重要環節之一,是對活動狀況真實、客觀的反映。在開展評價工作的過程中,不能局限于對教師顯性行為的觀察,而應全面探尋教學主體的行為。新課程評價明確了對幼兒教師的評價內容,即要幫助幼兒樹立全面發展的價值觀念,引導他們正確地認識自我、發展自我,樹立自信,實現自身更好的成長。這就要求在實際評價過程中,要將課程顯性目標與隱性目標的達成情況結合起來,以彰顯課程本身的價值,提供更加有效的評價結果。
總之,課程生成是一項有計劃性的超前工作,具有較為顯著的多樣性與不確定性,而課程預設則是一項有規律的實際工作,并直接受到各種因素和現實狀況的影響。在實踐活動中,如果過分關注預設工作,就會大量擠占生成的空間與時間,影響實際課程實施的質量;但如果過分重視生成工作,也會不利于課程計劃的完成,影響課程目標的正常實現。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課程的預設和生成權衡把握,充分、高效地發揮兩者的實際作用。
四、幼兒園課程生成與預設的實踐案例
1.精心預設——精彩如約而至
以“烏鴉喝水”這一活動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進行實驗,通過實驗發現石塊難以下沉的問題,并以此為切入點,引導幼兒發散思維,主動尋求新問題的解決方法。在這一過程中,幼兒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得到極大的提升,其主觀能動性也能得到充分的發揮。還可以讓幼兒以組為單位,與同伴合作探究烏鴉在喝水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這也會促進其能力的有效提升,與教師預設的教學目標不謀而合。
2.隨機生成——成長悄然發生
例如,在“光與影”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教師根據幼兒在戶外追逐、爭踩影子的趣味活動,生成了課程“我和影子朋友”。幼兒從影子的產生入手,利用手電筒、蠟燭、打火機等物品來制造光源。教師可以在一旁觀察記錄幼兒的表現,引導他們自主研究影子的生成與變化。在這一生成性的課程中,幼兒表現出極大的探究興趣。因此,教師要在充分結合幼兒學習興趣的基礎上,適時合理地生成課程,引導幼兒主動學習、主動探索、主動獲得,從而促進每個幼兒在其原有水平上的不斷提升。
3.靈動創生——精彩不曾預約
日常,在幼兒與材料、環境的相互作用中,隨時會生成許多新課程,并使幼兒產生極大的興趣,但這并不在教師預設的范圍之內,這就需要教師進行靈動的創生,達到“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活動效果[7]。例如,午餐后,教師帶領幼兒散步,園中的竹林引起了幼兒的興趣,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聊起來:“竹子好高呀!”“你看,那個黑黑的小小的尖尖的是什么?”基于此,教師設計了“竹林探秘”課程,以竹子為切入點,通過觀察、比較和分類,引導幼兒對竹子的生長過程進行歸納、總結,鼓勵幼兒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形成初步的探究經驗。因此,教師不能固守已有的課程計劃與方案,應當時刻關注幼兒的學習狀況與興趣指向,堅持“以幼兒為本位”,以學定教,不斷創生新的課程內容與課程形式,讓幼兒在真實的自然情境中學習,實現課程設置與幼兒實際需求的有效對接。
人才是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的希望所在,教育工作者必須重視對幼兒的培育工作,通過深入探究課程預設與生成的關系,在發揮預設指導性作用的基礎上,隨機但又不隨意地生成課程內容,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實現自身更好的成長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姜桂蓮.精心預設靈動生成——幼兒園教學活動預設與生成研究[J].吉林教育,2015(17):153.
[2]熊慧.聚焦課例研究,讓園本教研走向更深處[J].考試,2015(18):28-29.
[3]鄒翠萍.調動教師參與教研活動的積極性[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幼教研究),2014(Z2):44.
[4]柳燁,楊川.幼兒園取消教材對教師教學活動的影響研究——以貴陽市南明區、云巖區兩區幼兒教師為例[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4(3):106-107.
[5]張晗.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中互動無痕的實踐研究[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3(9):48-50.
[6]康丹,周欣,孫怡萍.教師如何根據幼兒的學習行為作出回應——集體數學教學活動中材料的選擇和使用[J].幼兒教育,2013(25):13-15.
[7]隨秀云.關注與引領幼兒的自發生成活動[J].希望月報(上半月),2007(8):161+163.
(責任編輯? ?姚力寧)